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 香雪》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 香雪》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4:0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哦,
香雪
铁 凝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小说三要素,通过赏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紧扣文本通过诵读、讨论、探究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现代文明的冲击;培养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铁凝,1957年出生,籍贯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知人论世
作品介绍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背景资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题目解说
①.你从这个题目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对香雪的赞美。小说主人公(香雪)及文章的题材(抒情小说)。
题目解说
②.文中什么地方出现这个句子?是谁在叫香雪?
篇末点题。这是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以及群山的回音。
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的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
小说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
梳理小说情节
2
第二部分(5-43):姑娘们去村口看火车。
3
第三部分(44-61):姑娘们和火车上的旅客做买卖。
1
第一部分(1-4):火车开进了台儿沟这个小山村。
4
第四部分(62-81):火车拉走了香雪。
鉴赏人物形象
先圈画出人物的相关描写(或叙述),然后据此分析香雪性格。
胆怯 第6段
善良 第37段
纯真 第46段
渴望文化 第47段
坚毅执着 第64、65段
自爱 第69段
探究人物形象
香雪在黑夜独自从西山口返回台儿沟,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人物形象
是什么使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探究人物形象
一个普通的铅笔盒为什么能给她这么大的力量,让一个生性胆怯的女孩变得如此勇敢执着?
探究人物形象
(1)“害怕”(第71段)——“满意”(第74段)——“不再害怕”(第74段)
(2)铅笔盒
(3)“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第75段)铅笔盒装载着她对未来的的美好向往,铅笔盒能帮她挽回自尊。
请同学在书中勾画关于凤娇的描写,并写出描写方法和人物特点。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第7段)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第8段)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第9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探究人物形象
(1)凤娇关注的物品和香雪所关注的有什么不同?作者借助这些物品表现了什么?
凤娇关注“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她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的生活用品,香雪关注的是学习用品等精神领域的用品。作者借此表达出小山村里姑娘们的不同追求,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同状态。
探究人物形象
凤娇关注“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她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的生活用品,香雪关注的是学习用品等精神领域的用品。作者借此表达出小山村里姑娘们的不同追求,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同状态。
火车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那个钢筋铁骨的巨龙——火车,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台儿沟和它的山民们。它来自外面的世界,带来了外面的消息,也带来了商业的萌芽,还带给香雪美好的心愿。火车比铅笔盒更有巨大的神力,象征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生产力,一种原始落后走向现代文明的推动力,一种物质享用和精神满足的诱惑力。
艺术手法探究
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环境描写
快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 并说出作用。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第72段)烘托出香雪心情的变化,引出对铅笔盒的描写。
环境描写
快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 并说出作用。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第74段)烘托出香雪拥有铅笔盒后的满足心情。
环境描写
“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第75段)烘托出香雪心理的担忧,担忧不知如何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
环境描写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第76段)烘托出香雪想出了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的方法后的愉快心情。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第80段)烘托出香雪内心的感动。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
心理描写
A.“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第73段)
B.“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丛从容容地下车。”(第74段)
心理描写
C.“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第75段)
作用:表达了香雪渴望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的面貌及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
象征手法
铅笔盒象征文化和知识
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大山象征着 封闭、传统
主题探究
现代文明和封闭社会的撞击在一群年轻人身上回响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作者对中国的某些山村,一方面深情地眷恋和咏唱,歌唱闭塞、贫瘠、落后的环境中的诗意,尤其是洋溢在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另一方面又对乡土人生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呈现出二重矛盾心态。
课后作业
围绕问题“我”与香雪比,缺少了什么? 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