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5: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题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从标题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1.本文的体裁是书信
2.沟通的双方是雨果和巴特勒上尉
3.沟通的话题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书信格式
  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英国、法国侵略者。
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段):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点明写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2—10段):作者高度赞美圆明园的灿烂辉煌,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第一层(2—3段):介绍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烂。
  第二层(4—10段):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这种见解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着的尊重。
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怎么理解这句话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 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参考: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正直的良知,博大的胸怀,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
不好,“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14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附近,是清代名园之一。
15
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总称,共占地5,200余亩。
16
里面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仿照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 。
17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巨大皇家宫苑。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参考: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拓展训练
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批判这次“胜利”,他是不“爱国”吗?
写一段200字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