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入学测试模拟卷(一)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31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年的秋天来的有点迟,寒露之后才显秋意。那日不经意间,忽见桂花羞羞怯怯地开了,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朵儿伴着甜甜的香气在浓浓的绿叶中①绽( )开了,每一朵都②酝酿( )着一个少女纯真的梦;那香味儿起初淡薄,深深地 一下,幽幽桂香扑鼻而来。③chéng( )澈的云天之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啼。我停下脚步,不禁想起宋代诗人朱淑真的那句诗:“弹压西风檀众芳,十分秋色为分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在一片④静mì( )中默默品读这迟来的美丽。
(1)请用正楷字在横线上抄写选文中的划线句。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绽( )开②酝酿( )③chéng( )澈④静mì( )
(3)下列选项中填入划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嗅 B.闻 C.吸 D.品
2.(2020·黄冈)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 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C.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 美,兼顾时代性。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 普遍欢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们预定返回的日期参差不齐,会务组很难安排统一订票。
B.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先生身材魁梧,博学儒雅,刚一见面,我便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4.小新所在班级读的是《西游记》,一位发言人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其中有两个词语使用不合适,请你修改。
发言人:“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交流会上发表我的高见。本学期,我阅读了吴承恩的《西游记》,书中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表现出师徒四人坚强的信念。”
改成
改成
5.古诗文默写。
(1) ,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2)大漠沙如雪, 。(李贺《马诗》)
(3)好雨知时节, 。(杜甫《春夜喜雨》)
(4) ,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5)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6)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
(7)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从小时离家到年迈归家的诗句是: , 。
(8)当我们看到同学浪费粮食时,可以用诗句“ , ”去劝告他;当我们看到同学学习不认真时,可以用诗句“ , ”去劝告他。
(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西游记》里有“三打 ”的故事,《水浒传》里有“三打 ”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三请 ”和“三气 ”的故事。
二、语言表达(4分)
6.你们班准备9月10日下午4点在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写一张邀请卡,邀请学校领导来参加这次活动。请交代清楚时间、地点、目的,并使用恰当的敬辞或谦辞。
三、古诗文阅读(5分)
7.阅读诗词,完成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闻雁
韩洽①
朔风②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①韩洽生活在明清时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②朔风:北风。
下面是小新和小成关于这两首诗的讨论。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新:我发现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客心”和“ ”表明二人都漂泊异乡,“ ”和“愁里听”两种行为都直接流露出他们内心的伤感,“寒灯”和“响尚寒”中的“寒”不仅是自然界的冷,更是心情的凄凉。
小成:我发现两首诗除了表达思乡外,分别还有不同的情感呢, (结合诗歌简要品析)
四、对比阅读(10 分)
阅读
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乙
戴安道①就②范萱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钞③书亦钞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④,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世说新语·巧艺六》)
[注释]①戴安道:东晋时期隐士、美术家、雕塑家,早年师从名儒范萱。②就:向。③钞:同“抄”。④咨嗟(zī jiē):赞叹、叹息。
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字词解释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参考成语】从善如流
甚以为有益 【查阅词典法】①水漫出来。②富裕,富足。③增加。④利益,好处。⑤更,更加。⑥渐渐地。
范看毕咨嗟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11.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学习方面的问题,但又有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10 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寒号鸟
佚名
①一只鸟陷入到无休止的歌唱之中。命运赋予它歌唱的嗓子,以及一颗为歌唱而忘怀一切的心灵。从它生命的春天开始,从给人无限幻想的新绿开始,到它生命的秋天。芳草已然枯萎,青枝已然凋零。此时,一只鸟在歌唱。表面听来,它的歌声与众鸟无异,同一切具有生存本能的其它生物(包括人类)一样,为活着而歌唱。“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表面听来,这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但冬天来了,寒冷的现实使它的羽毛也失去了温柔色泽。这只一生都没有去筑现实的巢的歌唱家,一只把行动赋予语言的幻想家,其哀惋的歌唱却震撼着一个诗人的心。
②这个诗人也许是爱伦·坡,也许是陶渊明,也许是任何一位贫寒一生的诗人。他像这只寒号鸟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对于他而言,生活是更艰难的,相反诗歌显得如此简单,他乐于以歌唱代替现实生活,歌唱就是他的生活。他也感到了寒冷的来临,一只现实的巢是如此重要,必不可少。即使他不需要温暖,他的爱人和孩子也需要。诗人感到了歉疚,他只能歌唱:“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而巢只在心灵的树上开花结果呢!
③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冬天。
④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春天。
⑤这样的人少年老成,又一直拥有一颗童心。
⑥时间和空间在他的生命中是无隔的,他活在自己的青春里,孤独又自得,痛苦又欢乐,有所求又无所求。世界都与之无关,但他分明关切着整个世界。
⑦“我要做巢,我要做巢!”世界上有多少人死在贫困潦倒中,正是他们提醒了诗人冬天的冷酷!诗人也相信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能从他的歌声中得到小小的慰藉!
⑧那只在冬天还在歌唱的鸟最终死在了寒冷的冬天。这结局可想而知。它不会苟且偷生,躲在人家的屋檐底下,仰人鼻息生活;更不会鹊巢鸠占,剥夺他人的劳动成果。它死于自己的懒惰中,实际上,它死于它的理想中。
⑨“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诗人的灵魂在歌唱。
(选自文学刊物《大家》,原文有删改。)
12.阅读全文,说说“寒号鸟”被赋予了哪些身份?
13.请你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形容词,并说说这些形容词的好处。
但冬天来了,寒冷的现实使它的羽毛也失去了温柔色泽。
14.第三段说“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冬天。”而第四段却说“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春天。”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5.阅读链接材料,说说寓言中的“寒号鸟”与上文中的“寒号鸟”有何异同。
链接资料: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冬天快要到了,喜鹊一早飞出去,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睡觉。冬天说到就到,夜里寒风呼呼地刮着。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第三天,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节选自寓言《寒号鸟》,有删改。
六、名著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西游记》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内掣出棒来,幌一幌,有碗来粗细。那罗刹挣脱手,举剑来迎,行者随又轮棒便打。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
那罗刹女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这罗刹得胜回归。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利害妇人!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那黄风岭至此直南上有三千余里,今在西路转来,乃东南方隅,不知有几万里。等我下去问灵吉菩萨一个消息,好回旧路。”正踌躇间,又听得钟声响亮,急下山坡,径至禅院。那门前道人认得行者的形容,即入里面报道:“前年来请菩萨去降黄风怪的那个毛脸大圣又来了。”菩萨知是悟空,连忙下宝座相迎,入内施礼道:“恭喜!取经来耶?”悟空答道:“正好未到!早哩,早哩!”灵吉道:“既未曾得到雷音,何以回顾荒山?”行者道:“自上年蒙盛情降了黄风怪,一路上不知历过多少苦楚。今到火焰山,不能前进,询问土人,说有个铁扇仙芭蕉扇,扇得火灭,老孙特去寻访,原来那仙是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他说我把他儿子做了观音菩萨的童子,不得常见,跟我为仇,不肯借扇,与我争斗。他见我的棒重难撑,遂将扇子把我一扇,扇得我悠悠荡荡,直至于此,方才落住。故此轻造禅院,问个归路,此处到火焰山,不知有多少里数?”灵吉笑道:“那妇人唤名罗刹女,又叫做铁扇公主。他的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我这山到火焰山,只有五万余里,此还是大圣有留云之能,故止住了。若是凡人,正好不得住也。”行者道:“利害,利害!我师父却怎生得度那方?”灵吉道:“大圣放心,此一来,也是唐僧的缘法,合教大圣成功。”行者道:“怎见成功?”灵吉道:“我当年受如来教旨,赐我一粒定风丹,一柄飞龙杖。飞龙杖已降了风魔,这定风丹尚未曾见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厮扇你不动,你却要了扇子,扇息火,却不就立此功也?”行者低头作礼,感谢不尽。那菩萨即于衣袖中取出一个锦袋儿,将那一粒定风丹与行者安在衣领里边,将针线紧紧缝了,送行者出门道:“不及留款,往西北上去,就是罗刹的山场也。”
(有删改)
16.(理情节)结合选段和后文内容梳理“一调芭蕉扇”的主要情节。
师徒西行遇见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罗刹女借扇—— ——悟空得到定风丹被扇后不动—— ——悟空在罗刹女腹内翻腾——罗刹女将扇借给悟空——
17.(析人物)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对此,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8.(品语言)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
19.(明手法)《西游记》充满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各个故事相对独立又前后勾连、因果相续。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作文(30分)
20.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的真实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弹压西风檀众芳,十分秋色为分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2)zhàn ;niàng;澄;谧
(3)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用正楷工整美观书写即可。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绽开”的“绽”应读作“zhàn”;“酝酿”的“酿”应读作“niàng”;“chéng澈”的“chéng”应写作“澄”;“静mì”的“mì”应写作“谧”。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嗅:用鼻子感知,辨别气味;
闻:听到、听见;
吸:吸气入体内;
品:品尝;
在此形容去感知香味儿,应使用“嗅”;
故答案为:A。
【点评】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应把“改善”改为“提高”。B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要求”。C句式杂糅,应删去“以”和“为核心”。也可以删去“紧紧围绕”。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语法角度、语感角度等。语法角度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运用补法、删法和换法进行合理修改即可。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 A.有误,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用来形容日期不一致不恰当,用错了对象。
B.正确;
C.有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用来形容怀疑别人不恰当,用错了对象。
D.有误,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词义和“刚一见面”语意矛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4.【答案】高见;拙见;坚强;坚定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交流会上发表我的高见”词语表达不得体。把“高见”改为“拙见”。“表现出师徒四人坚强的信念”词语搭配不当。把“坚强”改为“坚定”。
故答案为:
高见 拙见 坚强 坚定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5.【答案】(1)迢迢牵牛星
(2)燕山月似钩
(3)当春乃发生
(4)春色满园关不住
(5)青山郭外斜
(6)报得三春晖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白骨精;祝家庄;诸葛亮;周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迢”“晖”的书写
答案:(1)迢迢牵牛星
(2)燕山月似钩
(3)当春乃发生
(4)春色满园关不住
(5)青山郭外斜
(6)报得三春晖
(7)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8)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9)白骨精 祝家庄 诸葛亮 周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6.【答案】我班拟定于9月10日下午4点,在七年级1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参加,并期盼着您的光临和指导!
【知识点】应用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设置的情景,即邀请学校领导来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卡要交代清楚时间--11月10日下午4点,地点--七年级1班教室,并使用正确的敬辞。
答案示例:我班拟定于11月10日下午4点,在七年级1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参加,并期盼着您的光临和指导!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题干所给具体语境,表达要简明流畅,符合人物身份和场合,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
7.【答案】孤客;转凄然;《除夜作》中“霜鬓明朝又一年”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闻雁》中“故乡何处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或对动荡时局下百姓生活的担忧。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除夜作》中“客心何事转凄然”意思是: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客心”表明诗人漂泊异乡。“转凄然”指变得凄凉悲伤,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闻雁》中“孤客几回愁里听”意思是:听到此声,孤独的旅客那种思家的愁绪更觉无穷无尽。“孤客”指在外的旅客,“愁里听”,听到大雁的叫声更添愁苦之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
两首诗除了表达思乡外,分别还有不同的情感。《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意思是: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除了思乡之外,“霜鬓明朝又一年”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闻雁》“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意思是:听到此声,孤独的旅客那种思家的愁绪更觉无穷无尽,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向哪里报平安?除了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①孤客 ②转凄然(凄然) ③示例:《除夜作》中“霜鬓明朝又一年”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闻雁》中“故乡何处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点评】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答案】8.正确的,好的;利益,好处;完
9.学而不思 / 则罔
10.①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②范萱认为(绘画)是无用的,不应该劳神费心在这件事上。
11.甲则材料记录的是孔子的话,直接阐释了学习过程中要虚心请教他人,要乐于学习,要学习和思考相互结合等方面的道理。乙则材料则叙述了戴安道跟着范萱学习的故事,故事中戴安道用一幅《南都赋图》让范萱改变了对画画这一技艺的态度,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中要相互学习的道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断句。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附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乙:
戴安道到范宣这里向范宣学习,处处模仿范宣的所作所为,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喜欢绘画,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就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了,赞叹不已,认为很有好处,这才重视绘画。
8.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A.句意: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善:好的,正确的;由此推断“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也是“好的,正确的”的意思,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
B.句意:认为很有好处。益,好处,故选:④利益,好处。
C.结合“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句可知,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但是当看完“戴乃画《南都赋图》”时,范宣认为画的非常好。“甚以为有益,始重画”,所以推测“毕”的意思是完,结束。
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故可断为:学而不思/则罔。
1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好。爱好,喜欢。乐,以……为乐。句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②重点词:以为,认为。宜,应该。句意: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
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甲文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乙文中体现的是“教学相长”。作为学生的戴安道向老师范宣学习,学生作画又使老师意识到自己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开始改变教学思想。这里的“教学相长”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答案】12.歌唱家、幻想家、诗人
13.形容词:寒冷、温柔。寒冷:表现了现实的残酷 / 黑暗 / 惨淡(或外部环境的恶劣,意近即可)。温柔:表现了寒号鸟羽毛的色调柔和、美丽 / 象征着寒号鸟的生命力 / 象征着寒号鸟的理想或愿望。
14.不矛盾。“冬天”是指无法改变残酷现实的无奈、痛苦,“春天”是指始终怀有美好理想的赤诚 /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5.相同点:缺乏改变现实的行动力。不同点:散文中的寒号鸟死于悲情的理想主义/浪漫的理想主义,寓言中的寒号鸟死于玩乐与懒惰。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事理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②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回答。回答本题还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去回答。
(4)本题考查拓展链接。比较两者的异同之处,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形象,把握主旨。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寒号鸟”这一形象,又物及人,写像“寒号鸟”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由“这只一生都没有去筑现实的巢的歌唱家,一只把行动赋予语言的幻想家,其哀惋的歌唱却震撼着一个诗人的心”“这个诗人也许是爱伦坡,他像这只寒号鸟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可知,作者赋予了“寒号鸟”歌唱家、幻想家、诗人的身份。
1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这句话中两个形容词分别是“寒冷”“温柔”,“寒冷”修饰“现实”,既是写冬天天气冷,也是写寒号鸟面临的现实环境恶劣;“温柔”修饰“色泽”,是描写寒号鸟的情态,既写寒号鸟羽毛的美丽,也是象征着寒号鸟的理想。
1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像这只寒号鸟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对于他而言,生活是更艰难的,相反诗歌显得如此简单,他乐于以歌唱代替现实生活”“即使他不需要温暖,他的爱人和孩子也需要。诗人感到了歉疚”“巢只在心灵的树上开花结果呢”分析,“这样的人”是感性的,他们面对着无法改变的现实,有愧疚有痛苦,也有一份希望,有着对“开花结果”的美好憧憬。结合上文可知,“冬天”是指“这样的人”面对惨淡的现实而无法改变的痛苦与无奈,“春天”是指“这样的人”心中始终保存着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追求。
15.本题考查拓展链接。根据“一生都没有去筑现实的巢”“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巢只在心灵的树上开花结果”“那只在冬天还在歌唱的鸟最终死在了寒冷的冬天”“它死于它的理想中”可知,文本中的“寒号鸟”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穷其一生也未有具体的行动来改变惨淡的现实,最后是“死于它的理想中”。链接材料中“寒号鸟”是懒惰,爱玩,没有长远打算,得过且过的反面形象,它明知冬天将至,也不动手做窝,最后也因为自己的懒惰被冻死在寒冷的冬天
【答案】16.扇走悟空;变虫饮入;发现假扇
17.灵吉菩萨送定风丹,表现他的热心慷慨、助人为乐。
18.对偶、夸张、比喻;写出悟空被扇飞的落魄的样子;表现了罗刹女的憎恨、愤怒。
19.“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的理解:运用想象手法;“前后勾连、因果相继”的理解:运用照应和伏笔的手法。
【知识点】《西游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梳理。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评价一个人,往往从必须性格、品德、能力等角度考虑。必须联系文本找依据。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理解句子,如果句子中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句子。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表现)什么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铺垫、设置悬念、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埋下伏笔、借景(物)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16.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梳理。①空:根据本文第③段“那罗刹女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可概括为“罗刹女扇走悟空”。
②空:根据《西游记》原著“一调芭蕉扇”里的原文“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口焦栝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行者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可概括为“孙悟空变虫随茶入腹”;
③空:根据《西游记》原著“一调芭蕉扇”里的原文“行者去路旁拾起扇子道:“这不是?那火光越扇越着,何也?”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可概括为“孙悟空发现扇子是假的”。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本文段不同的人物角度来分析。根据本文第①段“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可看出罗刹女关爱儿子;根据本文第④段“这定风丹尚未曾见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厮扇你不动”体现出灵吉菩萨热心慷慨、助人为乐;根据本文第④段“行者低头作礼,感谢不尽”体现出悟空懂得感恩。
18.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结合句子“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可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根据“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可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悟空比喻成“旋风中的落叶”和“流水中的残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悟空被扇飞后的情形,显得悟空非常的落魄,这也表达了罗刹女对悟空的憎恨和愤怒之情。
1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奇思妙想体现在运用了大量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例如本文段里悟空可以变成虫子进入罗刹女的肚子里,显得非常的神奇,突破了常人的思维;前后勾连、因果相续体现在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的手法,例如本文段里罗刹女不愿意借芭蕉扇给悟空,是因为在之前的情节中孙悟空为从红孩儿那里救出师傅,观音菩萨协助他们师徒脱离困境,将红孩儿收为了善财童子,使得罗刹女不能与儿子相见,从而对悟空怀恨在心。
20.【答案】开在心中的花朵 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开出了理想之花。
我曾经是个极为普通的女孩,心中没什么理想。整个小学阶段,我都是在懵懂中度过的,一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时常问起我的成绩,鼓励我要努力上进。可瞧着我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他们也就不再督促了。我呢,也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想法,更谈不上理想了。
幸亏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元旦来临前,一天,班主任老师对我说:“学校的元旦文艺晚会要在七年级选节目主持人,你去试试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大了眼睛,疑惑地望着老师,对老师说:“我?我能行吗?”
老师点点头,肯定地说:“我相信自己的眼力,你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那些天,老师给了我一段主持词,帮我一字一句地纠正字音,琢磨语气语调,连步伐、站姿、眼神、手势,都反复训练。渐渐地,我找到了感觉,也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由于准备充分,在节目主持人竞选中,我如愿以偿。元旦晚会时,站在学校的大舞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我虽然有些紧张,但因为有了前面扎实的准备,我主持得还算游刃有余。我的睿智,我的临场发挥,都让同学们掌声不断,我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这段经历让我的心理悄悄发生了变化。
我不再懵懂,我开始思考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于是,我主动要求进了学校广播站,成为一名播音员。
有了理想,也便有了动力,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动听了许多;课外,为了一段讲稿,我也能彻夜修改完善了;考试时,试卷上的题目不再那么艰难了……生活,到处都是快节奏的,总感觉有完不成的任务,有使不完的劲头。
看着我的变化,父母脸上露出舒心的微笑。
渐渐地,理想在我心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我不仅荣膺为校园的“金话筒”,而且主持的节目成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栏目。相信,依靠我辛勤的浇灌,心中的理想之花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比喻型作文题。这里的“花”应该理解其抽象含义,代表“真善美”等美好的事物,可以是爱国精神等;可以是道德(孝顺、诚信……);可以是品质(善良、宽容……);可以是性格(坚强、勇敢……);可以是心态(微笑、淡定、乐观……);可以是情感(亲情、友情……),等等。写作中要阐明这朵“花”是什么,为什么“开在心中”,“花”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或者感触等等。可以采用叙议结合或借景抒情的方式。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统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入学测试模拟卷(一)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31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年的秋天来的有点迟,寒露之后才显秋意。那日不经意间,忽见桂花羞羞怯怯地开了,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朵儿伴着甜甜的香气在浓浓的绿叶中①绽( )开了,每一朵都②酝酿( )着一个少女纯真的梦;那香味儿起初淡薄,深深地 一下,幽幽桂香扑鼻而来。③chéng( )澈的云天之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啼。我停下脚步,不禁想起宋代诗人朱淑真的那句诗:“弹压西风檀众芳,十分秋色为分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在一片④静mì( )中默默品读这迟来的美丽。
(1)请用正楷字在横线上抄写选文中的划线句。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绽( )开②酝酿( )③chéng( )澈④静mì( )
(3)下列选项中填入划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嗅 B.闻 C.吸 D.品
【答案】(1)“弹压西风檀众芳,十分秋色为分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2)zhàn ;niàng;澄;谧
(3)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用正楷工整美观书写即可。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绽开”的“绽”应读作“zhàn”;“酝酿”的“酿”应读作“niàng”;“chéng澈”的“chéng”应写作“澄”;“静mì”的“mì”应写作“谧”。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嗅:用鼻子感知,辨别气味;
闻:听到、听见;
吸:吸气入体内;
品:品尝;
在此形容去感知香味儿,应使用“嗅”;
故答案为:A。
【点评】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2020·黄冈)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 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C.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 美,兼顾时代性。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 普遍欢迎。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应把“改善”改为“提高”。B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要求”。C句式杂糅,应删去“以”和“为核心”。也可以删去“紧紧围绕”。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语法角度、语感角度等。语法角度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运用补法、删法和换法进行合理修改即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们预定返回的日期参差不齐,会务组很难安排统一订票。
B.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先生身材魁梧,博学儒雅,刚一见面,我便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答案】B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 A.有误,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用来形容日期不一致不恰当,用错了对象。
B.正确;
C.有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用来形容怀疑别人不恰当,用错了对象。
D.有误,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词义和“刚一见面”语意矛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4.小新所在班级读的是《西游记》,一位发言人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其中有两个词语使用不合适,请你修改。
发言人:“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交流会上发表我的高见。本学期,我阅读了吴承恩的《西游记》,书中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表现出师徒四人坚强的信念。”
改成
改成
【答案】高见;拙见;坚强;坚定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交流会上发表我的高见”词语表达不得体。把“高见”改为“拙见”。“表现出师徒四人坚强的信念”词语搭配不当。把“坚强”改为“坚定”。
故答案为:
高见 拙见 坚强 坚定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5.古诗文默写。
(1) ,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2)大漠沙如雪, 。(李贺《马诗》)
(3)好雨知时节, 。(杜甫《春夜喜雨》)
(4) ,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5)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6)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
(7)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从小时离家到年迈归家的诗句是: , 。
(8)当我们看到同学浪费粮食时,可以用诗句“ , ”去劝告他;当我们看到同学学习不认真时,可以用诗句“ , ”去劝告他。
(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西游记》里有“三打 ”的故事,《水浒传》里有“三打 ”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三请 ”和“三气 ”的故事。
【答案】(1)迢迢牵牛星
(2)燕山月似钩
(3)当春乃发生
(4)春色满园关不住
(5)青山郭外斜
(6)报得三春晖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白骨精;祝家庄;诸葛亮;周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迢”“晖”的书写
答案:(1)迢迢牵牛星
(2)燕山月似钩
(3)当春乃发生
(4)春色满园关不住
(5)青山郭外斜
(6)报得三春晖
(7)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8)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9)白骨精 祝家庄 诸葛亮 周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语言表达(4分)
6.你们班准备9月10日下午4点在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写一张邀请卡,邀请学校领导来参加这次活动。请交代清楚时间、地点、目的,并使用恰当的敬辞或谦辞。
【答案】我班拟定于9月10日下午4点,在七年级1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参加,并期盼着您的光临和指导!
【知识点】应用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设置的情景,即邀请学校领导来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卡要交代清楚时间--11月10日下午4点,地点--七年级1班教室,并使用正确的敬辞。
答案示例:我班拟定于11月10日下午4点,在七年级1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参加,并期盼着您的光临和指导!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题干所给具体语境,表达要简明流畅,符合人物身份和场合,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
三、古诗文阅读(5分)
7.阅读诗词,完成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闻雁
韩洽①
朔风②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①韩洽生活在明清时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②朔风:北风。
下面是小新和小成关于这两首诗的讨论。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新:我发现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客心”和“ ”表明二人都漂泊异乡,“ ”和“愁里听”两种行为都直接流露出他们内心的伤感,“寒灯”和“响尚寒”中的“寒”不仅是自然界的冷,更是心情的凄凉。
小成:我发现两首诗除了表达思乡外,分别还有不同的情感呢, (结合诗歌简要品析)
【答案】孤客;转凄然;《除夜作》中“霜鬓明朝又一年”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闻雁》中“故乡何处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或对动荡时局下百姓生活的担忧。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除夜作》中“客心何事转凄然”意思是: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客心”表明诗人漂泊异乡。“转凄然”指变得凄凉悲伤,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闻雁》中“孤客几回愁里听”意思是:听到此声,孤独的旅客那种思家的愁绪更觉无穷无尽。“孤客”指在外的旅客,“愁里听”,听到大雁的叫声更添愁苦之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
两首诗除了表达思乡外,分别还有不同的情感。《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意思是: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除了思乡之外,“霜鬓明朝又一年”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闻雁》“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意思是:听到此声,孤独的旅客那种思家的愁绪更觉无穷无尽,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向哪里报平安?除了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①孤客 ②转凄然(凄然) ③示例:《除夜作》中“霜鬓明朝又一年”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的感慨;《闻雁》中“故乡何处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点评】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四、对比阅读(10 分)
阅读
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乙
戴安道①就②范萱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钞③书亦钞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④,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世说新语·巧艺六》)
[注释]①戴安道:东晋时期隐士、美术家、雕塑家,早年师从名儒范萱。②就:向。③钞:同“抄”。④咨嗟(zī jiē):赞叹、叹息。
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字词解释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参考成语】从善如流
甚以为有益 【查阅词典法】①水漫出来。②富裕,富足。③增加。④利益,好处。⑤更,更加。⑥渐渐地。
范看毕咨嗟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11.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学习方面的问题,但又有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8.正确的,好的;利益,好处;完
9.学而不思 / 则罔
10.①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②范萱认为(绘画)是无用的,不应该劳神费心在这件事上。
11.甲则材料记录的是孔子的话,直接阐释了学习过程中要虚心请教他人,要乐于学习,要学习和思考相互结合等方面的道理。乙则材料则叙述了戴安道跟着范萱学习的故事,故事中戴安道用一幅《南都赋图》让范萱改变了对画画这一技艺的态度,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中要相互学习的道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断句。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附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乙:
戴安道到范宣这里向范宣学习,处处模仿范宣的所作所为,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喜欢绘画,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就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了,赞叹不已,认为很有好处,这才重视绘画。
8.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A.句意: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善:好的,正确的;由此推断“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也是“好的,正确的”的意思,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
B.句意:认为很有好处。益,好处,故选:④利益,好处。
C.结合“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句可知,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但是当看完“戴乃画《南都赋图》”时,范宣认为画的非常好。“甚以为有益,始重画”,所以推测“毕”的意思是完,结束。
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故可断为:学而不思/则罔。
1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好。爱好,喜欢。乐,以……为乐。句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②重点词:以为,认为。宜,应该。句意: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
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甲文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乙文中体现的是“教学相长”。作为学生的戴安道向老师范宣学习,学生作画又使老师意识到自己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开始改变教学思想。这里的“教学相长”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现代文阅读(10 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寒号鸟
佚名
①一只鸟陷入到无休止的歌唱之中。命运赋予它歌唱的嗓子,以及一颗为歌唱而忘怀一切的心灵。从它生命的春天开始,从给人无限幻想的新绿开始,到它生命的秋天。芳草已然枯萎,青枝已然凋零。此时,一只鸟在歌唱。表面听来,它的歌声与众鸟无异,同一切具有生存本能的其它生物(包括人类)一样,为活着而歌唱。“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表面听来,这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但冬天来了,寒冷的现实使它的羽毛也失去了温柔色泽。这只一生都没有去筑现实的巢的歌唱家,一只把行动赋予语言的幻想家,其哀惋的歌唱却震撼着一个诗人的心。
②这个诗人也许是爱伦·坡,也许是陶渊明,也许是任何一位贫寒一生的诗人。他像这只寒号鸟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对于他而言,生活是更艰难的,相反诗歌显得如此简单,他乐于以歌唱代替现实生活,歌唱就是他的生活。他也感到了寒冷的来临,一只现实的巢是如此重要,必不可少。即使他不需要温暖,他的爱人和孩子也需要。诗人感到了歉疚,他只能歌唱:“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而巢只在心灵的树上开花结果呢!
③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冬天。
④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春天。
⑤这样的人少年老成,又一直拥有一颗童心。
⑥时间和空间在他的生命中是无隔的,他活在自己的青春里,孤独又自得,痛苦又欢乐,有所求又无所求。世界都与之无关,但他分明关切着整个世界。
⑦“我要做巢,我要做巢!”世界上有多少人死在贫困潦倒中,正是他们提醒了诗人冬天的冷酷!诗人也相信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能从他的歌声中得到小小的慰藉!
⑧那只在冬天还在歌唱的鸟最终死在了寒冷的冬天。这结局可想而知。它不会苟且偷生,躲在人家的屋檐底下,仰人鼻息生活;更不会鹊巢鸠占,剥夺他人的劳动成果。它死于自己的懒惰中,实际上,它死于它的理想中。
⑨“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诗人的灵魂在歌唱。
(选自文学刊物《大家》,原文有删改。)
12.阅读全文,说说“寒号鸟”被赋予了哪些身份?
13.请你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形容词,并说说这些形容词的好处。
但冬天来了,寒冷的现实使它的羽毛也失去了温柔色泽。
14.第三段说“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冬天。”而第四段却说“这样的人的心中总是有春天。”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5.阅读链接材料,说说寓言中的“寒号鸟”与上文中的“寒号鸟”有何异同。
链接资料: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冬天快要到了,喜鹊一早飞出去,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睡觉。冬天说到就到,夜里寒风呼呼地刮着。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第三天,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节选自寓言《寒号鸟》,有删改。
【答案】12.歌唱家、幻想家、诗人
13.形容词:寒冷、温柔。寒冷:表现了现实的残酷 / 黑暗 / 惨淡(或外部环境的恶劣,意近即可)。温柔:表现了寒号鸟羽毛的色调柔和、美丽 / 象征着寒号鸟的生命力 / 象征着寒号鸟的理想或愿望。
14.不矛盾。“冬天”是指无法改变残酷现实的无奈、痛苦,“春天”是指始终怀有美好理想的赤诚 /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5.相同点:缺乏改变现实的行动力。不同点:散文中的寒号鸟死于悲情的理想主义/浪漫的理想主义,寓言中的寒号鸟死于玩乐与懒惰。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事理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②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回答。回答本题还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去回答。
(4)本题考查拓展链接。比较两者的异同之处,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形象,把握主旨。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寒号鸟”这一形象,又物及人,写像“寒号鸟”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由“这只一生都没有去筑现实的巢的歌唱家,一只把行动赋予语言的幻想家,其哀惋的歌唱却震撼着一个诗人的心”“这个诗人也许是爱伦坡,他像这只寒号鸟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可知,作者赋予了“寒号鸟”歌唱家、幻想家、诗人的身份。
1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这句话中两个形容词分别是“寒冷”“温柔”,“寒冷”修饰“现实”,既是写冬天天气冷,也是写寒号鸟面临的现实环境恶劣;“温柔”修饰“色泽”,是描写寒号鸟的情态,既写寒号鸟羽毛的美丽,也是象征着寒号鸟的理想。
1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像这只寒号鸟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对于他而言,生活是更艰难的,相反诗歌显得如此简单,他乐于以歌唱代替现实生活”“即使他不需要温暖,他的爱人和孩子也需要。诗人感到了歉疚”“巢只在心灵的树上开花结果呢”分析,“这样的人”是感性的,他们面对着无法改变的现实,有愧疚有痛苦,也有一份希望,有着对“开花结果”的美好憧憬。结合上文可知,“冬天”是指“这样的人”面对惨淡的现实而无法改变的痛苦与无奈,“春天”是指“这样的人”心中始终保存着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追求。
15.本题考查拓展链接。根据“一生都没有去筑现实的巢”“把自己的一生用于艰难的歌唱”“巢只在心灵的树上开花结果”“那只在冬天还在歌唱的鸟最终死在了寒冷的冬天”“它死于它的理想中”可知,文本中的“寒号鸟”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穷其一生也未有具体的行动来改变惨淡的现实,最后是“死于它的理想中”。链接材料中“寒号鸟”是懒惰,爱玩,没有长远打算,得过且过的反面形象,它明知冬天将至,也不动手做窝,最后也因为自己的懒惰被冻死在寒冷的冬天
六、名著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西游记》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内掣出棒来,幌一幌,有碗来粗细。那罗刹挣脱手,举剑来迎,行者随又轮棒便打。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
那罗刹女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这罗刹得胜回归。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利害妇人!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那黄风岭至此直南上有三千余里,今在西路转来,乃东南方隅,不知有几万里。等我下去问灵吉菩萨一个消息,好回旧路。”正踌躇间,又听得钟声响亮,急下山坡,径至禅院。那门前道人认得行者的形容,即入里面报道:“前年来请菩萨去降黄风怪的那个毛脸大圣又来了。”菩萨知是悟空,连忙下宝座相迎,入内施礼道:“恭喜!取经来耶?”悟空答道:“正好未到!早哩,早哩!”灵吉道:“既未曾得到雷音,何以回顾荒山?”行者道:“自上年蒙盛情降了黄风怪,一路上不知历过多少苦楚。今到火焰山,不能前进,询问土人,说有个铁扇仙芭蕉扇,扇得火灭,老孙特去寻访,原来那仙是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他说我把他儿子做了观音菩萨的童子,不得常见,跟我为仇,不肯借扇,与我争斗。他见我的棒重难撑,遂将扇子把我一扇,扇得我悠悠荡荡,直至于此,方才落住。故此轻造禅院,问个归路,此处到火焰山,不知有多少里数?”灵吉笑道:“那妇人唤名罗刹女,又叫做铁扇公主。他的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我这山到火焰山,只有五万余里,此还是大圣有留云之能,故止住了。若是凡人,正好不得住也。”行者道:“利害,利害!我师父却怎生得度那方?”灵吉道:“大圣放心,此一来,也是唐僧的缘法,合教大圣成功。”行者道:“怎见成功?”灵吉道:“我当年受如来教旨,赐我一粒定风丹,一柄飞龙杖。飞龙杖已降了风魔,这定风丹尚未曾见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厮扇你不动,你却要了扇子,扇息火,却不就立此功也?”行者低头作礼,感谢不尽。那菩萨即于衣袖中取出一个锦袋儿,将那一粒定风丹与行者安在衣领里边,将针线紧紧缝了,送行者出门道:“不及留款,往西北上去,就是罗刹的山场也。”
(有删改)
16.(理情节)结合选段和后文内容梳理“一调芭蕉扇”的主要情节。
师徒西行遇见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罗刹女借扇—— ——悟空得到定风丹被扇后不动—— ——悟空在罗刹女腹内翻腾——罗刹女将扇借给悟空——
17.(析人物)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对此,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8.(品语言)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
19.(明手法)《西游记》充满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各个故事相对独立又前后勾连、因果相续。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6.扇走悟空;变虫饮入;发现假扇
17.灵吉菩萨送定风丹,表现他的热心慷慨、助人为乐。
18.对偶、夸张、比喻;写出悟空被扇飞的落魄的样子;表现了罗刹女的憎恨、愤怒。
19.“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的理解:运用想象手法;“前后勾连、因果相继”的理解:运用照应和伏笔的手法。
【知识点】《西游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梳理。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评价一个人,往往从必须性格、品德、能力等角度考虑。必须联系文本找依据。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理解句子,如果句子中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句子。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表现)什么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铺垫、设置悬念、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埋下伏笔、借景(物)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16.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梳理。①空:根据本文第③段“那罗刹女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可概括为“罗刹女扇走悟空”。
②空:根据《西游记》原著“一调芭蕉扇”里的原文“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口焦栝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行者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可概括为“孙悟空变虫随茶入腹”;
③空:根据《西游记》原著“一调芭蕉扇”里的原文“行者去路旁拾起扇子道:“这不是?那火光越扇越着,何也?”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可概括为“孙悟空发现扇子是假的”。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本文段不同的人物角度来分析。根据本文第①段“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可看出罗刹女关爱儿子;根据本文第④段“这定风丹尚未曾见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厮扇你不动”体现出灵吉菩萨热心慷慨、助人为乐;根据本文第④段“行者低头作礼,感谢不尽”体现出悟空懂得感恩。
18.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结合句子“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可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根据“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可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悟空比喻成“旋风中的落叶”和“流水中的残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悟空被扇飞后的情形,显得悟空非常的落魄,这也表达了罗刹女对悟空的憎恨和愤怒之情。
1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奇思妙想体现在运用了大量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例如本文段里悟空可以变成虫子进入罗刹女的肚子里,显得非常的神奇,突破了常人的思维;前后勾连、因果相续体现在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的手法,例如本文段里罗刹女不愿意借芭蕉扇给悟空,是因为在之前的情节中孙悟空为从红孩儿那里救出师傅,观音菩萨协助他们师徒脱离困境,将红孩儿收为了善财童子,使得罗刹女不能与儿子相见,从而对悟空怀恨在心。
七、作文(30分)
20.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的真实信息。
【答案】开在心中的花朵 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开出了理想之花。
我曾经是个极为普通的女孩,心中没什么理想。整个小学阶段,我都是在懵懂中度过的,一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时常问起我的成绩,鼓励我要努力上进。可瞧着我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他们也就不再督促了。我呢,也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想法,更谈不上理想了。
幸亏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元旦来临前,一天,班主任老师对我说:“学校的元旦文艺晚会要在七年级选节目主持人,你去试试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大了眼睛,疑惑地望着老师,对老师说:“我?我能行吗?”
老师点点头,肯定地说:“我相信自己的眼力,你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那些天,老师给了我一段主持词,帮我一字一句地纠正字音,琢磨语气语调,连步伐、站姿、眼神、手势,都反复训练。渐渐地,我找到了感觉,也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由于准备充分,在节目主持人竞选中,我如愿以偿。元旦晚会时,站在学校的大舞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我虽然有些紧张,但因为有了前面扎实的准备,我主持得还算游刃有余。我的睿智,我的临场发挥,都让同学们掌声不断,我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这段经历让我的心理悄悄发生了变化。
我不再懵懂,我开始思考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于是,我主动要求进了学校广播站,成为一名播音员。
有了理想,也便有了动力,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动听了许多;课外,为了一段讲稿,我也能彻夜修改完善了;考试时,试卷上的题目不再那么艰难了……生活,到处都是快节奏的,总感觉有完不成的任务,有使不完的劲头。
看着我的变化,父母脸上露出舒心的微笑。
渐渐地,理想在我心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我不仅荣膺为校园的“金话筒”,而且主持的节目成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栏目。相信,依靠我辛勤的浇灌,心中的理想之花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比喻型作文题。这里的“花”应该理解其抽象含义,代表“真善美”等美好的事物,可以是爱国精神等;可以是道德(孝顺、诚信……);可以是品质(善良、宽容……);可以是性格(坚强、勇敢……);可以是心态(微笑、淡定、乐观……);可以是情感(亲情、友情……),等等。写作中要阐明这朵“花”是什么,为什么“开在心中”,“花”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或者感触等等。可以采用叙议结合或借景抒情的方式。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