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课堂实录
摘 要:《哦,香雪》的教学,以香雪为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赏析,以“哦”字为切入点建构教学框架,摘录文中对香雪进行细节描写的句子,设计了三个递进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以朗读的方式逐步理解香雪人物的精神成长,并且探索小说更深刻的时代主题。
一、教学目标
1.品析香雪的形象,感受香雪身上的美;
2.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自我心灵觉醒;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教学设想】
《哦,香雪》选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是铁凝最有代表性的小说。
首先,《哦,香雪》属于典型的文学类作品,而文学类作品是靠形象说话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所以我明确本节课的赏析对象为这篇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香雪。
其次,这篇小说的特殊性在于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三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基于此,可以明确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在于细腻的描写艺术。因此,我决定将课文中能体现对人物细腻描写的句子摘录出来与学生品读,从细节处品读人物的心理和精神。
最后,文学作品还要注意从“个”到“类”的转换。香雪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形象,她的背后是一群那个时代的乡村少女,甚至是一整个中国的乡土社会。香雪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也意味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开放、文明的向往。所以,我将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时代主题。
【课堂实录】
一、概括情节,引出人物
师:请大家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
生:一辆火车开进山村,姑娘们对火车充满好奇,在火车经停的时候售卖特产,香雪渴望一个自动铅笔盒,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误上了火车,走了三十多里的夜路回来。
二、标题设疑,激趣探究
师:通过情节概括,我们了解到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所以小说的标题也以“香雪”命名。但是大家注意到了吗?标题中还有另外一个字,是一个语气词。请大家连在一起读一下标题。
生(齐):哦,香雪。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两种读法,“ó,香雪”和“ò,香雪”。汉字的声调也是能够表意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哦”到底该怎么读呢?
生:应该读“ò,香雪”,表示一种赞叹。
生:我觉得也可以读“ó,香雪”,可以表示香雪这个姑娘让人刮目相看。
师:通常来说,当读“ó”的时候,可以表示疑问、惊讶,读“ò”的时候,可以表示领会、醒悟、惊喜、赞叹、感动、担忧、敷衍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借由“哦”字的探讨,进入这篇小说。
三、以“哦”入文,一探香雪
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段,在你觉得合适的位置加入“哦”字进行朗读,说一说“哦”字的含义,以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香雪。
(PPT展示)
1.“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第10段)
2.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第47段)
3.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第70段)
生:我想把“哦”加到第一个语段中的“皮书包”前面——“哦(ò),皮书包!”这说明香雪看到了皮书包十分惊喜。
师:其他姑娘看到了什么?
生:她们看到了“金圈圈”“手表”。
师:而香雪一眼就看到了皮书包,这说明了什么?
生:皮书包代表着知识,这说明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追求不同。这是一个希望走出山村上大学,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姑娘。
师:你试着把自己当作香雪,试试能不能读出看见皮书包的喜悦。
(生朗读。)
师:真不错,一个渴望知识的姑娘呈现在眼前了。还有其他同学想说说吗?
生:我想把“哦”加在第三个语段里。“哦(ò),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师:老师感觉这个“哦”字好像有些不同的情感,你能说说吗?
生:这里的“哦”,含有赞赏的语气。大山虽然暂时让香雪贫穷,但是也赋予了她诚实和尊严,她不白拿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诚实的、自尊的香雪。
师:在这一段的描写中,香雪对铅笔盒很迷恋。无疑,铅笔盒也是知识的象征,但香雪已经有一个父亲给她制作的木制文具盒,为什么她对这个带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这么渴望呢?自动铅笔盒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自动铅笔盒是新时代文明的一种代表吧,所以香雪渴望自动铅笔盒也代表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师:是的,自动铅笔盒和木制文具盒在功能使用上其实并无差别。木制文具盒代表的是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的乡土田园生活以及原始、单纯、朴素的美,而自动铅笔盒则象征了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生活以及精致、优雅、华丽的美。这也表现出香雪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四、以“哦”入文,二探香雪
师:那么“哦”字是否还可以表示更多的含义呢?从中能否看出香雪更多的侧面呢?接下来,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完成课堂的第二个活动。请同学们再把“哦”加入下列的文段进行朗读,说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香雪。
1.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第67段)
2.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第75段)
3.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第75段)
4.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第74段)
生:我会在第一个语段的“凤娇”前加一个“哦(ò)”。我感觉这个“哦”能表现出香雪的慌张,这是一个胆小的香雪。
师:你加的这个“哦”字很好地表现出香雪上了火车后火车开动时的情态,也隐喻着乡村少女走入现代化文明时不知所措的状态。
生:我把“哦(ò)”加在第三个语段中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前面。我觉得这个“哦”字充满了期盼、渴望。
师:香雪期盼、渴望什么?
生:她渴望台儿沟会有新的变化,渴望台儿沟的少男少女能够自信地走入新时代。
师:是的。我们发现,香雪她不仅渴望个人自尊,也渴望集体自尊。她不仅渴望自身命运的改变,更希望去改变整个台儿沟的经济和社会命运。还有同学想试试吗?
生:我想试一下第二个文段。“哦(ó),大山原来是这样的!哦(ó),月亮原来是这样的!哦(ó),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我读的“哦”有着喜悦、惊喜的语气。之前的香雪是一个胆小的姑娘,但是现在的她一个人走三十里夜路却不害怕了。我想,正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让她不再害怕,让她可以带着快乐的心情欣赏山间的夜晚。
师:你的这个解读很有意思。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一个变化中的香雪,她从一个胆小的姑娘变成了一个不再畏惧夜的恐怖、也不再畏惧山路的崎岖和漫长的勇敢的姑娘。
生:我也想试一下这个语段,但是我觉得这个“哦”也可以读四声。这个“哦”除了有惊讶、欣喜,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理解、领会的意思。三个“这样的”可以表示香雪对乡村有了新的认知。
师:可是大山、月亮、核桃树好像都没有变化,香雪对乡村会有什么新的认知呢?可以和我们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这里的“哦”是香雪对自己的一种新的认识。去过西山口、有了铅笔盒的香雪,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香雪了。她在回家的途中,再一次审视朝夕相处的乡村景物,她发出的惊叹其实是表示她对乡村有了一种远距离或者说是抽离出来的那种审视,更加客观的一种认识。
师:你的这一发现非常深刻。你说的这种审视,其实是香雪第一次能够确立自身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传统的乡村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发现了新的乡村也发现了新的自己。你读出了一个自我认知逐渐清晰的香雪。
生:我想试试第四个语段。“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哦(ò),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我觉得这个“哦”让我读到了香雪身上有一点点虚荣,她想在同学面前炫耀这个自动铅笔盒。
生:我觉得这里不是虚荣,铅笔盒寄寓了香雪的自尊自强,这是她拿40个鸡蛋换的。
师:确实,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会有不同的意见。有同学看到了香雪的自尊,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同学看到了她的虚荣。但这里的虚荣是一种贬义吗?
生:我觉得不是贬义。香雪这个姑娘还是值得赞美的,这种虚荣我觉得是人之常情,是在新的文明面前自然会产生的一种心态。
师:是的,这种虚荣并不是贬义,而是代表着乡村中某些美好的秉性在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对接中发生了冲撞。从胆小到勇敢,对乡村、对自己的认知从模糊到逐渐清晰,从渴望个人自尊到渴望集体自尊,从渴望改变自身命运到渴望改变乡村命运,至此,我们读到了一个更全面的香雪,读到了香雪的精神成长。当然,在这成长中也伴有着一些精神冲撞。
五、借“哦”猜读,探讨主题
师:以上我们把标题“哦,香雪”中的“哦”字加入文段,读到了隐藏在文段中的一声声感叹,探讨了香雪的人物形象。其实,文章中本来就有“哦,香雪”这样的感叹,在哪呢?
生:最后一段。
师:是的。但是这一段的呼喊并没有明确点明是谁的呼喊。请同学们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两段,猜测一下“哦,香雪!香雪!”是谁发出的。带着你的猜测,代入角色朗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那群姑娘在呐喊。
师:她们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呐喊呢?表现了她们怎样的情感?
生:她们看见香雪归来后为她感到自豪、开心,文中的“欢乐”“奔放”“热烈”“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体现了乡村少女的纯真,体现了乡村少女之间淳朴的友情。
师:你觉得这是一群姑娘的呐喊,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姑娘称为“香雪们”。从你的朗读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她们之间的友情,也能感受到以香雪为代表的新一代乡村少女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
生:我跟她想法不一样。我觉得这是古老的群山的回响。
师:你很有想象力,古老的群山也会发出声音。古老的群山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生:文中说古老的群山发出了“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我觉得古老的群山象征着中国封闭的农村,它在热情迎接它所孕育的香雪的回归。
师:没错,古老的群山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山村对于开放、文明的向往。
生:我觉得这个呼喊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声音。这是作者对她笔下这个香雪的喜欢、赞赏。
生:那我觉得这个呼喊也可以是我们读者的声音,是我们对香雪们淳朴、自尊、独立的赞美。
师:说得真好!大家的思路打开了。这一声声的呼喊,是爱的回音,是美的赞歌。香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群像。作者赞颂了香雪们的淳朴、自尊、独立,借香雪这个典型的形象,表现了新一代乡村少女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现代文明时蹒跚的步伐。
六、作业布置
师:在课堂的结尾,老师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大家可以任选其一完成。
(PPT展示)
1.以“20年过去了。哦,香雪!”为开头,续写小说,400字左右。
2.作家孙犁在读过《哦,香雪》之后,给铁凝写了回信,信中有这样两句话:“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粹的境界。”请你从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环境刻画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