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5: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帐篷(zhàng péng)
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 慷慨(kāng kǎi)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烈缝  滚烫  溜达  不毛之地
B.帐篷  废虚  酬劳 沉默寡言
C.硬朗  造就  呼萧  刨根问底
D.流淌  水渠  微薄  无边无际
3.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B.“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离探索火星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C.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D.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级开展“学生骑车安全”主题班会,班主任强调说:“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B.为避免青春期因敏感而冲动“怼”人,我们应该做到:主动沟通交流,理性看待事情;提高个人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静思考,正确表达意见。
C.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D.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电话——即“96110”。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谱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实现梦想而言,今天最重要。今天是你搬来的砖石,虽然不足道, ;今天是你栽下的树苗,虽然不伟岸, ;今天是你写下的片段,虽然不完整, 。请你珍惜今天,用今天的积淀成就明天的梦想!
A.却能谱就你明天的华章 却能垫起你明天的高度 却能给予你明天的阴凉
B.却能给予你明天的阴凉 却能谱就你明天的华章 却能垫起你明天的高度
C.却能垫起你明天的高度 却能给予你明天的阴凉 却能谱就你明天的华章
D.却能垫起你明天的高度 却能谱就你明天的华章 却能给予你明天的阴凉
8.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9.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10.下面对“牧羊人”的分析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等表现了他是一个热心助人、乐观向上的人。
B.“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中划线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特点。
C.“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这些内容从正面直接刻画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勤劳不懈的人。
D.从“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看出他是一个只有面对陌生人时才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二、综合性学习
11.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班级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说它的寓意。
(3)山东济南原铁路大厂下岗职工于禄海21年栽种40余万棵树,将“秃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了一个占地5千亩的“森林氧吧”。已经60多岁的他本该安心在城区生活,可他还是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如果你有幸作为小记者采访于禄海,你会问哪两个问题?
(4)《》中“违法伐树”的“”听说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计划,很不服气,决定赶往雄安新区违法乱纪。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将你获取的信息以微信形式转告“”,并对其进行教育。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吴安宁)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信息预告》。截至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在前期新造林1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河北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将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12.“中国梦 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 中国梦】
“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2)【不畏艰难 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②从初中课文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
主要事迹和品格:
(3)【读书 劳动 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 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⑥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⑦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 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⑧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 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 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 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 布菲的老人。
⑨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3.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14.选文第③段写到:“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请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5.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6.简要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17.选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植树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太行山魂
徐建英
①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②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③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④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见能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伴随着这份欢喜的还有一份想念,一份挥不去的想念,越来越浓的想念。此刻杨茂林抬头看看阴沉的天,又开始不安起来。
⑤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
⑥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
⑦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A.做梦去吧!
⑧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
⑨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
⑩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
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
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我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我。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愁眉苦脸,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B.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
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
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
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
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
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刚,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
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
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链接】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8.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第 段中,杨茂林梦到了李教授的音容笑貌,与第①段中“杨茂林做梦了”形成照应。
B.选文第④段描写了核桃花可爱的样子及良好的长势,为后文它们即将受低温损害让杨茂林非常焦急做了铺垫。
C.选文第 段“再让农民变成我”是指李教授希望农民成为像他一样的农林专家,而从第 段来看,杨茂林做到了。
D.选文多处暗示了李教授此时仍然奔波在扶贫的道路上,他已经在太行山区其他地方帮助农民走在致富的道路上了。
19.结合原文,分析下面关于“梦”的词语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A.做梦去吧!
B.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20.根据要求,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愁眉苦脸,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从修辞手法角度)
(2)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从描写方法角度)
21.选文《太行山魂》第⑤段和链接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属于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作用的相似之处。
22.结尾是一篇小说的灵魂,好的结尾,往往令人叹为观止。试分析《太行山魂》和《植树的牧羊人》的结尾分别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字音。
A.干涸(gù)——hé;
B.缝隙(féng)——fènɡ;
C.微薄(báo)——bó;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A项,裂缝;B项,废墟;C项,呼啸。
3.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A项,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句中形容春天的普罗旺斯富有生命力,使用正确。B项,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句中形容原来的沙漠地带不长庄稼,使用正确。C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不符合语境,此处可用“不闻不问”。D项,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使用正确。
4.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理解。
C.错误。“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而不是“不长毛的地方”;
故选C。
5.B
【详解】A.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删掉“是否”;
C.否定不当,应删掉“没有”;
D.成分残缺,应删掉“随着”;
故选B。
6.D
【详解】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的意思,与“即”意思重复,应改为逗号,或将“即”字删掉;
故选D。
7.C
【详解】本题是语句衔接题目。根据“前后照应一致”的原则,“搬来的砖石”对应“垫起你明天的高度”;排除A、B;“栽下的树苗”对应“给予你明天的阴凉”;排除D;“写下的片段”对应“谱就你明天的华章”。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8.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将狂风比作野兽,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将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对比,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点睛】怎样判定有“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具备两个条件:一、“像”字前后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二、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就不是。
9.A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种类,然后结合句子,逐项进行分析判断。A项判断错误,这一句属于环境描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10.D
【详解】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11.答案(1)(示例1)青山绿水美如画!(示例2)环境建设,我参与;环境保护,我行动!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中国环境保护”拼音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3)(示例)①当初,您下岗后可以做的事很多,为什么偏偏栽树呢?②您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您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示例),告诉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造林11万亩,今年计划植树10万亩。你要过来砍树,违法乱纪,必然受到法律严惩,还是省省吧!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示例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示例2: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示例3: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
(2)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认真分析图上的内容,包括构图要素,颜色、线条、文字等,并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结合实际经验理解其象征意义。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寓意:中国环境保护徽外部造型为圆形,象征地球;上端图案的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的呼唤;图形中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也泛指大地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把它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下方的三道长短不同的横线代表八卦中的坎,象征水,更表现了绿水青山的形象;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下端ZHB为“中国环保”汉语拼音的缩写,表明这是中国环保徽。
(3)细读材料,进入小记者的角色,设计与植树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注意称呼,语言文明得体。如:①当初,您选择种树,除了对原生态环境的热爱,还有其他原因吗?②您以后还会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警告“”,要概括材料内容要抓核心信息。另外,注意“”是个反面角色,应该是被谴责、被教育的,但在组织语言时切忌说脏话骂人。告诉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规模和规划,并警告他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后果。
示例:,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成规模,你千万不要开着你的小车,拿着你的电锯去砍树。砍树是违法行为,如果你要来,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12. 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 保尔 柯察金; 保尔 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品格:勤劳、意志坚强。 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学生要明确,在为某个主题拟写广告语时,一般语言都比较简洁且主题突出,因为这样的广告语才便于受众识记。因为本题学生可以有两个选择,所以作答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如针对“勤劳”,可拟写为“以勤为本本心牢”,据此作答即可。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如果没有积累,可以上网查阅。可作答为: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对课内要求阅读的名著有深入的理解,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一定要非常熟悉才可以作答。如可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来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与掌握。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上下两联一般主题相关,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如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中的“劳动创造财富”是主谓宾关系,“实现梦想”是动宾关系。内容上要围绕“如何圆梦”。据此可作答为: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13.“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和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的所见所感。 14.①“毁灭”原指破坏和消灭,文中指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②“创造”原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文中指牧羊人用勤劳、智慧和毅力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行为。(意近即可) 15.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勃勃生机。 16.①总结全文②揭示主题(或点明中心);③赞美了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17.①在本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②“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令 “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根据第①段“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第②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第③段“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第④段“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分析,记叙了战争结束了,“我”再次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第⑦段“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第⑧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第⑨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分析,叙述了“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荒原的变化以及感受,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综上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14.本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解答本题的思路:本义+语境义+情感。
毁灭:毁坏消灭; 结合第①段“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可知,在本文中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破坏;
创造: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结合第③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分析,“创造”在文中指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种的这片树林已经有11公里宽,把荒漠变绿地,通过植树,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钦佩之情。
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将“这些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棵棵鲜嫩、挺拔”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挺拔与勃勃生机,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结合第④段“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分析,这些树是老人亲手栽下的,体现了牧羊人坚强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16.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在内容上,结合尾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作者对牧羊人植树这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高度赞扬了牧羊人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全篇。
17.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好处:①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更有兴趣,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②文章口语化,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读者有亲切、可读的感觉;③容易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地位,给作者带来成就感。
本文以一个旁观者“我”的视角叙事,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也是见证植树前后变化的见证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直接表达对牧羊人植树的看法,直抒胸臆,同时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是种树人凭一己之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这种毅力令我震撼,而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激发读者好奇心。
18.D 19.A.杂毛不长的石头山种上核桃树。
B.核桃减产,又回到以前贫穷的境况。 20.(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核桃花受灾严重的景象,表现他难过、郁闷的心情。
(2)细节或动作描写,表现出他挑选橡子时细致认真(一丝不苟/耐心)。 21.都是描写种树之前山上荒芜的景象,和种树后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对比,都突出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之大,都有助于表现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22.《太行山魂》篇末点题,以师母的一声长叹作结,运用反复,重复“太深”这一词语,强化了师母的情感表达,饱含着对李教授无尽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植树的牧羊人》结尾直接议论和抒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高度赞扬了这位老人的坚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18.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理解。
D. 结全 段的“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段的“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 段的“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和 段“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可以看出,李教授已经去世,因此“暗示了李教授此时仍然奔波在扶贫的道路上,他已经在太行山区其他地方帮助农民走在致富的道路上了”是错误的;
故选D。
19.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根据文中第⑦段“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可以看出“梦”的含义是石头山上种核桃树,是不可能的事;
B.结合 段的“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和 段的“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可知,核桃如果减产,托梦沟的人还是依然受穷。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用“愁眉苦脸”和“瑟瑟在叶子间”来描写核桃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核桃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在寒冷之下的受灾情况,结合“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可以看出,表达了他难过、郁闷的心情。
(2)“挑出”“分开”“数”“拣了出去”等都是动词,是对牧羊人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他挑选橡子时细致认真,表现了他一丝不苟的品质。
2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分析。
结合⑤段的“山有万亩,都是荒岗……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和“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钟楼也已经坍塌了”可以看出,所写景物都很荒芜,几乎不长什么植物,给主人公创设了一个充满艰辛的劳动环境;
再结合 段的“……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和链接中的“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可以看出,与种核桃树与橡树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改造环境的人所做出的巨大努力,突出了他们坚持、奉献的精神品质。
22.本题考查结尾写法分析。
结合 段的“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可以看出,《太行山魂》在篇末点出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是太行山的魂,是篇末点题的写法;师母重复用词“太深”,一方面表明李老师深深地关爱太行山民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表明她对李老师的思念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感动。
结合“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可知,这是作者对植树的牧羊人的评价与赞美,因此《植树的牧羊人》结尾采用直接议论和抒情的方式,高度赞扬了这位老人的坚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化了文章主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