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朝花夕拾》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全书由《小引》《狗·猫·鼠》《故乡》《藤野先生》等组成。
B.《二十四孝图》重点写了作者在阅读“卧冰求鲤”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C.《五猖会》记述儿时自己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孟子》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D.在《琐记》中,作者提及在矿路学堂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等思想。
2.下列对《朝花夕拾》作品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常》中鲁迅描绘了儿时在迎神会和舞台上所见的爽直、公正的“无常”形象。
B.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对传统“孝道”进行理性思考,认为要取其精华。
C.《五猖会》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以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虽粗鄙,但善良,鲁迅对阿长充满感激与怀念之情。
3.请选出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了儿童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B.《五猖会》中写作者儿时要去看五猖会,临出发时却被父亲要求背《鉴略》,这段往事令作者终生难忘。
C.《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刻画了一个愚昧无知而又自私贪婪的保姆形象。
D.在《朝花夕拾》的《琐记》中,衍太太怂恿“我”拿母亲的钱或变卖家里的首饰,“我”没有照做,不久就传出“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的流言。
4.阅读《朝花夕拾》选出以下说法正确一项( )
A.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藤野先生对他很严肃。
B.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先生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社会上的恶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C.《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揭露了父亲对儿子的不解和残酷,是个无情的父亲。
D.《二十四孝图》里,鲁迅不相信卧冰能求鲤,恶心《老莱娱亲》的举动,揭示了《郭巨埋儿》的虚伪,比较认可其他 21 种孝顺行为。
5.下面不能作为对《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概括的一项是( )
A.寿镜吾老先生方正博学,比较开明,虽然回答“我”关于“怪哉”的问题时有些不悦,但是回忆起他,鲁迅先生的内心仍是充满了理解与温情。
B.《琐记》中的衍太太,非常热心、非常理解小孩子,她帮助“我”解决困难,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她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温暖。
C.《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絮叨粗俗,但她为“我”买来《山海经》。她对“我”质朴的爱,使成年后的“我”对她充满感激与怀念。
D.《范爱农》中的范爱农,内心充满爱国热情,但当时的环境使不肯随波逐流的他穷困潦倒,一腔热血的他以白眼示人。忆起他,鲁迅内心充满同情和痛惜。
二、填空题
6.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深情地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 和
7.《朝花夕拾》是 (作者)所写的唯一一部 (体裁)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后来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8.根据提示写出人物。
①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②她生的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9.根据要求填空。
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的东西……”
选文出自名著《 》,试概括此情节: 。
10.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是在渺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②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③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11.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现代作家 的散文集《 》。
12.文中“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后,才可去玩。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又受着( )、( )、( ),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13.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排斥 轻蔑 迫害 B.轻蔑 排斥 迫害
C.轻蔑 迫害 排斥 D.迫害 轻蔑 排斥
14.“我”和范爱农重逢时,“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为什么“我们”的笑“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15.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6.在东京客店,为什么“我”发言范爱农“大抵就反对”?请结合整篇文章分析其中的原因。
17.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 》。在作者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让人尊敬的 ;也认清了那位“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让人厌恶的 。
试卷第2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辨析。
A.《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
B.《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C.《五猖会》记述儿时自己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鲁迅对传统‘孝道’进行理性思考,认为要取其精华”错误;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C.有误,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淳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而不是“愚昧无知而又自私贪婪”;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
A.“藤野先生”有误,应为“寿镜吾老先生”;
C.“揭露了父亲对儿子的不解和残酷”错误,《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比较认可其他21种孝顺行为”错误,《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衍太太出现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春宫图,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因此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B。
6. 寿镜吾先生 藤野先生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小时候鲁迅在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内容。本文有三幅明丽的图景,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写寿镜吾先生严而不厉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遇到老师藤野先生,他为“我”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极其负责任和对作者的热心帮助;为“我”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说明藤野先生热情诚恳、体贴入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说明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
7. 鲁迅 回忆性散文(散文)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8. 藤野先生 阿长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人物。
结合“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可知,选文出自《藤野先生》,人物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一位辛勤治学、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的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结合“她生的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可知,选文出自《阿长与<山海经>》,人物是阿长。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称她为“阿妈”,但憎恶她时就叫“阿长”。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9. 朝花夕拾 衍太太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从“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可知选文出自于鲁迅的《琐记》,文中的“她”指的是衍太太。《琐记》摘录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一情节的主要内容是衍太太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拿去变卖。
10. 范爱农 藤野先生 阿长或长妈妈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范爱农是个性格倔强、落落寡欢、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鲁迅与范爱农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的,并且有过激烈争吵。原因是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被反动政府杀害,浙江籍留日学生召开同乡会,就是否给北京政府发电,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发生了分歧。鲁迅主张发电声讨,范爱农则主张不必发电,理由是“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正是这争吵,说明范爱农生性倔强,对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完全丧失了信任。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11. 鲁迅 《朝花夕拾》 1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的积累。从“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等语句可知,选段是出自鲁迅的《五猖会》。《五猖会》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文章。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感悟,言之成理即可。谈感想时注意扣住文中的一句话“鲁迅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是“诧异”,不是愤怒,也不是怨恨,表明这是一种不理解,父子之间的一种不理解。示例:我觉得父亲让鲁迅背书的用意是好的,但没有顾及孩子爱玩的心理,抹杀了儿童的玩性和天真的稚气,会造成父子之间的不理解。
13.B 14.①嘲笑曾经在东京客店讨论是否发电报时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②作为曾经胸怀天下、愤世嫉俗的知识青年,“我”回到故乡教书,范爱农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生活落寞困顿,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让人感到悲哀。 15.(1)这段文字运用了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范爱农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的描写,突出人物愤世嫉俗、孤傲的性格特征。(2)“躲”字形象地写出了范爱农留学回到家乡之后艰难的处境。 16.范爱农对“我”产生了误会,产生了厌恶之情。“我”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在税关查检时,关吏从衣箱中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我”很不满,“也许摇了摇头”。范爱农看见“我”摇头认为“我”看不起、讨厌他们。(意思对即可) 17. 旧事重提 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
【分析】1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轻蔑”意思是轻视,不放在眼里;“排斥”的意思是不相容,使别人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迫害”的意思是压迫使受害。三个词语程度越来越深,所以选B。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⑥段的“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⑦段的“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⑨段的“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和⑩段的“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可以看出,我们两人曾经在东京客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我觉得范爱农很可恶,他大抵也这么看我;结合 段的“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和 段的“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可知,鲁迅的境况不是很好,而范爱农的形象更加寒酸,现实让我们都感到失望和悲哀。
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这是外貌、神态描写,从范爱农斜眼看人的藐视目光,表现了他傲然不群的豪爽和自尊自强的性格。(2)“躲”是躲藏,不让人知道的意思。结合 段的“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可知,“躲”字形象地写出了范爱农留学回到家乡之后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生活落寞困顿艰难的处境。
1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与分析。结合《范爱农》可知,青年时期他在日本留学,刚到横滨时遇见了来接他们的鲁迅和子英。关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他给师母带的绣花的弓鞋,鲁迅看到后嗤之以鼻,摇了摇头,被范爱农看到了,范爱农从此对鲁迅不满。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鲁迅又看不过去,摇了摇头。范爱农对“我”产生了误会,产生了厌恶之情。
17.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根据《朝花夕拾》内容,可明确答案。《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个热情、纯朴、善良、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位专爱拨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恶,并且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然后散布流言蜚语的两面派人物。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