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导入新课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改革概述
1.何为“改革”?
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的类型?
(1)改革程度:局部调整和社会制度转型根本变革。
(2)改革性质: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改革内容: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改革的原因?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2)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直接原因)
(3)民族危机严重;(外因)
4.成功改革的重要条件?
(1)顺应历史潮流,
(2)改革策略正确,措施得力
(3)先进思想或科学理论的指导
(4)改革家的个人素质:才能、精神、个人境遇
(5)获得广泛支持,改革者在力量对比中处于优势
5.认识改革的影响
是否……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思想的解放
……
商鞅
变法
孝文帝
改革
王安石
变法
张居正
改革
戊戌
变法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完成
社会主义
革命
曲折
探索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2)兼并战争不断。
富国强兵。
2.目的:
3.内容: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什伍连坐
④建立县制
③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
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4.意义: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措施:
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
②民族交融成为潮流。
③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
①俸禄制(整顿吏治)、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三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
①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各族交融。
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魏形势图
(1)、背景:
(1)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
(2)北部边境受游牧民族的袭扰。
(3)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4)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失败
北宋与辽、西夏长期对峙,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产生了冗兵问题。同时,政府机构重叠与官僚子弟入仕过滥,产生了冗官问题。养兵和养官耗费大量财政,再加上每年向辽、西夏的进贡,又产生了冗费问题(三冗问题)②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③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主要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变法失败,国家更待改革
(2)时间: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内容:
富国强兵
(3)目的:
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变法初期显著成效。
(5)作用:
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妥失败。
(6)结果: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1)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加深。
(2)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
2、内容:
①整肃吏治,加强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缓和,统治危机缓解。
3、影响:
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全部废止。
4.结果: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内容
性质
影响
结果
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调整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2)兼并战争不断。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
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③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政权,439年统一北方。
②民族交融成为潮流。
①巩固了政权,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各族交融。
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 政治腐败,财政
困难,农民起义不断。
(2)北部边境受游
牧民族的袭扰。
官僚机构、财政
制度、军事体制
变法初期显
著成效。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
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1572年,明神宗即位,
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缓和,危机暂缓
废两制(井、世),
奖耕战,行两制
(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
(俸、均、三);
迁都+汉化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
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一条鞭法)
成效显著,但商鞅
被车裂而死
遭到鲜卑贵族
反对
失败,王安石
被罢职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
多数被废
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爱国的有识之士救亡图存。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
(4)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
(1)时间:
1898年6-9月。
(2)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结果:
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4)教训: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5)影响:
3.清末新政(1901——1911年)
(1)背景:
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③很快革命爆发了。
4.民国时期的改革
时间:
中华民国建立
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
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
失败原因:
政局动荡,国家未能实质上的统一
结果:
多以失败告终
1949.10
1956年底
1966
1976
1978.12
新民主
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
过渡时期
十年探
索时期
文革时期
徘徊
时期
社会主义
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
构建知识网
经济恢复
与初步发展1949-1952年底
1953年过度时期总路线:一化(1953
-1957)
三改(1953
-1956年底)
1952年底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特点:恢复经济、一化三改)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特点:曲折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特点:严重破坏)
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
(特点:停滞不前)
5、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现在
(特点:改革开放)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2)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
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三面红旗),探索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过程 内容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后)
(1)十一届三中
全会
(1978年12月)
①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
②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实行改革开放;
(2)十八大
(2012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十八届三中
全会
(2013年)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十九大
(2017年)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十九届四
中全会
(2019年)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两个100年,分三步走)
评价:
(1)改革开放40多年,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2)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民国时期的改革
课堂总结
富国强兵
救亡图存
民族复兴
恢复经济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 )
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目的
B.使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将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
A
2.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牧渔业部报告,继续减少统购、派购品种,将现行管理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21种减为12种。这一做法( )
A.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深化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D.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