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3 15:1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原因。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实例,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食物链的辨识和书写;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及其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北美的凯巴森林中生活着种类丰富的生物,其中有4 000多只黑尾鹿以及以鹿为食的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生物和谐地生活着,森林里呈现着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保护黑尾鹿,1906年,美国开展了一场捕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猎杀了6 000多只狼,狼在凯巴森林中不见了踪影。鹿失去了天敌,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数量锐减,鹿群也陷入了疾病和缺少食物的困境中。兴旺一时的鹿群走向了衰败。为消除灭狼带来的恶果,美国政府制订了“引狼入室”的计划,并在1995年实施。随着狼的引入,森林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凯巴森林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二)互动授课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9页“想一想,议一议”中的插图并阅读文字部分。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影响牧草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学生:鹰、云雀、麻雀、蝗虫、兔、蚯蚓、草、蘑菇、土壤中的细菌等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2)这些生态因素是如何影响牧草生存的?
学生: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提供牧草必需的生存条件。蝗虫吃草,鸟吃蝗虫,兔吃草等,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以及学校的花园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2.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的“资料分析”。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昆虫的幼虫吃树干中的有机物,啄木鸟吃昆虫的幼虫。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吃与被吃(或捕食)的关系。
(2)树桩腐烂是由哪些生物引起的?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学生:树桩腐烂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细菌和真菌将树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释放到环境中,供给植物重新利用,所以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哪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无机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阳光、空气等。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如果没有我,生态系统会怎么样。
3.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引导学生“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组织学生展示并判断自己所写的食物链是否正确。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学生:生产者(植物)。
(3)通常怎样书写食物链?
学生: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
(4)书写食物链时可以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学生:不能。因为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观察与思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联的吗?
学生:10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短期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吃虫的鸟的数量会增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资料分析”。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学生: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这样就会积累在生物体内;图中的大鱼比小鱼营养级别高,大鱼一生会吃掉许多小鱼,这些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都会积累在大鱼体内,结果导致大鱼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比小鱼多。由此可见,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教师可以补充“水俣病”事例以说明: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随意将有毒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6.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后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
(2)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会。随着天敌数量的增加和食物的缺乏,兔的数量会相应减少;兔的数量减少又会导致狐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增多……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如某一种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者会先增加后减少,捕食者会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达到新的平衡。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原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多,草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草原会被破坏,造成土地沙化,最后可能变成荒漠。
(2)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个例子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教师总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才利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