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2 *师说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án)
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或师焉,或不焉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而耻学于师
C.其曲中规 D.小学而大遗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 B.②③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④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7.下列各句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8.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
⑥青,取之于蓝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二、填空题
9.填空:
(1)韩愈,字 ,世称 ,作品集有《 》。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 、 、 、 、 、 。
(2)用课文原文回答: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 。
(3)用课文原文回答: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 , , 。
(4)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 。
10.文言虚词
之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作师说以贻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郯子之徒
(6)彼童子之师
(7)古之学者必有师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圈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1.吾师道也
12.或师焉
1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4.吾从而师之
15.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7.而耻学于师
18.位卑则足羞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0.小学而大遗
21.解释一词多义。
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会天大雨,道不通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津津乐道
(6)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师说》,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师道也 师:老师
B.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于其身也 身:自己
D.不拘于时 时:时俗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B.小学而大遗
小时学习的知识长大后却遗忘了
C.官盛则近谀
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彼 童 子 之 师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非 吾 所 谓 传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也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5.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相师”的现状,呼吁人们求师从师。文章第一段先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职责,“ , ”;接着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最终总结出择师应遵循的标准,“ , ”,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意思是“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有”通“又”。
B项,“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不”通“否”。
C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受”通“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5.【答案】B
【解析】【分析】 A.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C.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弧度。
D.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6.【答案】A
【解析】【分析】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
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同学们要以积累为主,学会知识迁移.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
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7.【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错误。“范仲淹”错误,应该是“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8.【答案】B
【解析】【分析】①定语后置,“利”为“爪牙”定语,“强”为“筋骨”定语,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判断句,译为: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一种职业;
③宾语前置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为:不知道句读标点,不能解答疑惑。
④判断句,译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能跑得有多快。
⑤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不于时拘 ”,译为:不被时代所约束。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于蓝取之 ”,译为:靛青这种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而耻于师学 ”,译为:而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师不必于弟子贤 ”,译为:老师不一定比弟子更贤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看句子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同时注意特殊文言标志词,如“……者……也”,“为所……”“之”等等。
9.【答案】(1)退之;韩昌黎;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答案】(1)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2)代词,他,指童子
(3)代词,他,代李蟠
(4)代词,这些
(5)代词,这类
(6)助词,的
(7)助词,的
(8)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取独
(11)取独
(12)取独
(13)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
【解析】【分析】(1)人非生而知之者 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之:代词,他,指童子
(3)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他,代李蟠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代词,这些
(5)郯子之徒 之:代词,这类
(6)彼童子之师 之:助词,的
(7)古之学者必有师 之:助词,的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之:取独
(1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之:取独
(1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之: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
故答案为:⑴ 第1空、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⑵ 第1空、代词,他,指童子
⑶ 第1空、代词,他,代李蟠
⑷ 第1空、代词,这些
⑸ 第1空、代词,这类
⑹ 第1空、助词,的
(7) 第1空、助词,的
(8) 第1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 第1空、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 第1空、取独
(11) 第1空、取独
(12) 第1空、取独
(13) 第1空、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答案】11.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12.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13.名词作动词,低于
1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8.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
19.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20.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11.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12.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13.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14.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5.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6.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7.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8.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
19.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20.小学: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学: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
21.【答案】(1)名词,道理
(2)名词,道路
(3)名词,道德学问
(4)名词,风尚
(5)动词,谈论
(6)名词,道理
【解析】【分析】(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名词,道理
(2)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名词,道路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名词,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名词,风尚
(5)津津乐道 道:动词,谈论
(6)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道:名词,道理
故答案为:⑴ 第1空、名词,道理
⑵ 第1空、名词,道路
⑶ 第1空、名词,道德学问
⑷ 第1空、名词,风尚
⑸ 第1空、动词,谈论
⑹ 第1空、名词,道理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答案】22.A
23.B
24.C
2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