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跋涉(shè) 沉浸(qìn) 望洋兴叹
B.麻痹(bì) 戕害(qiāng) 孜孜不惓
C.卷帙(zhì) 一摞(luò) 一劳永逸
D.时髦(máo) 逊色(sùn) 各得其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前线的医务人员仍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工作。
B.高一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中德高望重。
C.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国队都略胜一筹。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D.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高尚、充实,越来越有意义。
4.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二、语言表达
5.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⑦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⑧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⑨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⑩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有删改)
读书苦乐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间,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日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6.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篇文章,题目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文中对刘邦、朱元璋持肯定态度。
B.在《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中,作者最后得出“不读书的人是不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结论。
C.《读书苦乐》语言简洁、平实,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
D.《读书苦乐》一文中作者认为的读书之“苦”指带着功利读书,被读书所累。
7.《读书苦乐》一文第4段中,“走入真境,遇见真人”的含意是什么?
8.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
9.《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读书可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那么,试结合《读书苦乐》一文,谈一谈杨绛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看出来她平时是怎么读书的吗?
四、写作
10.微写作。
黑塞在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他将自己“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写了出来。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也说一说你的读书经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沉浸”的“浸”应读“jìn”。
B.“孜孜不惓”的“惓”应为“倦”。C无误;
D.“逊色”的“逊”应读“xù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
2.【答案】B
【解析】【分析】A.孜孜不倦:形容勤奋努力,不知疲倦。正确。
B.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该成语用来形容学生不恰当,错误。
C.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
D.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答案】D
【解析】【分析】 D.语序不当。读书对我们人生起的作用首先是充实,然后才是高尚,所以“充实”一词应移于“高尚”之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根据病句类型去排除错误选项。
语序不当的几种形式:
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定语是指主语、宾语中心语前的多个定语,它们一般按照语法规则排列,如果排列不当,就会出现语病。
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②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表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2.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状语指的是动词前的多个修饰成分,它们应按照语法规则合理修饰该动词,否则,就会出现语病。
多项状语的排列次序,一般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短语;②表时间的词或短语;(D表处所的词或短语;④表语气的副词或表对象的介词短语;⑤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另外,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一般紧挨着中心语。
3.并列词语或短语次序不当。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是否恰当,与分句的主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
4.【答案】C
【解析】【分析】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答案】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解析】【分析】认真观察流程图,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先由老师制定选书的原则,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书目。由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读书完成后,完成笔记批注,写好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先根据题干“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确定流程图中心内容为“共读一本书”,答题时要按照流程图的箭头,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表述。
【答案】6.A
7.①通过读书,作者可以透过表象甚至假象,看到事物的本原,从而提升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
②作者一方面在不停看书,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沉溺于书本,而是明白自己立身于世的责任。
8.《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第⑤段把“人积累智慧”比喻成“滚雪球”,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苦乐》一文把读书比作“串门儿”,跟读者分享读书之乐具体“乐在何处”,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
9.杨绛先生认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人、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汲取智慧,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
作者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这些典例跨越了古今、中外,囊括了文学、哲学、宗教领域,足以见得作者涉猎之广、积累之深。可谓随手拈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得益于杨绛老师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注意分析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找出使用比喻论证方法的句子,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6.A项,“持肯定态度”错误,应为“持否定态度”。结合“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分析,文中对刘邦、朱元璋持否定态度。
故答案为:A。
7.结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只要翻开一页书”“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等分析,通过读书,作者可以看到事物的本原,从而提升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
结合“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分析,作者一方面在不停看书,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沉溺于书本。
8.《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结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分析,把“人积累智慧”比喻成“滚雪球”,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读书苦乐》,用“隐身的串门儿”比喻读书,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几点快乐:可以不受时空和礼节的限制,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可无拘无束地与历代的、各民族的文化大师对话;可随意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可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用“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来比喻书中境界,生动表现了书中境界的丰富、精彩和令人神往。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9.结合“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等分析,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感受别样的人、事、物,提升心智。
结合“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的孟夫子”“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佛说‘三千大千世界’”等分析,作者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10.【答案】示例:
我的读书经历
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拿着一本书给我讲故事,这让我养成了喜欢听书的习惯。因此,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自己早点长大上学识字,以便能自己读书。
到了上小学时,我便开始自己读一些少儿书籍,虽然那时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我还是百看不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少儿书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于是我看起了古典名著,如《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资治通鉴》等。《三国演义》内的义士使我难忘,《水浒传》里的英雄让我刻骨,《西游记》的神仙令我铭心……看书看到痴迷的时候我在学校看,在家里看,甚至走亲戚都会拿着书看。如今,书已经成为我身边不可缺少的一位朋友。
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也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健康成长,我爱读书!
【解析】【分析】 读书对人生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阅读可以使人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每个人都有个读书的经历,或陶醉沉迷,或感动落泪……写出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是具体描述自己读过什么书,在什么情境下读的,阅读时的状态怎样,读后的感受是什么,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等,或者泛写自己和阅读相关的经历。
故答案为:
示例:
我的读书经历
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拿着一本书给我讲故事,这让我养成了喜欢听书的习惯。因此,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自己早点长大上学识字,以便能自己读书。
到了上小学时,我便开始自己读一些少儿书籍,虽然那时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我还是百看不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少儿书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于是我看起了古典名著,如《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资治通鉴》等。《三国演义》内的义士使我难忘,《水浒传》里的英雄让我刻骨,《西游记》的神仙令我铭心……看书看到痴迷的时候我在学校看,在家里看,甚至走亲戚都会拿着书看。如今,书已经成为我身边不可缺少的一位朋友。
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也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健康成长,我爱读书!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是片段作文,是就整篇作文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非整篇作文。其目的是考查某一种单项写作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常见类型,而且所考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