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Ι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鼓励我们立足时代发展,创新艺术表达,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从延河岸边走来的艺术院团,国家话剧院近年来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创作了《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三湾,那一夜》等一批话剧作品。《红色的起点》凸显青春洋溢的革命精神,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舞台表达,再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直播开国大典》则聚焦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再现新华广播电台如何在有限条件下,顺利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在《直播开国大典》中,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模式,3条线索交融并进,增强全剧悬念和戏剧冲突,更加有效地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
今年国庆期间,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成功上演。全剧以活跃在抗战中的文艺家为主人公,集中呈现鲁迅、田汉、聂耳等文艺大家的爱国之志和救国之举。国家话剧院推出这部剧,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家国情怀。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我们深入生活,走近书写不凡生命诗篇的英模人物,通过文艺创作让人物事迹和精神为更多人所知。只有深入生活,创作者才能走进人物内心,进而从精神层面理解人物,这样刻画出的人物才清晰准确、真实可感。为创作话剧《谷文昌》,国家话剧院的主创团队数次来到主人公生前奋斗过的地方采风。人物形象的种子逐渐在演员心中生根发芽,这样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令人信服。
无论表现革命前辈还是英模人物,当创作者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为创作民族歌剧《技贫路上》,我们多次深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妮村,在主人公黄文秀工作过的田间地头听乡亲们含泪讲述她的故事,反复研读地留下的《驻村日记》。这位年轻共产党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念和优秀品德,成为我们创作时的力量之源。
我们将探索戏剧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设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和数字智能演艺基地。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止步于直播,而是要实现戏剧线下创作与线上数字化创作的全面融合,通过数字的、审美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戏剧人义不容辞,大有可为。
(摘编自《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也是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良好载体。南法的春天悄然到来时,一次温暖的邂逅,让我们认识了两位学习汉语的法国女孩。她们邀请我们参加学校举办的汉学研讨会,言语间流露出的对中国的热爱令我们动容。研讨会上,我们从“好雨知时节”聊到“海内存知己”,再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她们一个喜欢李白,一个想去苏州。她们说,“汉语不仅美,而且更是未来”,“等疫情过去,我一定要去中国”。我们将从国内带来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她们,并说中国永远张开怀抱欢迎她们的到来。看到她们灿烂的笑容,我们心中感慨万千:中国文化的魅力感染着全世界,她们只是千千万万外国汉语学习者的缩影。
从长江的滚滚春潮,到塞纳河的粼粼波光,我们在法国讲述的中国故事意韵悠长——历久弥断,中华传统文化活色生香;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中国之声铿锵响亮;不忘初心,来时的道路指引前进的方向;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满载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中国青年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鼓励我们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B.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打破传统叙事模式。
C. 国家话剧院推出首部文献剧,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和家国情怀。
D.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和载体,利于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2. 下列对上述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采用了“总一分”式结构,多角度阐述用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和方法,完整而严谨。
B. 材料一列举《谷文昌》主创团队深入采风的事例,体现了创作者“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创作理念。
C.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说理形象透彻,使得文章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 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严谨而生动,于平实之中饱含情感,表现了中国戏剧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3.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话剧《红色的起点》以“大事记”式的舞台形式徐徐展开壮阔的历史画卷,这种创新艺术表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实践。
B. 创作者只要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就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并打动人心。
C. 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应止步于直播,要实现线下与线上创作的全面融合,通过合适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D. 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指示的自觉行动。
4. 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请简要分析。(4分)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府听戏
且说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躅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捎①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风姐又引着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
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风姐点。风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又让王夫人等先点。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扭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狡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与一个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屈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
【注】①勒捎:刁难、强迫。②《山门》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戏。③《妆疯》北曲折子戏,讲尉迟敬德挂帅出征而假装疯病。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母专为宝钗庆生,又两次让宝钗先点戏,宝钗虽是晚辈,却是当日寿星,贾母的做法符合礼仪。
B.王熙凤暗示戏子像黛玉,宝钗顾及黛玉的面子猜着了却不肯说;宝玉担心黛玉多心,猜着了却不敢说。
C.宝玉先是使眼色惹恼湘云,后又解释缘由让她更不高兴,最后赌咒发誓,表现了宝玉好心却自以为是。
D.从节选内容看,《红楼梦》善于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内容多是贵族家庭日常琐事,属于“世情小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曲文往往具有暗示作用。“没缘法转眼分离乍”暗寓宝钗和宝玉没缘法,转眼分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则暗示宝玉最终出家。
B.《红楼梦》情节详略得当。选文详写宝钗点戏,黛玉点戏则只是略点一笔,并未出现戏名,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只是陪衬。
C.《红楼梦》善用冷热对比之法。选文中宝钗生日的热闹与第108回第二次宝钗生日时的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红楼梦》善用伏笔照应之法,宝钗点的戏,带出《寄生草》的赏鉴,为后文“宝玉悟禅机”埋下伏笔。
8.《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特色,试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4分)
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9.有同学读完《红楼梦》后感慨;当今社会的“理想女性”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节选文本和全书其他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 共20分)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处涂黑。(3分)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11.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
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
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
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
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
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
菊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②酒,一生青女③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④。
①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十上不第”,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白衣酒:陶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起饮酒,酒醉才归。③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④行藏:谓出世即行其所学之道,或者退隐藏道以待时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深秋时节,篱笆旁数枝菊花开放,透露菊花独自开放的凄凉心境。
B.颌联语言精当,构思奇妙,“裁”“拆”两个动词富有情韵,引人联想。
C.颈联上半句暗写自己虽然屡试不第,未有功名,也如陶渊明般洒脱纵酒。
D.尾联写请春花不要轻薄秋花,因为它们各自会按照自然规律,适时绽放。
16.诗题为“菊”,全篇不着一“菊”,却处处写“菊”,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 满招损”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成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无数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不少感慨“物是人非”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5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古往今来,最使人们感到( )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尽管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空间也是一个缠夹不清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空间毕竟是容易感觉和理解的。时间则不同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 ),却又千金难买。伏尔泰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编了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谜底就是“时间”。在时间的各项性质中,___________。孔子在河边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的诗人也( )地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唐代的韩琮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选自《莫砺锋诗话》,有删节)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神奇 一文不名 异曲同工 B.神妙 不值一钱 异曲同工
C.神奇 不值一钱 不约而同 D.神妙 一文不名 不约而同
19.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B.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C.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D.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20.下列与“时间”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语录体散文《论语》,孔子用这句话抒发了对时间流逝、永不停歇的感慨。
B.《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揭示出生命长短的相对性。“晦”“朔”分别指阴历每月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孔雀东南飞》中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写出了由天色已暗到夜深人静的时间变化。
D.《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虽然时光已逝,但珍惜将来,为时不晚。“东隅”“桑榆”分别表示早、晚。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诚然,《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诞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与所依托的情节______①______。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诗词“出水”亦“好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在柳絮诗会上写的词。该词在诗会上______②______,姐妹们无不赞叹。薛宝钗认为,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她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______③______。
风飏柳絮,悠然起舞,即使深处低谷,也要向往远方。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贾府已经濒临崩溃的这个事实。对此黛玉哀愁,探春愤愤,薛宝钗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她笔下,柳絮轻盈起舞,纵有东风亦不惧,反而更加均匀。蜜蜂蝴蝶乱纷纷,唯我舞青春。尽管四处飘飞,但仍不改初衷、随遇而安,并找准时机乘风而起,扶摇直上。这种乐观豁达、自信积极,大有苏子之风采,实乃时代之强音。
21.请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成语。(6分)
2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华民族是个非常重民俗节日的国度。古有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如今,曾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的传统节日日渐惨淡,代之而来的是那些所谓的洋节。那些古老的民族节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才能寻觅得到,或者在老者的脑海中渐渐沉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渐渐成了我们的热点节目,而传统节日却被搁浅在了另一个世界。
上述社会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题详解】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史料为依托……”错误,原文是“国家话剧院近年来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在《直播开国大典》中,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并不是说必须这样做。
故选B。
【2题详解】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总一分’式结构”错误,最后一段“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戏剧人义不容辞,大有可为”是总结,应为“总一分一总”式结构。
C. “都运用了引用论证”错误,两则材料都有引用的话语,但不是用来论证观点的,所以没有引用论证。
D.“于平实之中饱含情感”错误,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也是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良好载体”“从长江的滚滚春潮,到塞纳河的粼粼波光,我们在法国讲述的中国故事意韵悠长——历久弥断,中华传统文化活色生香”,应是于生动形象之中饱含情感。
故选B。
【3题详解】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就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并打动人”错误,原文是“当创作者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B。
4. 【答案】材料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提出问题,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接着以国家话剧院的创作为例,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深入生活,走近英模人物;探索戏剧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等,最后总结全文。
5. 【答案】(1)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让英模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为更多人所知。(3)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家国情怀。(4)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6题详解】C
【解析】宝玉形象分析有误:宝玉“爱博而心劳”,整日为女儿悬心、为姐妹操劳,她们都是他同情、关切的对象,并非“自以为是”,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她们着想。
【7题详解】B
【解析】B项“是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在本回中只是起到陪衬作用”错误。不写黛玉所点之戏是采用“避难法”,因为如果林黛玉所点为自己喜欢的戏曲则很可能招致“不懂事”的非议,而如果其所点之戏为热闹之戏则有效法宝钗讨好贾母之嫌,故作者避而不谈。
【8答案】《山门》与《妆疯》本是互不相关的两出戏,黛玉将二者巧妙串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嘲讽宝玉兴奋过了头,骨子里则是嫉妒宝玉夸奖宝钗。这不仅体现出黛玉的机敏诙谐,同时,口头上的辛辣讽刺也将她内心酸楚的醋意表露无遗。语言多刺的背后,是终身大事无所依靠所造成的心性敏感,直率中不脱哀怨。
【9答案】示例一:我同意。其一,宝钗熟习人情世故,成熟稳重,处处替人着想。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充分考虑到贾母的爱好,这是孝顺长辈的美德。其二,宝钗乐于帮助别人。比如她知道黛玉读了杂书便好言相劝。(或:知道邢岫烟将衣服当出去换钱,便主动帮她赎回并经常接济她。)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己的权益而不注意尊重、体谅、帮助别人;和这些人相比,宝钗的美德在今天确实可贵,宝钗堪称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
示例二:我不同意。其一,宝钗工于心计,善于讨好别人。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迎合贾母的爱好,只为讨贾母的欢心,可谓阿谀奉承。其二,宝钗保守、教条,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比如她得知黛玉读了《西厢记》,便告诉黛玉这是不合封建思想要求的杂书,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今的社会里,认为这样的人是“理想女生”实际是社会追求功利化、世俗化的反映;殊不知,真正理想的人生应该有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的追求。
【10题详解】FIK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
“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做下一句的状语,“者”后断开;
“尚耻之”省略主语“我们”,“耻”是形容词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做谓语,宾语是“之”,结构完整,“之”后断开;
“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符合“……,……也”的结构特点,“鲁”后断开。
故FIK三处断开。
【11题详解】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 “四方之志”的“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四方之志”指志向远大。
B.“意思相同”错误。保存/问候,探望。句意:我的坟墓也要筑(或保存)在这里/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意思不同。
C.“僻”都指地处偏远。句意: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D. “非天质之卑”的“卑”,低下。句意: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不是天资低下。
故选B。
【12题详解】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文中“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意思是“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可见吴国是在攻打齐晋两国的过程中消耗兵力,并非齐晋同时出兵会击败吴军。
故选C。
【13答案】
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
深深为您担忧。
他打仗失败了,那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
晋国。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万乘”“千乘”,万辆战车,千辆战车;“私”,占有;“切”,深深;“为”,
替;“恐”,担忧。
(2)“则……也”,判断句;“以”,用;“余兵”,剩下的部队;“临”,攻伐。
【14答案】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颜渊、子路(季路)、子贡等人的特点以及出使诸侯所需人才作答。
如材料一中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可见颜渊的特点在“德行”;“政事:冉有,季路”,可见子路“季路”的特长是“政事”;“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子贡的特长在“言语”。由此可知,子贡擅长言辞,这符合出使的要求。
同时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的答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 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材料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 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 ”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子贡向南拜见吴王,对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义在保存鲁国,勇在侵损强大的秦国威势超过晋国,那么成就霸王之业就不必怀疑了。”吴王说:“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不可,您攻打越国回来,齐国也就占有了鲁国。再说大王如果担心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他出兵跟从您。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问道:“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现在先生竟然亲自到这里来!”子贡说:“现在吴王既然有讨伐齐国的愿望,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国,以迎合吴王之心;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应该故意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如果吴国不能战胜齐国,那就是君王的福分;假如吴国战胜了齐国,必定又会乘胜调兵去对付晋国。我请求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共同进攻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之际,一定能消灭吴国了!” 越王非常高兴。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吴国部署兵力没有撤回,果真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国晋国争为强者,晋军发动攻击,大败吴军。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渡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其丞相。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混乱,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确实如此。
【15题详解】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理解能力。
A.“透露菊花独自开放的凄凉心境”理解错误。“数枝聊自芳”,这“数枝”花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并不是凄凉心境。
故选A。
【16答案】
诗题虽为咏《菊》,主旨也在赞颂菊花的高洁气质以抒心曲,全篇却不着一“菊”字,菊与“情”皆“神于诗”中,妙合无垠,表现出诗人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首联犹如一幅秋菊图,铺现出时间地点和诗中吟咏的对象。颔联寥寥两笔就将秋风吹拂中菊花次第绽开的动态勾勒出来,真可谓妙笔“生”花。颈联巧妙地借用了东晋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暗示自己如菊的品格和对菊的癖爱。尾联告诫那些在春光中争奇斗艳的花卉,不要因为自己占有春天而轻薄开在岁暮深秋的菊花。暗寓诗人美好的精神追求、坚贞的品格和清高的情怀。并非凡俗之辈可知,这正是借花喻人、以物托志之笔。
【17答案】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戎马关山被 凭轩涕泗流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如果有写到〃吴宫花草埋幽静〃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或者〃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或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的都给分。
【18答案】C
本题考查考生在语段中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C项。神奇:非常奇妙的。神妙:非常高明、巧妙。这里指的是“时间”,又与“莫测”搭配,应选“神奇”;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不值一钱:毫无价值。形容人地位轻贱或品格卑污。这里有“却”,说明前后形成转折,再联系后面“千金难买”可知应选“不值一钱”;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却都同样美妙。后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前文说到孔子用流水比喻时间,后面说到后代的诗人也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可见大家的想法完全一致,应选“不约而同”。
【19答案】D
本题考查考生选择正确语句,使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D项。选项语句中涉及四个关键词语或短语:“切肤之痛”“无能为力”“飞速流逝”“永不复返”,前两个是人们对时间逝去的感受,有转折的意味;后两个是时间本身的特点,在逻辑上有先后顺序。应准确把握四个关键词的核心含义,推敲其在事理上最准确的逻辑关系,根据句子内部以及上下文衔接照应的特点,选出最恰当的一句。
【20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为B项。“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21答案】①相得益彰②独占鳌头③不落俗套
解析:第一空,语境是说《红楼梦》中的诗词与其所依依托的情节二者不可分离,相互帮助,相互成就,可填“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
第二空,语境是说薛宝钗的柳絮诗在众姐妹中写得最好,可填“独占鳌头”。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第三空,薛宝钗认为把柳絮说得好了才不会跟众人的庸俗看法一致,可填“不落俗套”。不落俗套: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22答案】贾府已经濒临崩溃,虽然众人极力拒绝承认,但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解析:画线句的主千是“薛宝钗等人意识到了事实”,可将“其实已经隐约”也一并加进来;然后找出这个事实,是“贾府已经濒临崩溃”;接着把“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中的“的”去掉,变成句子。
然后调整语序,先说“贾府已经濒临崩溃”;然后说“众人极力拒绝承认”,为了衔接,可在此句前加上“虽然”;在“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前加上“但”。
【23解析】
【解析】材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重“洋”节轻“传统”节这种现象持否定态度,作文立意应该与之保持同一。“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重“洋”节而轻“传统”节的现象反映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鄙薄和外来文化的热衷。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开启思路:重“洋”节轻“传统”节有何具体表现?重“洋”节轻“传统”节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重“洋”节轻“传统”节有什么危害?“传统”节有何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改变重“洋”节轻“传统”节这种现象等等。写作时也要辩证分析问题,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话题,对“洋节”不可全盘否定和全面批判,应合理取舍,剖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对本国文化的淡漠,对外来文化的盲从。所以洋节可过,但要适度,毕竟浪漫轻松只是生活的点缀;传统节日虽土,但内蕴深厚,文化传承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