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2 ?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2 ?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2 *上图书馆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接触(chù) 教益(jiào) 白炽灯(zhì)
B.书刊(kān) 间隙(xì) 自吟啸(xiāo)
C.氛围(fèn) 睿智(ruì) 阅览室(shì)
D.僧侣(sēng) 音讯(xùn) 链子锁(liàn)
2.下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讲受 消磨 教益
B.帐暮 豁然 古藉
C.音讯 钟情 点辍
D.覆盖 宽敝 吟啸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 。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排比)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比喻)
D.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②幼年丧母、青年丧夫、善良孝顺的窦娥一直与婆婆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③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④我和几个老同学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
⑤如果人情消费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甚至到了举债的地步,那显然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围。
⑥也许是生搬硬套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B.《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具体分析了阅读杰作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
C.《上图书馆》第1段借用西蒙娜 德 波伏瓦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
D.在《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
二、语言表达
8.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国学教育鱼龙混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见解,注意写出针对性,不少于300字。
9.下面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画,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三、现代文阅读
读《上图书馆》,回答问题。
10.《上图书馆》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11.《上图书馆》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12.《上图书馆》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13.如何理解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这句话的含意?《上图书馆》
14.《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提倡读书,对于读书,有人主张“精”读,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你认为精读好,还是博读好?
我的思考:   
15.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B.《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具体分析了阅读杰作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
C.《上图书馆》第1段借用西蒙娜 德 波伏瓦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
D.在《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
16.通读《上图书馆》一文,回答:在武昌读中学期间,“公书林”给了作者哪些抹不去的记忆?
17.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图书馆也应该与时俱进,你认为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上图书馆(王佐良)》)
18.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上图书馆》
阅读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21.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A项,白炽(chì)灯;
B项,自吟啸(xiào);
C项,氛(fēn)围。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2.【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B项,“暮”应为“幕”,“藉”应为“籍”。
A项,“受”应为“授”。
C项,“辍”应为“缀”。
D项,“敝”应为“敞”。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聚集”是凑在一起。(1)句用“云集”更加生动形象。“品味”为“格调和趣味”的意思。而“品位”为“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2)句的意思是读书的成果、水平,用“品位”合适。“赞扬”有“称赞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之意。对于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等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只能“称赞”而无法“表扬”,所以(3)句用“赞叹”贴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A项,“近”和“左右”重复。
B项,“改善”改为“提高”。
C项,“切忌”“不要”删去任一词。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该句中只问而没有回答,答于问中,属于“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选项,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D
【解析】【分析】 ①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使用正确。
②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对象误用。选自《窦娥冤》。此处形容窦娥和婆婆相处和睦,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③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使用正确。
④求田问舍: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选自《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此处误用为向别人问路的意思,望文生义。
⑤礼尚往来:礼节上应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应对方。选自《拿来主义》。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⑥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语境是将“独拥书城”与“上图书馆”两种读书方式进行比较,并没有学别人的意思,不合语境,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7.【答案】B
【解析】【分析】B项,“第3段”错误,分析阅读杰作对我们人生作用的是第2段,故“第3段”应为“第2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8.【答案】现在市面上许多国学教育是“剪辑”后的国学,是“假国学”“伪国学”。如此授课方式竟然大行其道,显示的是国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究其根本,许多人不懂国学,分不清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学生交给这样的机构,家长们真的放心吗?“伪国学”遍地开花,书香气的背后大都散发着铜臭气。对此,必须要完善法律,强化监管,严格考察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一旦发现反科学、反教育的内容,就应依法取缔,以做效尤。热情拥抱国学,是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表现。渴望国学教育的热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进行。对此,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在学校开设国学兴趣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特殊需求,最终使国学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主要意图,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就将“国学教育鱼龙混杂”一事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必须紧扣材料内容,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国学教育良莠不齐,有的是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有的是滥竽充数,纯粹以盈利为目的,过度产业化而忽略教育责任,导致出现很多社会问题,所以在表达见解时要一分为二,不要以偏概全,要从综合角度找出问题的重点,用针对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故答案为:
现在市面上许多国学教育是“剪辑”后的国学,是“假国学”“伪国学”。如此授课方式竟然大行其道,显示的是国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究其根本,许多人不懂国学,分不清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学生交给这样的机构,家长们真的放心吗?“伪国学”遍地开花,书香气的背后大都散发着铜臭气。对此,必须要完善法律,强化监管,严格考察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一旦发现反科学、反教育的内容,就应依法取缔,以做效尤。热情拥抱国学,是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表现。渴望国学教育的热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进行。对此,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在学校开设国学兴趣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特殊需求,最终使国学发扬光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9.【答案】构图要素:两本卷着的书构成一个望远镜,上方有“4.23世界读书日”的字样。图形寓意:世界读书日是每年的4月23日。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看得更远。倡导更多人关注读书日,热爱读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任务,先写出构图要素,再说明图片的寓意。在写构图要素时,要注意主次顺序,信息不能有遗漏;在说明寓意时,要把图中的要素和“读书”联系起来,望远镜的作用是使人看得更远,书籍对观察人生、开阔视野具有同样的作用。
故答案为:构图要素:两本卷着的书构成一个望远镜,上方有“4.23世界读书日”的字样。图形寓意:世界读书日是每年的4月23日。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看得更远。倡导更多人关注读书日,热爱读书!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答案】10.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11.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12.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13.清华的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那里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然而,“七七事变”打碎了作者的梦想,使其内心感到无限的伤感。
14.观点一:我认为,读书还是要精读。读书年龄正是年少时,记忆力好,如果能够精读,对精髓的地方反复读,甚至能够诵读,那就终身不忘,到了用时,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自如,可谓受益匪浅!“博读”有“博读”的好处,就是在同样情况下多读书,接受的面大,但是如果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时过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基本记不得了,对其中的精髓也是一知半解,当用的时候还得重新查找资料。精读虽然慢一些,但收获更大,掌握更牢。观点二:我认为,读书还是要博读。博览群书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二,可以学习语言。第三,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人生的道理。《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博览群书能使我们襟怀开阔,思想深邃。博古通今,我们就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旁征博引,使我们的论据更具说服力,更震撼人心。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如果不博学一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15.B
16.①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馆外的绿色与馆内的幽静整洁相映成趣。
②为能摸着那些书和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而感到高兴。
③在这里找到斯蒂文生的书,愉快地消磨了很多时光。
④养成了读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17.【观点一】图书馆应该有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厚度,比如足够丰富的图书,足够浓郁的氛围,以及源源不断的新书,要使读者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在信息海洋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图书馆应不再仅限于查阅资料,它应通过信息的搜集、分析、勘误和重组,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有自己的责任,要树立起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信仰。它有助于消除愚昧,开启民智,培养起一代智慧、文明、进取的国民。
【观点二】要在社会上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即在每一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图书馆,现代人可以从中没取营养,润泽因为忙碌、欲望、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养成一种顾盼自如的文化气度,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重建。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怀念老北大时期自由旁听、自由进出图书馆的情景?为什么许多人感叹杭州图书馆多年来一任拾荒者自由穿行?根源就在于,一个禁锢越少、门槛越低、声音越杂的时代,才越有可能养成拥有健全心志、丰盈思想和自由灵魂的责任公民。开放的心灵,从开放的图书馆开始。
18.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词句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时候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分析原则,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出重要语句的比喻义、象征义、借代义等语境下词语含义,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审清题干要求,返回原文找到相关内容,结合语境分析问题,再结合关键词进行概括。
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
(6)本题考查的是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审读题干,明确内容,回顾课文内容,得出答案。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7)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的答题区间去筛选和概括即可。
(8)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首先阅读课文,明确主要观点,就观点和当今实际,进行观点的表述,得出答案。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找到相关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相关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等。
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
10. 本题“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在第8段,结合上下文“考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可见“心境豁然开朗”最主要的原因是“北平解放了”,此句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故答案为: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11.“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在文中第七段,结合下文“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七七事变”中,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因此说“世界暗淡下来”,可见“真实的世界”是指“七七事变”后“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故答案为: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12.引用西蒙 德波伏娃的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结合下文“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可见引用此句结构上是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13.“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在文中第七段,结合下文“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七七事变”中,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因此说“世界暗淡下来”,可见“真实的世界”是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面对此,作者内心十分感伤和忧愁。
故答案为:清华的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那里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然而,“七七事变”打碎了作者的梦想,使其内心感到无限的伤感。
14.解答时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读书,每个人依据自己不同的人生追求、阅读的目标、动机和兴趣不同,对阅读的要求和获得的结果自然完全不同。看看一个人的阅读目标。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阅读方式。如认为读书还是要精读,精读虽然慢一些,但收获更大,掌握更牢。认为读书还是要博读,博读,言下之意就是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博读是精读的基础。有自己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观点一:我认为,读书还是要精读。读书年龄正是年少时,记忆力好,如果能够精读,对精髓的地方反复读,甚至能够诵读,那就终身不忘,到了用时,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自如,可谓受益匪浅!“博读”有“博读”的好处,就是在同样情况下多读书,接受的面大,但是如果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时过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基本记不得了,对其中的精髓也是一知半解,当用的时候还得重新查找资料。精读虽然慢一些,但收获更大,掌握更牢。观点二:我认为,读书还是要博读。博览群书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二,可以学习语言。第三,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人生的道理。《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博览群书能使我们襟怀开阔,思想深邃。博古通今,我们就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旁征博引,使我们的论据更具说服力,更震撼人心。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如果不博学一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15.B“第3段”错误,分析阅读杰作对我们人生作用的是第2段,故“第3段”应为“第2段”。故答案为:B。
16.它环境幽雅,“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房子宽敞、舒服。
结合“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分析,为能摸着那些书和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而感到高兴。
结合“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
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分析,在这里找到斯蒂文生的书,愉快地消磨了很多时光。
结合“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等分析,养成了读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故答案为:①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馆外的绿色与馆内的幽静整洁相映成趣。
②为能摸着那些书和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而感到高兴。
③在这里找到斯蒂文生的书,愉快地消磨了很多时光。
④养成了读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17.学习了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以及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我们知道图书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供人们学习知识、查阅资料、树立对知识和文化的信仰等方面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题的问题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能结合时代特点,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现阶段,我们的图书
馆应该发挥如下作用:
①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为人们学习知识提供场所。
②为人们查阅资料,分析、重组资料提供资源。
③有助于消除愚昧,开启民智,培养起一代智慧、文明、进取的国民。
④树立起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信仰。
故答案为:【观点一】图书馆应该有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厚度,比如足够丰富的图书,足够浓郁的氛围,以及源源不断的新书,要使读者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在信息海洋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图书馆应不再仅限于查阅资料,它应通过信息的搜集、分析、勘误和重组,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有自己的责任,要树立起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信仰。它有助于消除愚昧,开启民智,培养起一代智慧、文明、进取的国民。
【观点二】要在社会上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即在每一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图书馆,现代人可以从中没取营养,润泽因为忙碌、欲望、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养成一种顾盼自如的文化气度,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重建。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怀念老北大时期自由旁听、自由进出图书馆的情景?为什么许多人感叹杭州图书馆多年来一任拾荒者自由穿行?根源就在于,一个禁锢越少、门槛越低、声音越杂的时代,才越有可能养成拥有健全心志、丰盈思想和自由灵魂的责任公民。开放的心灵,从开放的图书馆开始。
18.王佐良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但是,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展示了作者真实的读书和成长经历,其中作者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是"黯淡"的。但是正是这段难忘的艰苦的生活经历,使作者经历了人生和社会的磨炼,也能体现作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而且,当这一切过去之后,作者又可以“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了,”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经历过苦难后的愉悦更为可贵。所以,这一段亦能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上图书馆之乐。
故答案为: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答案】19.C
20.B
21.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C.“苏轼……注重独立思考”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故答案为:C。
20.A.“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
C.“不同类型的文章”错,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
D.“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故答案为:B。
21.从“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故答案为: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