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2.1.1 教学设计+课件: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二课时)+生物七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2.1.1 教学设计+课件: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二课时)+生物七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3 17:18:42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课程标准”第一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相关内容。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所以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分析 显微镜是生初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显微镜的目镜、物镜、镜筒、转换器、反光镜等基本结构及其作用。②显微镜能对观察材料进行放大的基本原理。(2)使用显微镜包括:①使用低倍显微镜的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等基本步骤。②进行玻片标本的观察活动,并看到清晰的图像。③能独立操作显微镜。 从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中习得的操作技能,是学习第二节“植物细胞”、第三节“动物细胞”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学,研究生命活动、生命现象的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学情分析 显微镜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精密仪器,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对显微镜有浓厚的兴趣,总想动一动。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实验操作能力。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时,采取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科学思维: 运用分类、比较、归纳、建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理解显微镜成像特点。 探究实践: 规范使用显微镜进行实验 态度责任: 爱护显微镜,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实验:能独立练习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2 掌握显微镜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探究能力 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科学态度 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显微镜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仪器,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关于显微镜的使用,先进行实验:小组为单位,轮流观察字母玻片标本进行练习巩固,且互评。然后,在实验基础上,完成任务:讨论显微镜成像特点,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也为后面观察动植物细胞打下基础。最后,可再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学习成果的检验。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 提问: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也知道了各结构的功能,那么该如何使用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显微镜观察。 通过显微镜下的物像图吸引学生,并联系上个课时内容,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新知探究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物镜。  显微镜的构造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教师演示。 2.对光 观看视频并思考:进行显微镜对光时,为了看到明亮的视野,应该使下列哪些部件成一条直线? 强调: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8—39对光的内容。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或5×,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3.调焦观察 观看视频,强调: 1、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4.交流与总结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学生观看视频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小先生巡视,帮助。 提出疑问,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学生观看视频,并操作。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通过实验总结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进一步思考,深刻认识显微镜的使用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总结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加深新知印象的同时,巩固操作技能。
显微镜的成像 通过操作显微镜,我们在目镜内看到了放大的物像,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呢? 展示光学显微镜、目镜、物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并提出问题: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多少? 展示表格,让学生计算出不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序号目镜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5×10×210×40×
展示低倍镜、高倍镜下的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通过显微镜,我们在目镜内看到的被放大的物像是什么样的呢? 提问: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什么样的? 再次提问:如果所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应该怎样将它移到视野中央?提示学生可以尝试上下、左右移动玻片标本。 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观察图片,并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回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通过计算,得出了不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仔细观察,思考,回答: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小,但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就越多,视野范围就越大,视野就越亮。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就越少,视野范围就越小,视野就越暗。 学生将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得出结论: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倒像。 动手操作,尝试上下、左右移动玻片标本。 继续观察,多次尝试,得出结论:物像在哪个方向,玻片标本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回忆上课时的内容,巩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并思考低倍镜、高倍镜下的细胞的图片的不同,得出成像规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亮,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就越多,物像就越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暗,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物像就越大。 通过尝试上下、左右移动玻片标本,得出规律: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相反。
知识延伸 视野中的污点的判断。 提问:如果在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用什么方法判断它所在的位置?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将课本上没有、但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代入课堂,引发思考与解决处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提问: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得到甲、乙两个视野,如何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 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内容,思考并回答:向左移动玻片标本→转动转换器(由低倍物镜换为高倍物镜)→调节光圈(或转换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通过实际应用,对新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不仅巩固新知,还能增加运用能力。
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为后续学习生物学打好工具使用的基础。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显微镜”主要知识,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一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一大概念:概念1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从属于这个大概念的第一个重要概念:1.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如图所示: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本单元的内容框架。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来看,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多细胞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可以理解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功能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统。多细胞生物体依靠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总之,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理解生物体结构的整体性、生命活动的整体性的基础。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为学生提供多种生物材料,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形成对细胞结构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不同类型细胞的共同特征,并运用模式图或模型等方式展现细胞的结构。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奠定基础,循序渐进。本单元共分四节,从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中习得的操作技能,是学习第二、第三节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学,研究生命活动、生命现象的基础;第二节“植物细胞”和第三节“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的知识内容,是学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内容的基础。本章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相关内容,以及“细胞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先形成初步认识,再通过模型化图片具体阐述的。第四节“细胞的生活”,说明细胞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体现了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从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的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认识细胞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视角,既教给了学生细胞生活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生命现象十分重要的认知方法和科学方法。 2、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联系、科学精神的渗透。教材设置了三个课外阅读栏目: 1)“科学·技术·社会 人类探索微观时间不可缺少的工具——显微镜” 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促进科学发展的思想。 2)“科学家的故事 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在说明细胞学说伟大意义的同时,渗透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 3)“科学·技术·社会 克隆哺乳动物”则说明克隆哺乳动物是以细胞学说为基础,人类在细胞研究水平上的一次巨大突破,本栏目也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渗透了爱国情怀。
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需要多次使用显微镜,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开始,教会学生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既是本单元操作技能的硬性要求,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细胞是最基本的层次,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和分裂、分化等内容,不仅是学习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所需要的基础,更是学习后续各单元知识的基础,因此,关于细胞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搜集丰富的情境素材:细胞学说的科学史材料;植物细胞分裂典型时期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等。 2、积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制作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尝试制作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结构模型。 3、充分利用周边人文环境进行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讨论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通过“致同学们”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学、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怎样学好生物学;通过“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的学习,知道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树立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初步把握了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1、 正确、规范地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针对观察结果中可能出现的成像不佳等情况,从材料制备、仪器设备、操作程序等方面初步分析原因。 2、 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并说出其异同点,说明细胞是生物体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运用示意图或模型等方式,展示和说明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误认为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突破方法: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植物的根尖细胞等不含叶绿体。 2、学生难以快速区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突破方法:教师强调“判断动、植物细胞的依据是细胞内有无细胞壁和液泡,叶绿体的有无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可提供图片结构对比或表格归纳等。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大多数知识属于微观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教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使用显微镜了解微观世界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细胞、组织等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生命观念,认识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能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实践 能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并正确使用显微镜,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根据观察,能够客观真实地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认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说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同点。
科学思维 学会使用显微镜,用微观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关注科学与技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认识细胞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态度责任 认同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和显微技术的改进,科学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支持,具备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显微镜
植物细胞 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 实验: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生活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考核方式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显微镜是科学探究常用的观察工具,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图中③是目镜,⑤是物镜 B.使用④转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C.光线较暗时,使用小光圈和⑦的平面镜 D.转动①可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 使用显微镜——P40 1.题 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P45 1.题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图能正确表示植物细胞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的是( C ) A. B. C. D. 实验: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以下关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制作临时装片时,两次实验中滴的分别是生理盐水和清水 B.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直接平盖在样本处即可 C.口腔上皮细胞是在口腔内壁上刮取细胞,洋葱是在内表皮上取薄膜 D.洋葱表皮完全浸润在清水中也不会膨胀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P49 1.题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P54 2.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在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中,若A是供卵细胞母羊,B是供细胞核母羊,C是代孕母羊,培育出小羊“多利最像( D ) A.A B.A和B C.C D.B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对照实际显微镜,边指认结构边说明功能。能指认出显微镜的结构怎样使用显微镜?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两人一组,一人阅读操作要点,另一人按要求操作。轮换阅读与操作显微镜,互相评价并改进。能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实验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是如何制作的?观看示范并分组进行临时装片的制作,总结实验注意事项。能进行人体口腔细胞临时装片或洋葱鳞片叶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与总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区别是怎样的?结合教材模式图,总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能画出动、植物细胞简图,阐述二者的区别细胞怎样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细胞核的作用是?阅读课本50-51页,理解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及在此过程中各细胞器所起的作用。能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理和能量,并阐述各细胞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与重要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探究实践活动。以实验探究出发,参与总结与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显微镜结构高清注释图、实验视频、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图等 实验室资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刀片、镊子、棉签、碘液、清水等。生活资源:洋葱、黄瓜、糖 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二单元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1课时) 2 新授、实验
第二节 植物细胞(实验1课时) 2 新授、实验
第三节 动物细胞(实验1课时) 2 新授、实验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练习使用显微镜 阅读教材“科学·技术·社会”中的素材,了解显微镜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搜集并观察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图片。展示现代常用显微镜图片,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泡沫塑料、纸板、布、线、橡皮泥等各种材料用品,制作细胞实物模型。
实验 在学校实验室,制作并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细胞的生活 学生总结物质、能量、信息与细胞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新知导入
显微镜下的世界:
显微镜下的草履虫
针尖上的大肠杆菌
1.取镜安放
新知讲解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取镜: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注意使用过程手指不要触摸镜头 ,以免污染镜头。              
  安放: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大约7厘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思考:进行显微镜对光时,为了看到明亮的视野,应该使下列哪些部件成一条直线?
2.对光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观看视频:对光
对光标志
新知讲解
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用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看,右眼睁。
转动反光镜,
看到明亮的视野。
新知讲解
总结:对光
新知讲解
3.调焦观察
  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放入玻片。玻片正面朝上,压住,正对通光孔中心。
3.调焦观察
新知讲解
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
新知讲解
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看看物镜,镜筒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一只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略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新知讲解
总结:观察
01
02
交流与总结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与玻片的“上”字有什么不同
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怎样移动玻片使物像处于视野的中央
显 微 镜
倒像
右下方,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取放
清洁收镜
对光
观察
归纳: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多少呢?
目镜
物镜
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二、显微镜的成像
显微镜序号 目镜 物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 5× 10×
2 10× 40×
50倍
400倍
新知讲解
低倍镜下的显微镜细胞图
高倍镜下的显微镜细胞图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物像就越_____,但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就越_____,视野范围就越_____,视野就越_____。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_____,但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就越_____,视野范围就越_____,视野就越_____ 。




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有什么不同?




新知讲解
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
左右相反
上下颠倒
目镜内看到的是_______
倒像


新知讲解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_______。
相反
试一试:上下、左右移动玻片标本。
怎样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新知讲解


物像在哪个方向,玻片标本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新知讲解
学以致用


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得到甲、乙两个视野,如何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
向左移动玻片
转动转换器
(由低倍物镜换为高倍物镜)
  调节光圈
(或转换反光镜)
转动细准焦螺旋
知识延伸
判断污点位置
视野中的污点可能出现在目镜、物镜和玻片上。
如果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用什么方法判断它的位置?
移动玻片标本,若视野中的污点移动了,则污点在玻片上标本;否则继续转动目镜,若污点转动,说明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则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思考:
课堂练习
1.某光学显微镜上具有4×、10×和40×三种不同倍数的物镜。已知小明利用这一显微镜的10×物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当他做了某项操作后,发现视野明显变暗且细胞变得模糊,则下列哪一项操作最有可能是小明做的?(  )
A.将物镜调整至4× B.将物镜调整至40×
C.转动遮光器 D.转动粗准焦螺旋
B
课堂练习
2.如图是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使用显微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B.①载玻片上写的“上”字,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 ”
C.④上升镜筒时,应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
D.③若外界的光线较弱,则可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C
课堂总结
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取放
对光
观察
清洁收镜
三转
粗→细
降→升
成像特点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目镜内:倒像
物像移动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
作业布置
阅读教材“科学·技术·社会”中的素材,了解显微镜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搜集并观察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图片。展示现代常用显微镜图片,说出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