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 ?师说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 ?师说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2 *师说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án)
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或师焉,或不焉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而耻学于师
C.其曲中规 D.小学而大遗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 B.②③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④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7.下列各句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8.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
⑥青,取之于蓝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二、填空题
9.填空:
(1)韩愈,字   ,世称   ,作品集有《   》。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   、   、   、   、   、   。
(2)用课文原文回答: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   。
(3)用课文原文回答: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   ,    ,   。
(4)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   。
10.文言虚词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作师说以贻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郯子之徒   
(6)彼童子之师    
(7)古之学者必有师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圈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1.吾师道也   
12.或师焉   
1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4.吾从而师之   
15.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7.而耻学于师   
18.位卑则足羞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0.小学而大遗   
21.解释一词多义。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会天大雨,道不通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津津乐道   
(6)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师说》,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师道也 师:老师
B.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于其身也 身:自己
D.不拘于时 时:时俗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B.小学而大遗
小时学习的知识长大后却遗忘了
C.官盛则近谀
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彼 童 子 之 师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非 吾 所 谓 传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也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5.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相师”的现状,呼吁人们求师从师。文章第一段先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职责,“   ,   ”;接着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最终总结出择师应遵循的标准,“   ,   ”,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意思是“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有”通“又”。
B项,“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不”通“否”。
C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受”通“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5.【答案】B
【解析】【分析】 A.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C.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弧度。
D.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6.【答案】A
【解析】【分析】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
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同学们要以积累为主,学会知识迁移.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
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7.【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错误。“范仲淹”错误,应该是“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8.【答案】B
【解析】【分析】①定语后置,“利”为“爪牙”定语,“强”为“筋骨”定语,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判断句,译为: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一种职业;
③宾语前置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为:不知道句读标点,不能解答疑惑。
④判断句,译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能跑得有多快。
⑤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不于时拘 ”,译为:不被时代所约束。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于蓝取之 ”,译为:靛青这种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而耻于师学 ”,译为:而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师不必于弟子贤 ”,译为:老师不一定比弟子更贤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看句子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同时注意特殊文言标志词,如“……者……也”,“为所……”“之”等等。
9.【答案】(1)退之;韩昌黎;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答案】(1)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2)代词,他,指童子
(3)代词,他,代李蟠
(4)代词,这些
(5)代词,这类
(6)助词,的
(7)助词,的
(8)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取独
(11)取独
(12)取独
(13)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
【解析】【分析】(1)人非生而知之者 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之:代词,他,指童子
(3)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他,代李蟠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代词,这些
(5)郯子之徒 之:代词,这类
(6)彼童子之师 之:助词,的
(7)古之学者必有师 之:助词,的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之:取独
(1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之:取独
(1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之: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
故答案为:⑴ 第1空、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⑵ 第1空、代词,他,指童子
⑶ 第1空、代词,他,代李蟠
⑷ 第1空、代词,这些
⑸ 第1空、代词,这类
⑹ 第1空、助词,的
(7) 第1空、助词,的
(8) 第1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 第1空、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 第1空、取独
(11) 第1空、取独
(12) 第1空、取独
(13) 第1空、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答案】11.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12.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13.名词作动词,低于
1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8.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
19.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20.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11.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12.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13.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14.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5.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6.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7.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
18.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
19.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20.小学: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学: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
21.【答案】(1)名词,道理
(2)名词,道路
(3)名词,道德学问
(4)名词,风尚
(5)动词,谈论
(6)名词,道理
【解析】【分析】(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名词,道理
(2)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名词,道路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名词,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名词,风尚
(5)津津乐道 道:动词,谈论
(6)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道:名词,道理
故答案为:⑴ 第1空、名词,道理
⑵ 第1空、名词,道路
⑶ 第1空、名词,道德学问
⑷ 第1空、名词,风尚
⑸ 第1空、动词,谈论
⑹ 第1空、名词,道理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答案】22.A
23.B
24.C
2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