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2 拿来主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2 拿来主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拿来主义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吝啬(lìn) 倘使(tǎng) 礼尚往来(shàng)
B.譬如(bì) 蹩进(bié) 糟粕(pò) 勃然大怒(bó)
C.国粹(chuì) 孱头(càn) 徘徊(huí) 残羹冷炙(gēng)
D.脑髓(suǐ) 玄虚(xuán) 魂灵(hún) 冠冕堂皇(g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夙愿 纷繁芜杂 沮咒 音容笑貌 B.吝涩 礼上往来 孱头 勃然大怒
C.顷诉 残羹冷灸 自栩 冠冕堂皇 D.贮立 临风殒泪 凭吊 豁然开朗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而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B.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C.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D.羹,汉族传统食物,指以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如肉羹等。炙,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后可指烤熟的肉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含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使用的复习资料是两年前编写的,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B.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
C.装修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外表的冠冕堂皇未必就不会出现有害因素,如线路零乱、甲醛超标等。
D.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十分粗心,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虽然做题步骤对了,但结果却常常是错误的。
5.下列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一项是(  )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②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④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6.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去”: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拿来”:指对文化遗产进行鉴别后进行独立自主地选择。
C.“抛来”“抛给”:含义一样,都是对方不要的、施舍的东西。
D.“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句,从性情、方法、心胸等方面论述拿来的条件。
二、填空题
7.易错字音。
①磕(   )头 ②脑髓(   ) ③譬(   )如 ④玄(   )虛
⑤阿剌(   )伯 ⑥倘(   )使
⑦度 (   )置之度外
(   )度德量力
⑧给 (   )给面子
(   )目不暇给
⑨冠 (   )冠冕 (   )沐猴而冠
⑩孱 (   )孱头 (   )孱弱
8.①自(xǔ)(   ) (xǔ)(   )(   )如生
②(biē)(   )脚 (biē)(   )闷 徇私舞(bì)(   ) (bì) (   )帚自珍
③国(cuì)(   ) (cù)(   )不及防 荟(cuì)(   ) 鞠躬尽(cuì)(   )
④(mò)(   )登 临( mó )(   ) (mò)(   ) 砺 (mò) (   )然 招(mù)(   )
⑤(kē)(   ) 头 (kē)(   )睡 (kè)(   )然长逝 (kē)(   )瓜子 (kè)(   )守不渝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 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拿来主义》 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 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 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篇战斗檄文里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 不断出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尤其 又 虽然 特别 / 还
B 一直 / 虽 仍 因为 仍
C / 正 而 / 因此 仍
D 一贯 更 但 还 / 还
10.作者是如何论述“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的?
(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首先“占有”,然后“挑选”,其方法有:
喻体 本体 正确态度
①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吃掉”(即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的部分 ②   
烟枪和烟灯 ③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④   
三、问答题
11.鲁迅曾说,杂文家批评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现象、社会思潮常“加以简括的名称,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的才能的”,请你分析《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简括法”。
12.本单元其他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但《拿来主义》论述的是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似乎偏离本单元主题。其实,“拿来主义”的实质就是一种“学习之道”。试着探讨其中的“学习之道”。
13.近年来,“洋歌”“洋节”“洋快餐”在我国大肆流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4.《拿来主义》第1段对“送去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讽刺。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文章第④段阐述了“抛给”和“送来”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抛给”即“送来”;第⑥段列举了他国“送来”的大量事实。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18.文章中第①段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对这段话,①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吗?请指出关键词。②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③这段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9.第③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0.第⑧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的效果?
五、写作
21.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篇篇堪称经典。他的第一个小说集《呐喊》就给我们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请你选取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结合小说情节,阐述其形象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无误。
B.“譬如”的“譬”应读“pì”;
C.“国粹”的“粹”应读“cuì”,“徘徊”的“徊”应读“huái”;
D.“冠冕堂皇”的“冠”应读“guān”。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项,“沮”为“诅”;
B项,“涩”为“啬”,“上”为“尚”;
C项,“顷”为“倾”,“灸”为“炙”,“栩”为“诩”;
D项,“贮”为“伫”,“殒”为“陨”。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散文集《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错误。应是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4.【答案】B
【解析】【分析】A.“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这里指旧的复习资料,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B.“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多用于人际关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怎样的行为回报。语境指贪官们把礼节上的往来作为贪腐的借口,成语使用正确。
C.“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语境用来形容装修,望文生义。
D.“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语境指学习中粗心,熟语使用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含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那么,怎么办呢”这一问,后文肯定回答穷青年面对大宅子的态度,故③排在句首,排除AB;
第②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中的“但是”表转折,明显是与③相反的态度,①④也是与②一样的态度,故②排在③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6.【答案】C
【解析】【分析】“抛来”和“抛给”的含义不同,“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这就需要课堂上认真阅读文本、认真听讲、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答题时仔细阅读选项,判断正误。
7.【答案】kē;suǐ;pì;xuán;là;tǎng;dù;duò;gěi;jǐ;guān;guàn;càn;chán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本题中“脑髓”中“髓”应读“suǐ”,常误读成二声。“玄虚”中“玄”应读“xuán”,别读成“xián”。“阿剌伯”中“剌”应读“là”,别读成一声。“度”是多音字,名词、量词时常读“dù”,动词读“duó”。同样“冠”是动词时也常读四声,如“沐猴而冠”,意思是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孱头”指软弱无能的人(骂人的话),其中的“孱”应读“càn”。而“孱弱”可指 1.(身体)瘦弱,2.软弱无能,3.薄弱,不充实等,其中的“孱”应读“chán”。
故答案为:kē;suǐ;pì;xuán ;là;tǎng ;dù;duò;gěi ;jǐ;guān ;guàn ; càn ;chán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对字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准确识记;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解题时,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逐个辨别,做到准确无误。
8.【答案】①诩;栩;栩;②蹩;憋;弊;敝;③粹;猝;萃;瘁;④摩;摹;磨;蓦;募;⑤磕;瞌;溘;嗑;恪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对于字形题,要正确把握同音字的书写,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本题是根据字音和组词写汉字,作答时除了看字音外,还得看组词搭配,要根据组词及读音的提示写汉字。如“自xǔ(诩)”与言有关;“栩栩如生”注意搭配;“(biē)(蹩)脚”于足有关;“(biē)(憋)闷”与心有关等。
故答案为:①诩;栩;栩;②蹩; 憋; 弊; 敝;③粹; 猝; 萃; 瘁 ;④摩; 摩;磨 ; 蓦 ;募 ;⑤磕;瞌 ;溘 ;嗑; 恪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平时要多加积累,学会识别形似字、音近字,根据字形、意义来准确记忆和辨析,坚持向字典学习汉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
文段共4句话,根据句子关系选词。三四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句子,第四句是原因,“因为半个世纪来 ……”,第三句用“虽”或者“虽然”表示条件关系,据此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如果随意改换或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上和关系上的混乱;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就要综合观察全题,明确复句间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10.【答案】①鱼翅;②加以批判地吸收;③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④“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比喻论述方法及其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文本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主要对象,找出它的本义和比喻义,进而总结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本题:结合原文“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这里的“鱼翅”,指 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这里用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表明的态度是“吸收”;原文“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中的“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可见态度是“批判地吸收”;原文“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中的“烟枪和烟灯”,指的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可见对它的态度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楚”;原文“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中的“姨太太”,实质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表明对她们的态度是“坚决抛弃”。
故答案为:①鱼翅;②加以批判地吸收;③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④“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比喻论述方法及其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文本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主要对象,找出它的本义和比喻义,进而总结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11.【答案】《拿来主义》一文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简括法”:从全篇来看,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简括,对比鲜明,简洁醒目;从局部来看,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概括,对“孱头”“昏蛋”“废物”的概括,对“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概括等,都精警有力。正因为如此,鲁迅提出的“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依然是弥足珍贵的“学习之道”。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文中以“闭关”说明抱残守缺,用“送去”说明取悦洋人,用“拿来”说明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就形象地阐明了“闭关”误国,“送去”卖国,“拿来”利国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逻辑力量。  
②选取具体类型,取代抽象论述。如:“孱头”——愚弱无能,“昏蛋”——头脑发热,“废物”——失去自立能力。三言两语,为三种人画像,使抽象的论述形象化,节省文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③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以大宅子来借喻整个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等喻体来比外来文化中好的、好坏相杂的、坏的三类文化,平实易懂,深入浅出地阐明对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今天,这种“简括法”对于我们的学习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依然是弥足珍贵的“学习之道”。
故答案为:《拿来主义》一文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简括法”:从全篇来看,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简括,对比鲜明,简洁醒目;从局部来看,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概括,对“孱头”“昏蛋”“废物”的概括,对“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概括等,都精警有力。正因为如此,鲁迅提出的“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依然是弥足珍贵的“学习之道”。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12.【答案】拿来主义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习要有广博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学习更要强调主动性、主体性。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占有,挑选”。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占有”资源,获取别人的观点,借鉴、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剔除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首先在于“拿来”,再进行创新,方可成为“新人”,成为“新文艺”。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拿来主义”,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这篇文章,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拿来主义”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掌握学习之道,正所谓“以用规学,学以致用”。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而不受他人影响,人云亦云;“放出眼光”指用眼光去仔细鉴别,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
首先要“占有,挑选”,这句话概括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即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学习而言,“占有”指的是从别处去获取观点、资源的过程,“挑选”则指对待他人的观点和资源要有选择、有辨别,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然后才能有所创新。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如果不能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人就不能进步,文艺就不能变革、创新。
故答案为:拿来主义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习要有广博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学习更要强调主动性、主体性。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占有,挑选”。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占有”资源,获取别人的观点,借鉴、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剔除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首先在于“拿来”,再进行创新,方可成为“新人”,成为“新文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观点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的物质和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我们需要提高区分、鉴别的能力。观点二:文化上的腐蚀是一种比枪炮征服更具有危害性的侵略。有些“洋歌”“洋节”“洋快餐”宣扬的理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相符的,不能一味模仿、接受。观点三:我们要对外来文化抱有宽容的态度,要批判地吸收借鉴,要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观念,要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正如鲁迅所讲,只要有生命力的都是我们应该吸收和学习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创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段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了《拿来主义》的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可以借鉴《拿来主义》中“拿来主义”者的做法:“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所以对待外来文化首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外来文化。所以本题答案只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故答案为:观点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的物质和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我们需要提高区分、鉴别的能力。观点二:文化上的腐蚀是一种比枪炮征服更具有危害性的侵略。有些“洋歌”“洋节”“洋快餐”宣扬的理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相符的,不能一味模仿、接受。观点三:我们要对外来文化抱有宽容的态度,要批判地吸收借鉴,要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观念,要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正如鲁迅所讲,只要有生命力的都是我们应该吸收和学习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创新。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14.【答案】观点一:没有“送去”的必要。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判。观点二:有“送去”的必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段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注意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最好是从文本出发的,而不是随意发挥。本题要求探究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以及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持正反两种主张中的任意一种,但一定要在正确理解“拿来主义”的基础上阐发,比如,可以认为可以送去,但是送要有所侧重,有所了解,要送别人喜欢的需要的东西,这样就会更好地促进文化和商品交流,扩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软实力,更好地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服务。
故答案为:观点一:没有“送去”的必要。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判。观点二:有“送去”的必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段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注意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最好是从文本出发的,而不是随意发挥。
【答案】15.A
16.A
17.C
18.①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②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③反语、引用。
19.一是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二是“类比论证”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
20.①比喻论证②“大宅子”喻文化遗产;“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鸦片”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③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因果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筛选判断,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分析原则,从词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判断。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和归纳。
15.A.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错误,“导致"强加因果,文章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可见是“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才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故答案为:A。
16.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错误,分析错误,“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两句位置颠倒,应该是①至⑦段破中有立,⑧至四段立中有破。
故答案为:A。
17.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放一把火烧光"是完全否定,“接受一切"是完全肯定,选项“否定或者肯定"前缺少“完全"这样的修饰语,表达不准确。
故答案为:C。
18.①首先明确回答“能”,然后分析其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此处“捧"字有奉送之意,体现了“大师”们的奴颜婢膝;“挂"过去,并不能发扬国光,只是为讨好“欧洲各国”。所以,“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体现出了讽刺的意味。
②句子的主语是“几位大师们”,被送画的对象时“欧洲各国”,真正的目的是讨好外国。所以,作者讽刺的对象是“大师们"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
③“不知后事如何"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大师“发扬国光"运用了反语,讽刺所谓的大师以发扬国光为名实际上是讨好外国人;“进步"一词运用了反语,由人代替了物,实则招致了帝国主义进一步的侵略,是对媚外求荣、欺世惑众行为的强烈讽刺。所以,这段话运用了反语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①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②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③反语、引用。
19.“当然”,表明作者退一步讲,“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是扬,“但是”表示转折,“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是抑,看似"“不坏”,实则“悲惨”,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最后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原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故答案为:一是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二是“类比论证”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
20.原文“譬如罢……”,是比喻论证。文中本体不直接出现,只出现喻体,主要是借喻的手法。“文化遗产”是本体,“大宅子”是喻体,用大宅子喻文化遗产,既揭示其来源“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体现其丰富性;然后用食物中的精华“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用有毒的“鸦片”(可药用)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用毫无用处应该取缔的“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所以,第⑧⑨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效果: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问题比较抽象深奥,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日常生活可见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进一步分析人们的取舍态度,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故答案为:①比喻论证②“大宅子”喻文化遗产;“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鸦片”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③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21.【答案】鲁迅笔下的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她的动作中带着一股凶悍之气:对婆婆:“……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对丈夫:“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对女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对八一嫂:“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一个“摔”、一个“搡”、一个“扎”、一个“指”,四个典型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十足的悍妇形象。她的语言粗俗不堪,对婆婆愤愤地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吗 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对丈夫一顿训斥,“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还是快吃你的饭吧!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吗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对女儿破口大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如果不知道泼妇是什么样子,只要听听七斤嫂说话就足够了。
【解析】【分析】首先要回顾《呐喊》中一共有哪些篇目,这些篇目中有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呐喊》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等篇目,人物形象众多,如《狂人日记》中的主要人物:狂人——“我”,这是一个矛盾的实体,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如《孔乙己》中的人物主要人物:孔乙己,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贫困不能自存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考生选取这些篇目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即可。要准确选出人物及出处,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指出形象特点及典型意义。
故答案为:
鲁迅笔下的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她的动作中带着一股凶悍之气:对婆婆:“……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对丈夫:“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对女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对八一嫂:“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一个“摔”、一个“搡”、一个“扎”、一个“指”,四个典型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十足的悍妇形象。她的语言粗俗不堪,对婆婆愤愤地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吗 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对丈夫一顿训斥,“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还是快吃你的饭吧!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吗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对女儿破口大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如果不知道泼妇是什么样子,只要听听七斤嫂说话就足够了。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识记理解能力。要用心读《课标》推荐及其它知名著作,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等要充分了解掌握。
名著阅读也是高考中的考点之一,解答本题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回顾名著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做出选择,名著阅读可遵循以下三点来进行: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其次,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第三,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