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专题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专题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3:0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古韵深耕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前言
在整张语文试卷当中,古诗给同学们带来的痛感是数一数二的,能与之比肩的也只有文言文了。为什么呢?明明古诗篇幅最短,字数最少,却老是卡在这个当口呢?
是因为今天不是一个抒情的时代,而是一个叙事的时代,现在变成了一个视频的时代,不再是文字的世界,所以这个时代离诗很远。很多同学为了提高分数,在茫茫的题海当中做呀做呀做,也有很多同学在早上晨读时,在答题术语的条条框框里背呀背呀背,意识不到去总结技巧,研究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的区别,答题却还老是跑分,为什么呢?
是因为拄拐的目的,是为了把拐扔掉!固守着术语和答案,属于本末倒置!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正所谓“诗言志,诗传情”。
如何才能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情呢?
《考试说明》有关诗词鉴赏的要求: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3.赏析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读懂!
如何读懂?----三步走战略
一、读诗题:知门别类,把握情感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从下面一组题目能读出哪些信息?
1.《邯郸冬至夜思家》《春夜别友人》《春日登楼怀归》
2.《西塞山怀古》《从军行》《归园田居》
3.《春夜喜雨》 《征人怨》
表明时间、背景及写作内容
表明诗歌体裁及题材
表明情感
对点练习: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咏素蝶诗》
3、《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①交代写作缘由、地点和特定读者; ②暗示诗歌类别(贬谪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 ②点明了诗歌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①交代了时间是中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月亮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感知情感基点
1.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
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
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
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
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2.论世——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古诗鉴赏”一些特例
1.知名作者的小众诗词
比如:杜甫(沉郁顿挫)——(清新明快)
2.不知名作者的诗词
不确定风格 题目信息少——(九大诗歌题材 往里归类)
九大诗歌题材:
怀古咏史、咏物诗(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边塞征战、羁旅思乡、赠友送别、山水田园、爱情闺怨、哲理诗
对点练习: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通过知人论世,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唐代在实行科举取士的同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废止传统的荐举选官的方式。在科举中荐举依然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而且朝廷还可以直接征录人才
孟浩然含蓄的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三、读注释:知情达意揣测情感内容
读注释(知人论世)
1.诗歌典故
2.解释疑难词句
3.提供写作背景、目的等重要信息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三步走战略并不难,其实就是在教我们运用脑袋里的综合知识去读懂一首诗的情!
来点热乎的练习~
2023年新高考Ⅰ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知识回顾:
大家还记得诗分为哪两类么?
近体诗:
又称为“今体诗”、“格律诗”,公认为是古诗发展的最成熟的形式。
特点:1.约定字数
2.固定句数
3.严格押韵
4.讲究平仄
5.要求对仗
什么是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例: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律诗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对仗对我们理解古诗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根据相互对仗来推理古诗文的大意,避免理解偏差。
例如:
宿府
唐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井畔的梧桐枝叶在秋夜风中瑟瑟抖动,独宿府中只有蜡烛残光照耀我的孤单。
长夜里悲壮的号角声仿佛在自语伤悲,天空中月色虽好,又有谁能与我共看。
光阴荏苒,亲人的音信何处去寻找呢 关塞寂寞萧条,想寻找归路真是很难。
我因战乱已经忍受了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只是勉强求个平安而已。
2023年新高考Ⅰ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案:A
由诗中内容可知:“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的表述错误,“学转难”是指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3分)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3分)
对现代汉语句子或词语的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方干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东屋。
入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需入俗龙。
诗的颈联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诗的颈联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 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抒发胸臆做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
只有经历过今天的波涛才会迎来明天的豁达淡然
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