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测基础)——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
(全卷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通电分解 B.湿衣服晾干 C.冰融化成水 D.蔗糖溶于水
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当您走进化学实验室时,会发现有些药品装在棕色瓶中,这是因为这些药品见光或在紫外线作用下容易分解您预测硝酸银见光分解不可能得到的产物是( )
A. B.NO C. D.
3.如图所示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4.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C.4g氢气与32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g水
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5.在的反应中,的质量比为( )
A.27:32:102 B.27:24:43 C.4:3:2 D.108:96:204
6.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工业上制硅的生产流程中,其中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为( )
A.SiC B.CO C. D.
7.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相符且书写正确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C.氧化汞受热分解:
D.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8.下列“1+1=2”正确的是( )
A.1g氢气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g水
B.1g红磷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g五氧化二磷
C.1g硫黄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
D.1g铁丝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g四氧化三铁
9.2020年6月23日北京时间9点43分,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其火箭使用的一种燃料是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为氧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B. 为一种有毒物质
C. 生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在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
D. 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0.我国科学家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如图为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甲烷是氧化物
C.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单中心铁催化剂在反应后质量减小
11.向一定量的稀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后,下列图像中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12.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3:20
13.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计量数与之和一定等于与之和
B.A、B中所含的元素种类与C、D中所含的元素种类不一定相同
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若取和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
1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5.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现有100g石灰石样品,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g。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生成的质量是33g
B.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42g
C.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40%
D.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大于1: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在常温下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加热纯净物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
(5)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生成物属于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从宏观角度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变化的微观实质是一氧化碳分子分解成碳原子和氧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然后_________。
18.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与之差表示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还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4)如图3实验过程中有三位同学的气球出现了不同的情况: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气球刚开始变大,然后慢慢瘪下去,乙同学的气球被气浪冲掉,他赶紧捡起气球扎好继续做实验,丙同学的气球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由此你认为____同学的实验会成功。若该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锥形瓶倒置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打开塞子,将会看到什么现象?_________。
19.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某校甲、乙两个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小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
(2)乙小组实验结束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刻度盘的_______(填“左边”“右边”或“中间”),原因是______。
(3)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乙小组使用的试剂不变且要得到和甲小组相同的结论,你认为应对乙小组实验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
20.取15.3g氯酸钾和4.7g二氧化锰混合均匀后装入试管,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5.2g。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氯酸钾占原来氯酸钾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1%)。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湿衣服晾干、冰融化成水、蔗糖溶于水过程中,都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能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答案:D
解析:硝酸银中含有银氮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硝酸银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分解生成,故选D。
3.答案:C
解析:食盐与水混合,酒精与水混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A错,B错;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对;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在敞口装置中进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错。
4.答案:B
解析:A.反应前氢气和氧气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A正确;B.从以上化学方程式中可知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才能反应,故B错误;C.从以上化学方程式中可知,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份质量的水,故C正确;D.从以上化学方程式中可知,反应前氢原子有4个,氧原子有2个,反应后氢原子有4个,氧原子有2个,故D正确。
5.答案:D
解析:各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即。
6.答案:B
解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硅、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1、2、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即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O。故选B。
7.答案:B
解析:A项中五氧化二磷化学式错误;C项没有配平;D项中生成的氧气后面没有标“↑”。
8.答案:C
解析: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质量比是1:8,1g氢气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小于2g,A错;红磷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质量比是31:40,1g红磷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小于2g,B错;硫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质量比是1:1,1g硫黄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C对;铁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时质量比是21:8,1g铁丝和1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小于2g,D错。故选C。
9.答案:B
解析:A、由化学式可知,由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含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6个氮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故的化学式为:,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是有毒物质,符合題意; C、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可填充于食品包装中用以防腐,不符合题意;D、中碳的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A
解析:甲烷反应生成氢气和乙烯(),属于分解反应;甲烷中无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A。
11.答案:B
解析: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质量变成0,A正确;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溶液中本来就有水,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不变,B不正确;随着反应进行,氧气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C正确;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始终不变,D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别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分别是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有单质C生成,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A错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2:1,B错误;反应涉及的物质中,是金属镁,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和都属于氧化物,C错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D正确。
13.答案:D
解析:在化学变化前后虽然原子的个数不变,但分子个数可能发生改变,故化学计量数之和不一定等于之和,故A错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A、B中所含的元素种类一定等于C、D中所含的元素种类,故B错误;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之和,但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C、D的质量比,故C错误;物质参加化学反应是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的,故若取和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故D正确.
14.答案:C
解析: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丙是生成物。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B.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正确;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1:8,故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丙的质量之和,故正确。
15.答案:D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生成的的质量为100g-67g=33g,故A正确;设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
故B正确;
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反应后部分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40%,故C正确;碳酸钙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16×3)=1:4,碳酸钙部分分解后,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小于1:4,故D错误.故选D.
16.答案:(1)
(2)
(3)
(4)
(5)
解析:
17.答案:(1);化合物
(2)有其他物质生成
(3)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分子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是CO,“”是,“”是,题图中有1个氧分子没有参加反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是化合物。
(2)部分反应生成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一氧化碳分子分解成碳原子和氧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然后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分子。
18.答案:(1)①③⑤⑥
(2)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3)部分反应生成的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4)甲;水槽中的水进入锥形瓶中
解析:(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若固体质量变化用题图1表示,则与之差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4)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所以白磷燃烧时锥形瓶中气体膨胀,气球膨胀,等冷却到室温时,瓶中气压减小,气球变瘪,乙和丙同学装置漏气,实验失败。白磷燃烧消耗锥形瓶中的氧气,大气压会将水压入锥形瓶中。
19.答案:(1)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均不变
(2)右边;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左盘物质的质量减小
(3)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2)反应中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因此乙小组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会减小。
(3)将乙小组实验中的烧杯改为密闭容器,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0.答案:(1)4.8g
(2)设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参加反应的氯酸钾占原来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答:参加反应的氯酸钾占原来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0%。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5.3g+4.7g-15.2g=4.8g。
(2)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氧气的质量可计算参加反应的的质量,进而可计算参加反应的氯酸钾占原来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