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1 故都的秋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韵(zhī) 一椽(y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点缀(zhuì)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姿态 意境 喇叭 疏疏落落
B.混沌 嘶叫 细腻 自然而然
C.岐韵 蟋蟀 凋谢 婀娜多姿
D.颓废 萧索 特异 若隐若现
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7.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8.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二、填空题
9.填空。
郁达夫,原名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   。后来,郁达夫参加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   、   、《出奔》等。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塑造了一个   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
三、语言表达
10.有人根据文本所选取的典型秋景作了五幅画,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五幅画排序,并用四字短语命名。
⑴   
⑵   
⑶   
⑷   
⑸   
四、问答题
11.《故都的秋》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12.理清思路 《故都的秋》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13.读罢《故都的秋》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提起秋, 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的日脚……
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柿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
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为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
……
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地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乌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节选自丰岛与志雄《秋的气魄》)
1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进行对比;乙文将红叶代表的秋和落叶、败叶、病叶中表现的秋进行对比。
B.甲文中,作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
C.乙文对秋之气魄的描摹细腻可感,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秋是寂寞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
D.乙文的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景物描写和对心灵的凝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震颤、专注思考结合起来。
15.有评论家说,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甲文从语言风格角度加以分析。
16.“一枝一叶总关情”,请赏析乙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评点。
17.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所写的牵牛花底需要“秋草”作陪衬,都体现了怎样的审美心理?请结合两篇选文加以分析。
六、写作
18.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要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请借助这种方法描写有关“江南春天的雨”的画面。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解析】【分析】C岐—歧。
故答案为:C。
【点评】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本题“岐”与“岐”为形近误写。
3.【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 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认真分析每句诗,分析其中写到的意象,看是否是秋天的景物,如果是,就是描写秋季的诗句。
4.【答案】C
【解析】【分析】应用“周而复始”。
故答案为:C。
【点评】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C项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深入或提高。季节春夏秋冬是循环的,使用成语不合语境。
5.【答案】D
【解析】【分析】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解答本题,需认真判断每一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6.【答案】B
【解析】【分析】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故正确排序为⑤②④①③。
故答案为:B。
【点评】做题时,须联系语境,整体关照,关注话题,关注表述的角度,关注关联词的照应,关注指代词所指对象,关注语段的结构等等,如此,逻辑关系便会了然于心。本题需要注意的衔接关键点有“但是”“这”等。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秋蝉就是一种虫子,它像家虫是为了表明它的常见,不是比喻的修辞。
B.句中将“枣子颗儿”比作“橄榄”和“鸽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中“阵”和“层”都是汉字,二者在北方人发音中相似,这是客观事实,不是比喻的修辞。
D.运用“何尝……呢”的句式,是反问的修辞。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面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其次要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最后要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8.【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是如此;
C项,没有“绘色”;
D项,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故都的秋》作者紧紧抓住“故都的秋”“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的特点,并借此来赞颂“故都的秋”“特别”“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眷念和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本题A“清”、“静”、“悲凉”的特点正是本文的描绘的秋的特征。
9.【答案】郁文;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她是一个弱女子》;《春风沉醉的晚上》;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
10.【答案】②秋槐落蕊;①秋院晨景;③秋蝉残响;⑤秋果盈枝;④秋雨话凉
【解析】【分析】 课文中采用“横式结构”,按照故都“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响”“秋雨话凉”“秋果盈枝”的顺序来写。图1中树下铺得满地落蕊,是秋槐落蕊图;图2画的是一个小院落,一个人泡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坐着,是秋院晨景图;图3是一只趴在枯枝上的知了,是秋蝉残响图;图4中是枯叶中缀满了红色的果实,是秋果盈枝图;图5中是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互答;地上是泥泞路面上留下的脚印,是秋雨话凉图。故图片顺序为:②①③④⑤。
故答案为:
①秋槐落蕊 ②秋院晨景 ③秋蝉残响 ④秋果盈枝 ⑤秋雨话凉
排序:②①③④⑤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并排序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概括画面的内容并排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答。
漫画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2)看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3)看画中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4)看夸张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之音。(1)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2)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11.【答案】绘秋
12.【答案】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
13.【答案】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
【答案】14.B
15.雅俗结合,既有文人语言的典雅之气,又有平民姿态,以口语、俗语入文,亲切家常。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又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又如“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6.(提示)评点文字需要包含以下要点:
①表现手法角度:一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精神特质;二是运用联想、想象,由落叶、枯草的衰亡联想到人生的彷徨和希望。
②情景关系角度:既描绘了落叶、枯草衰亡和败落的状态,又暗含生机,呈现了秋的肃杀与寂寞;作者认为这种自然生命的更迭,如同人的生命是寂寥与憧憬的更替,表达了对秋的热爱与欣赏;客观景物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
17.都体现了“物哀”的审美心理。
甲文:景物的选择上,以衰败、纤细、柔弱、家常之物为美,如“破屋”“落蕊”“秋蝉”等;色彩的运用上,以清新、淡雅的冷色调为美,如“青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青布单衣”。
乙文:景物的选择上,选择衰败、悲凉、冷寂的物象,如认为“落叶”“败叶”“病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才能真正体现秋的味道;色彩的运用上,如“经霜打枯的草丛”“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清荫”也是“物哀”审美的表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题干“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两个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划线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审美心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涉及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两者都善于从衰败的景物中发现美感,也就是都体现了“物哀”心理。
14.B.“是因为他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错误。作者心中最具秋味的是体现其物哀思想的景物,如秋蝉、枯草等,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写这几处景,而只是一笔带过。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人特质: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引用古人的文句,很有文学底蕴。平民姿态: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很强,如话家常。
故答案为:雅俗结合,既有文人语言的典雅之气,又有平民姿态,以口语、俗语入文,亲切家常。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又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又如“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划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①表现手法角度:“大自然窃窃私语”将大自然人格化,是拟人手法,把景物写活了。由“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经霜打枯的草丛”联想到“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这是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②情景关系角度:写景,表现了秋景的衰败和寂寥,而“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却又饱含生机;写情,既有“寂寥”“彷徨”,“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又表现了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复杂的景物,复杂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情和景的关系是情景交融。
故答案为:(提示)评点文字需要包含以下要点:
①表现手法角度:一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精神特质;二是运用联想、想象,由落叶、枯草的衰亡联想到人生的彷徨和希望。
②情景关系角度:既描绘了落叶、枯草衰亡和败落的状态,又暗含生机,呈现了秋的肃杀与寂寞;作者认为这种自然生命的更迭,如同人的生命是寂寥与憧憬的更替,表达了对秋的热爱与欣赏;客观景物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审美心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两者都善于从衰败的景物中发现美感,也就是都体现了“物哀”心理。如甲文,作者描写了“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落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雨”等凄凉、衰败的景物。乙文也选取了“落叶”“败叶”“病叶”“枯叶”“枯草”等衰败、寂寥、悲凉的景物,认为它们才是真正的“秋之物”。色彩的描绘上,甲文“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青天”“青布单衣”,乙文的“枯叶”“经霜打枯的草丛”“暗影”“清荫”等,都选择了冷色调,体现了相似的审美趣味。
故答案为:都体现了“物哀”的审美心理。甲文:景物的选择上,以衰败、纤细、柔弱、家常之物为美,如“破屋”“落蕊”“秋蝉”等;色彩的运用上,以清新、淡雅的冷色调为美,如“青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青布单衣”。
乙文:景物的选择上,选择衰败、悲凉、冷寂的物象,如认为“落叶”“败叶”“病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才能真正体现秋的味道;色彩的运用上,如“经霜打枯的草丛”“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清荫”也是“物哀”审美的表现。
18.【答案】例文:
江南的春天有一种温柔的秀美,杨柳依依,柳絮翩翩,袅袅柔柔。淘气的风儿传颂着新翻的泥土特有的气息和百花争艳徐徐飘过的淡淡馨香。春天的江南可谓一尘不染,在这生机盎然的春色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那春归江南时的朦朦细雨。在一年最繁荣的季节里,江南的雨悄悄地来了,如烟似雾,宛如温柔多情的靓丽的佳人,略带着丝淡淡的忧郁,同时又带着清新妩媚的气息,是那么的熟悉,不带一点做作,原始而清丽,蕴涵着天庭的精华,没有任何世俗的芜杂。
【解析】【分析】明确写作对象:江南春天的雨。明确写作方法:运用听觉、视觉等,动静结合。此外,要抓住雨的特点来写,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这段文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雨”的特点:细密、原始而清丽。作者将雨比作温柔多情的靓丽佳人和刚出生的婴儿,展示了其迷人的风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故答案为:
例文:
江南的春天有一种温柔的秀美,杨柳依依,柳絮翩翩,袅袅柔柔。淘气的风儿传颂着新翻的泥土特有的气息和百花争艳徐徐飘过的淡淡馨香。春天的江南可谓一尘不染,在这生机盎然的春色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那春归江南时的朦朦细雨。在一年最繁荣的季节里,江南的雨悄悄地来了,如烟似雾,宛如温柔多情的靓丽的佳人,略带着丝淡淡的忧郁,同时又带着清新妩媚的气息,是那么的熟悉,不带一点做作,原始而清丽,蕴涵着天庭的精华,没有任何世俗的芜杂。
【点评】 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内容要精练。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