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新高考 高二语文选必上之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板块一:标题解读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
《老子》作为最早的私人著书,它标志的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从老子及其著述的这本书开始,古代思想史进入了哲学时代。
《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砭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生),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尽管《老子》的行文隐晦曲折,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不定,但是其思想学说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了解作者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了解背景
板块二:疏通文意
任务一:小组合作自学,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质疑释疑,解读文本大意。
小组:全班分为四个大组,A1A2 / A3A4/A5A6 / A7A8A9。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认真研读。
任务: A1A2组《导学案》:研讨第 1 1章, A3A4 研讨第 2 4章; A5A6研讨第 3 4章; A7A8A9研讨第6 4章。
要求:(1)所有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合作学习,用时6分钟。注意:随文标注解释重点词、句式。(2)对难以理解的词句重点标注,可以存疑。(3)推举好代表,代表要积极准备讲解。
成果展 示
【友情提示】
(1)推举代表讲解时可以将相关段切分为若干小句,按切分小句依次讲解。
(2)讲解时首先要点出并解释该切分句中的关键字词以及含有的特殊句式,然后再翻译该句。
(3)同一大组,或小组同组成员,或其他组成员,在代表讲解后,可以补充、互助、质疑释疑。
要求:按大组逐段讲解,每段讲解后全体同学识记重点词句,并完成“导学案”矫正。
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学习任务』第十一章。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 无, 有车之用
古代车马各部分名称
《诗经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
共同占有/环绕
有,只有
功用\作用
空的地方
埏埴以(之)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之)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 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给人便利,“无”让它们发挥了的作用。
柔和粘土
窗户
用(它)制作
用(它)建造(房屋)
举例论证
车子
器皿
居室
三十辐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凿户牖以为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 的相对性
器物实体的“有” ,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 ,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无相生
思考: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学习任务』第十一章。3.思考探究: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
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学习任务』第十一章。 2.扩展延伸。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学习任务』第十一章。 2.扩展延伸。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学习任务』第二十四章。
1.朗读第二十四章,读准字音。
企者(1)不立,跨者不行(2),自见者不明(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4),自矜(5)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6),物或恶wù之(7),故有道者不处。
(1)企:同“跂”踮起脚跟,翘起脚尖。企望(举起脚跟而望)
(2)跨:越、跃,阔步而行
(3)明:形作动,显明。
(4)伐:v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
功:名作动,建立功勋
(5)矜:v自大,自夸。矜伐:恃才夸功;夸耀。
(6)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7)物:他人;众人;常人。
或:有。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拓展:矜:adj 庄重自持。 矜持。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学习任务』第二十四章。2.解读大意。
企者(1)不立,跨者不行(2),自见者不明(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4),自矜(5)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6),物或恶wù之(7),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走远,自我炫耀的人得不到显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
『学习任务』第二十四章。2.解读大意。
『学习任务』第三十三章。3.思考探究:
第二十四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学习任务』第三十三章。
1.朗读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知足者富,强行(2)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
『学习任务』第三十三章。2.解读大意。
(1)自胜:宾前,战胜自己;强:刚强。
(2)强qiǎng行:古今异义,勤勉力行。
(3)所:地方位置。
(4)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寿:名-形,长寿/不朽。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不朽。
『学习任务』第三十三章。3.思考探究:
第三十三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阐述的?
角度:个人修养、自我设计
主张:①自知之明,经常反思,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
②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的追求自己追求的东西。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
“自胜”更加重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任务』第六十四章。
1.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
『学习任务』第六十四章。2.解读大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1);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3)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4);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
(1)持:维持,持守。 兆: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预示。瑞雪~丰年。
(2)泮:通“判”,分离 。《说文》:“判,分也。”
(3)为:v做,干。
(4)合抱:两臂围拢。 毫末:指细小的萌芽。
(5)累土:①低土;河上公注:“从卑至高。”“卑”指低地。严灵峰说:“累土,地之低者。”②一堆土;林希逸说:“一篑之土。”高亨说:“‘累’当读蔂,土笼也。起于累土,犹言起于蒉土也。”土笼是盛土的用具,累土即一筐土。
『学习任务』第六十四章。2.解读大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1);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3),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4);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学习任务』第六十四章。2.解读大意。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7)。民之从事,常于几(8)成而败之。慎(9)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10)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7)译: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把持因此不会失去。
(8)几:接近,差不多。
(9)慎:谨慎;慎重。慎,德之守也。《国语·周语》
(10)复:弥补,补救。
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把握先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重视细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圣人无为
百姓慎终如始
总结
对比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1. 阐释了什么道理 是怎样论证的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学习任务』第六十四章。3.思考探究:
『学习任务』第六十四章。3.思考探究:
2.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解析】 B项,有,只有
B
板块三: 即时检测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慎终如始。
【解析】 “‘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根据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可见战胜自己更重要,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选项表述错误。
C
3.《<老子>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思辨性强,请尝试找出它们,并从中分析老子的态度及他对社会的辩证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
“有”和“无”
“知人”和“自知”
“胜人”和“自胜”
“有为”和“无为”
“成”和“败”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
“有为”不应妄为;“无为”即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知人”是智慧,“自知”是通透
“胜人”是有力,“自胜”是坚强
要慎始慎终,才能成而不败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
板块四: 我来综述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人”
板块五: 作业布置
整理笔记,《老子》四章中体现的二元对立思想及启示。
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预做:导学案006-2
(1)阅读导学案,了解作者和背景。
(2)至少读课文2遍,随文注音,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4.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 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参考示例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学习任务』第十一章。 3.学而用之。
以下为备用资料
出自《老子》的成语
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 大器晚成 虚怀若谷 绝圣弃智
自知之明 大智若愚 宠辱若惊 功成不居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越俎代庖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贻笑大方
莫逆之交 相濡以沫 吐故纳新 望洋兴叹
沉鱼落雁 失之交臂 邯郸学步 庄周梦蝶
……
出自《庄子》的成语
2.《〈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参考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有与其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立、跨行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本 质
恶 果
根 源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余食赘行令人厌恶
有道者不处
『学习任务』第二十四章。3.思考探究: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项如何辩证把握和持守。
自然状态才最适合
第六十四章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