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2.1.1 教学设计+课件: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一课时)+生物七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2.1.1 教学设计+课件: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一课时)+生物七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3 17:18:42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课程标准”第一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相关内容。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所以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分析 显微镜是生初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 从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中习得的操作技能,是学习第二节“植物细胞”、第三节“动物细胞”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学,研究生命活动、生命现象的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难点:重点结构的功作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情分析 显微镜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精密仪器,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对显微镜有浓厚的兴趣,总想动一动。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实验操作能力。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时,采取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说出显微镜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科学思维: 运用分类、比较、归纳、建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理解显微镜成像特点。 探究实践: 规范使用显微镜 态度责任: 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爱护显微镜。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2 拿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探究能力 能指认出显微镜重点结构及功能
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科学态度 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
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显微镜的构造及关键结构的功能 (1)学生观察教材P37中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图片,认识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功能。 (2)教师利用各关键结构的分解图片,详细讲解显微镜各关键结构的功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同时为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奠定基础。 (3)对照显微镜,学生分组,边指认结构边说明其功能,相互评价并纠正错误。 (4)教师可抽查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提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在生物学研究中,经常要借助一些研究工具。其中显微镜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 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通过引用名句,引出生物学观察之“器”一一显微镜
新知探究 认识显微镜 展示罗伯特 胡克自制光学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展史并补充: 1)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软木浦片,发现了细胞。 2)光学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双目生物显微镜 3)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了。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线来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的,放大倍数比光学显微镜高许多,可以达到几十万倍。 学生观察罗伯特 胡克自制光学显微镜的图片,并分享收集的“显微镜的发展史”相关资料。 通过罗伯特 胡克自制光学显微镜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通过对显微镜发展史的介绍和学习,引导学生从科学史中体会并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光学显微镜 展示光学显微镜的图片和实物。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看书P37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思考各结构的作用。 指导小组活动:两人一组,对照实物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提问:你认识了显微镜的结构,那么,它的各结构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呢? 点评学生的回答并补充或纠正,出示显微镜的结构注释图。 学生观察显微镜,并试着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总结出各结构的功能,并与老师出示的结构注释图对比。 学生通过认真识图,标注结构名称,以达到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加深印象的目的。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对于各结构作用的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结构功能讲解 分别展示显微镜重点结构局部图。 1) 粗、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的调节部分 作用:升降镜筒,逆时针旋转上升镜筒;顺时针旋转下降镜筒。 粗准焦螺旋转动一周,镜筒上升或下降10mm;细准焦螺旋转动一周,镜筒上升或下降0.1mm。 2) 目镜、物镜: 显微镜的光学部分 作用:放大物像 规律: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 3) 转换器: 作用:安放和转换物镜镜头 图示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4) 遮光器与光圈: 显微镜的照明部分 作用:调节穿过通光孔的光线 5) 反光镜: 显微镜的照明部分 作用:反射光线 有平面镜、凹面镜(汇聚光线,增加光亮) 6) 压片夹: 显微镜的机械部分 作用:固定玻片标本 学生观察显微镜重点结构局部图,结合实物显微镜,边观察边了解各结构的作用。 思考:粗、细准焦螺旋的调焦。 思考:物像的总总放大倍数的计算 观察动态图示,学习转换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在实物上操作、体会。 观察图示,学习遮光器与光圈的作用 观察图示,学习反光镜的作用,并在实物上操作、体会。 学习压片夹的作用,并在实物上操作、体会。 重点讲授与显微镜使用有关的结构,讲清原理和注意事项,为规范使用显微镜打基础。 引导学生了解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目镜、物镜的作用和用法,同时引出物像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转换器的作用和用法及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了解遮光器与光圈的作用和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反光镜、压片夹的作用和用法,并及时操作巩固所学。
知识延伸 显微镜的制造原理: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1)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1)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成的应该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根据光学原理,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2)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如果相对实物说的话,应该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学知识,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 通过生物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注意事项。为后续显微镜的使用打好基础。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显微镜”主要知识,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作业设计 阅读教材“科学·技术·社会”中的素材,了解显微镜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搜集并观察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图片。展示现代常用显微镜图片,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板书设计(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3. 关注科学与技术互相促进的关系。
新知导入
下列图片中哪些是生物?
《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在生物学研究中,经常要借助一些研究工具。
其中显微镜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
新知讲解
认识显微镜:
镜筒
载物台
照明
聚光
目镜
物镜
[英]罗伯特 胡克自制光学显微镜能放大140倍
新知讲解
一、认识显微镜及其构造和功能
自主学习
看书P37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思考并说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新知讲解
目镜
镜筒
转换器
物镜
通光孔
遮光器
压片夹
反光镜
镜座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臂
载物台
13
12
11
1
10
9
8
7
6
2
5
4
3
新知讲解
思考回答:
你认识了显微镜的结构,那么,它的各结构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呢?
新知讲解
目镜(放大物像)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粗准焦螺旋(调焦距)
细准焦螺旋(调焦距)
镜臂(把握镜身)
压片夹(固定玻片)
反光镜(使光线射入物镜)
镜柱(支持镜身)
镜座(稳定镜身)
转换器(调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象)
载物台(放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调节焦距
粗准焦螺旋转动一周,载物台上升或下降10mm。
细准焦螺旋转动一周,载物台上升或下降0.1mm。
新知讲解
重点结构讲解:
目镜
新知讲解
上面标明的数字
16×
表示目镜的放大倍数
放大物像
物镜
新知讲解
低倍物镜
高倍物镜
物镜
目镜
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放大物像

转换器
新知讲解
调换物镜
防止污染镜头
遮光器
光 圈
遮光器
新知讲解
调节光线强弱
平面镜
凹面镜
强光时
弱光时
反光镜
使光线射入物镜
新知讲解
压片夹
固定玻片
新知讲解
知识延伸
显微镜的制造原理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1)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1)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成的应该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根据光学原理,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2)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如果相对实物说的话,应该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课堂练习
1.显微镜中用来放大物体的结构是(  )
A.反光镜、遮光器 B.目镜、物镜
C.转换器、反光镜 D.目镜、遮光器
2.某同学使用显微镜对光时,无论怎么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视野始终漆黑一片,其原因可能是(  )
A.反光镜上有个污点 B.目镜的放大倍数太大
C.镜筒离载物台太远 D.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
B
D
课堂练习
3.小明在观察某细胞时,使用目镜为10倍、物镜为10倍的显微镜,那么该物像放大的倍数是(  )
A.20倍
B.10倍
C.100倍
D.200倍
C
课堂总结
认识显微镜:
机械部分
光学部分
镜座、镜柱
倾斜关节
镜臂
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镜筒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遮光器(光圈)
反光镜(平面镜、凹面镜)
目镜:
物镜:
5×、10×、16×
10×、40×、100×(油镜)
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作业布置
阅读教材“科学·技术·社会”中的素材,了解显微镜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搜集并观察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图片。展示现代常用显微镜图片,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第二单元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一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一大概念:概念1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从属于这个大概念的第一个重要概念:1.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如图所示: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本单元的内容框架。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来看,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多细胞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可以理解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功能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统。多细胞生物体依靠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总之,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理解生物体结构的整体性、生命活动的整体性的基础。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为学生提供多种生物材料,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形成对细胞结构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不同类型细胞的共同特征,并运用模式图或模型等方式展现细胞的结构。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奠定基础,循序渐进。本单元共分四节,从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中习得的操作技能,是学习第二、第三节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学,研究生命活动、生命现象的基础;第二节“植物细胞”和第三节“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的知识内容,是学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内容的基础。本章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相关内容,以及“细胞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先形成初步认识,再通过模型化图片具体阐述的。第四节“细胞的生活”,说明细胞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体现了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从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的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认识细胞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视角,既教给了学生细胞生活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生命现象十分重要的认知方法和科学方法。 2、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联系、科学精神的渗透。教材设置了三个课外阅读栏目: 1)“科学·技术·社会 人类探索微观时间不可缺少的工具——显微镜” 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促进科学发展的思想。 2)“科学家的故事 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在说明细胞学说伟大意义的同时,渗透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 3)“科学·技术·社会 克隆哺乳动物”则说明克隆哺乳动物是以细胞学说为基础,人类在细胞研究水平上的一次巨大突破,本栏目也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渗透了爱国情怀。
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需要多次使用显微镜,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开始,教会学生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既是本单元操作技能的硬性要求,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细胞是最基本的层次,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和分裂、分化等内容,不仅是学习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所需要的基础,更是学习后续各单元知识的基础,因此,关于细胞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搜集丰富的情境素材:细胞学说的科学史材料;植物细胞分裂典型时期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等。 2、积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制作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尝试制作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结构模型。 3、充分利用周边人文环境进行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讨论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通过“致同学们”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学、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怎样学好生物学;通过“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的学习,知道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树立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初步把握了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1、 正确、规范地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针对观察结果中可能出现的成像不佳等情况,从材料制备、仪器设备、操作程序等方面初步分析原因。 2、 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并说出其异同点,说明细胞是生物体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运用示意图或模型等方式,展示和说明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误认为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突破方法: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植物的根尖细胞等不含叶绿体。 2、学生难以快速区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突破方法:教师强调“判断动、植物细胞的依据是细胞内有无细胞壁和液泡,叶绿体的有无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可提供图片结构对比或表格归纳等。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大多数知识属于微观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教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使用显微镜了解微观世界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细胞、组织等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生命观念,认识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能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实践 能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并正确使用显微镜,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根据观察,能够客观真实地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认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说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同点。
科学思维 学会使用显微镜,用微观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关注科学与技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认识细胞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态度责任 认同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和显微技术的改进,科学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支持,具备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显微镜
植物细胞 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 实验: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生活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考核方式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显微镜是科学探究常用的观察工具,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图中③是目镜,⑤是物镜 B.使用④转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C.光线较暗时,使用小光圈和⑦的平面镜 D.转动①可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 使用显微镜——P40 1.题 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P45 1.题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图能正确表示植物细胞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的是( C ) A. B. C. D. 实验: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以下关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制作临时装片时,两次实验中滴的分别是生理盐水和清水 B.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直接平盖在样本处即可 C.口腔上皮细胞是在口腔内壁上刮取细胞,洋葱是在内表皮上取薄膜 D.洋葱表皮完全浸润在清水中也不会膨胀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P49 1.题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P54 2.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在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中,若A是供卵细胞母羊,B是供细胞核母羊,C是代孕母羊,培育出小羊“多利最像( D ) A.A B.A和B C.C D.B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对照实际显微镜,边指认结构边说明功能。能指认出显微镜的结构怎样使用显微镜?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两人一组,一人阅读操作要点,另一人按要求操作。轮换阅读与操作显微镜,互相评价并改进。能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实验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是如何制作的?观看示范并分组进行临时装片的制作,总结实验注意事项。能进行人体口腔细胞临时装片或洋葱鳞片叶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与总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区别是怎样的?结合教材模式图,总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能画出动、植物细胞简图,阐述二者的区别细胞怎样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细胞核的作用是?阅读课本50-51页,理解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及在此过程中各细胞器所起的作用。能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理和能量,并阐述各细胞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与重要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探究实践活动。以实验探究出发,参与总结与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显微镜结构高清注释图、实验视频、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图等 实验室资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刀片、镊子、棉签、碘液、清水等。生活资源:洋葱、黄瓜、糖 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二单元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1课时) 2 新授、实验
第二节 植物细胞(实验1课时) 2 新授、实验
第三节 动物细胞(实验1课时) 2 新授、实验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练习使用显微镜 阅读教材“科学·技术·社会”中的素材,了解显微镜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搜集并观察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图片。展示现代常用显微镜图片,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泡沫塑料、纸板、布、线、橡皮泥等各种材料用品,制作细胞实物模型。
实验 在学校实验室,制作并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细胞的生活 学生总结物质、能量、信息与细胞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