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一、语言表达
1.假如你是一位小志愿者,为来参观的游客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或者风土人情,请以小导游的身份写一段解说词。
2.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展家乡诗情:在返乡调查过程中,家乡的许多风物,如一颗挂在秋日枝头的柿子、秋天落叶后的白杨、村中的老槐树、高大的银杏树、老牛、锄头、镰刀等农村的动植物以及农具等等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参照下面的诗歌,自选一个事物,写一首短小的现代诗歌,以备入编《家乡风物记》诗集。
要求:事物必须明确;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必仿照示例句式;不多于10行。
示例:
枫 树
真是一个淳朴的山里女子
秋风,一句悄悄的情话
便让她羞红了
整个季节
3.下面是以栗褐色为主色调的“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4.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助家乡发展
如图是“农民休闲生活方式”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请据此图就如何提高农民精神生活水平向当地政府提两条建议。要求:建议中不能出现数字,每条不超过20字。
5.下面文段是“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倡议书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文体要求。
①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③家乡的人物、景致和习俗传递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④值得我们寻访探究。⑤为此我们打算组织同学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学习活动。⑥请同学们用适当的方式参与和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⑦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识。⑧若能为家乡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我们表示敬谢不敏。
6.下面是某校社团关于“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专题调查表的部分内容。你觉得调查表在内容的设计上有什么问题,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①你喜爱参加文化活动吗?
A.喜欢,很感兴趣
B.一般
②你喜欢哪种文化活动?(可多选)
A.看电视
B.跳广场舞
C.绘画、剪纸
D.去乡村图书室
E.吹拉弹唱
F.其它(如打桌球)
③你认为艺术活动少的原因是什么?
A.周围缺少这样的设施
B.没时间参加
C.周围很少有这样的活动
④您觉得家乡现有的文化设施好吗?
A.好
B.不好,不能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需求
C.无所谓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前不久,已定居海外的张先生回到家乡绍兴,想去看看他们祖辈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可是很遗憾,村庄已拆迁,村庄原址矗立着即将完工的高楼。张先生想拍照留念都不行,因为高楼挂的是新名称,原来村庄的名称已经不再保留。
7.假如你是绍兴某校的学生,向绍兴地名委员会了解事实情况。下面三种提问方式,你觉得哪一种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①有些人认为,拆迁后村庄都没有了,就没必要保留村庄名称,保留也没有任何价值,你怎么看?
②××您好,拆迁后村庄名称的保留是一个很值得关心的话题,您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③××您好,我之前跟您联系过,跟您说了张先生回故乡绍兴遇到的事,估计您对张先生的遗憾也有所了解。关于部分村庄拆迁后村庄名称是否保留,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8.请你以“最是村名是乡愁”为主题,给绍兴地名委员会写一封建议书,力求保留村庄名称。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找失去的家园”成为一种旅游时尚。古村古镇旅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喜爱。但是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乌镇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乌镇模式”。
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较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乌香堂等,游客置身于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制作流程,仿佛自己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水上社戏、高杆船技、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展演众多,书场戏台等分布于景区的不同节点,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体验。拳船表演、堂会表演、打更体验等,通过演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让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鲜活地展现出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寿俗、婚俗等,既是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
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保留复制,古村古镇文化旅游区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文化实景演出,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以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创造了全新的演出形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材料二 浙江省是中国民宿业发展的先行者,截至2017年年底,该省民宿达16233家,参与就业创业农民近10万人。“国家级生态县”丽水市云和县民宿业日渐崛起,散发着“磁吸魅力”。从2013年政府主推,到近两年村民主动要求,云和县以闲置农房、乡土文化、绿水青山为“本”,兴起民宿产业。
以闲置农房为底色,2013年,云和县开始鼓励乡村发展民宿业;至2016年,云和县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使闲置农房有了“换颜”的条件。人们善用空闲农房,将山水之间充满田园野趣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还原为天然憩息之所。在云和县,带有当地特色的民宿大量出现,如雨后春笋。据调查,中国农村约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使老房子有依托,湖光山色更有活力。
伴随民宿热浪,民宿粗放式管理、同质化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在“千店一面”的背景下,2018年7月,云和县正式发布《云和云居六头民宿要求与评价》团体标准,这是全国首例民宿团体标准。该标准对民宿的基本要求、等级划分、品牌使用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六头”指门头、灶头、床头、木头、石头、田头。“六头民宿”与其他民宿最大的不同在于植入了地方文化,形成了系统、规范的民宿体系。在海拔300米的赤石村,18幢风格迥异的独栋木屋——“云栖木屋”依山而建,与之浑然一体。其建设灵感源于云和县本地的木玩文化。此外,抗战文化、船帮文化等诸多本土文化也与木玩文化交相辉映。
坐拥山光水色、“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云和县的生态画卷,而这画卷只是“浙江绿谷”丽水市的缩影:莲都区复活古村落兴起民宿业;青田县以华侨特色推动民宿业;景宁县以畲族风情带动民宿业……多年来,丽水市立足生态禀赋,以本土特色为根基,“争奇斗艳”地发展民宿产业。据统计,目前该市已有农家乐民宿4000余家,从业人员4.7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1%。(取材于项菁的文章,有删改)
材料三 尽管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但拥有760多年历史的南浔古镇历史风貌仍得以完整保护。其保护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目前仍有约7300户、20000名原住民枕水而居,实现了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其积淀的传统文化也历久弥新,滋养后人。
千年古桥、百年民居,以一镇之规模,坐拥超过2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众多大气宅第和典雅园林有序分布,当年名门大族的气势犹可窥见一斑。古镇北部富有江南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依河岸分布,骑楼的进深、界墙的设置、石库门的规模、门额的装饰以及河埠的样式等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又互通一脉。骑楼建在路面上方作居室,下方地面留出供路人行走,体现的正是当地人“让了一尺地,借得一方天”的大度气质。
对古镇的保护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80年代开始,各方主动保护意识逐渐增强。2011年,南浔区成立古镇管理委员会,并于2016年启动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当地还展开区域整体水系与生态修复,还原古镇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乡特色。通过建筑保护与开放,古镇名人崇文重商、信义向善、开放包容、敢闯进取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早晨,浔溪中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读书声,学生朗诵的正是《礼记》中的《大学》片段。学校深入挖掘南浔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设拓展性课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得以更好地亲近历史,传承古人思想精髓。
静水流深,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南浔正无声传递,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南林花园,家风长廊前经常有社区居民驻足观看。“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诚信做人”等平实的话语在长廊内集中展示,这些都是小区内居民的家风家训。
国务院参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古镇保护不应背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初衷,要让被中华文明滋养的每一个现代人,都能建立起与历史、国家、他人之间紧密的文化联系,拥有建立在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气。
暮色四合,小镇逐渐结束了一天的喧闹,重归静谧。骑楼下,连绵亮起的灯笼延伸向远方,在灯影的流转中,偶有行人悠然踱过,低声细说着水乡古镇的变迁……适度开发的南浔古镇保留了原汁原味,江南“大家闺秀”的优雅风姿犹在眼前,人文积淀触手可及。
因为保护与发展得力,南浔古镇近年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荣誉,并成为国内首个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取材于何玲玲、魏一骏等人的文章,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寿俗、婚俗等,抛弃了部分传统文化,却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
B.丽水民宿业蓬勃发展印证了云和的“磁吸魅力”。
C.合理利用闲置农房就是将湖光山色转化为资本。
D.南浔古镇成为国内仅有的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推知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根据材料一,推知高杆船技、花鼓戏、皮影戏、拳船表演、堂会表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C.据材料二可知,木玩文化在云和县民宿业的发展中一枝独秀。
D.据材料二可知,云和县系统、规范的民宿要符合“六头民宿”的标准。
11.材料三中南浔古镇的保护重视“以人为本”。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做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以人为本”观点的一组是(  )
①始建于明代的北京皇家粮仓如今成为一座文化会所,承办多种商务活动。
②介休张壁古堡深入挖掘军事文化、星象文化、可汗崇拜文化、宗教文化。
③地处汉魏故城遗址的河南洛阳平乐村发展起农民牡丹画产业,闻名全国。
④云南团山村将部分民居第一进院落对外开放,第二进院落保留居住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阅读材料一,古村古镇成为旅游热点的原因有哪些?
13.“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振兴乡村的可行途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各位游客,大家好!眼前的就是兴国寺,整体雄浑谐调,轮廓稳定秀美。虽然经历代多次重修,但梁架结构、斗拱风格,仍然保持了元代建筑的特征。并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的钟声又一次将我们带到了那个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大地湾,去重温那段关于彩陶,关于文化,关于人类的历史。据记载,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而现在大地湾还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等着人们去揭开。虽然已经出土了很多的文物,但还有很多已经沉睡了几千年,久久不愿醒来。
2.【答案】示例:
老 牛
拖动起沉重的犁,
只默默挥洒着汗。
永远有着耕不完的田,
它喘着粗气却从不抱怨。
心中有着无数的期待,
他只是抬头望望夕阳落山。
3.【答案】【示例】①徽标中心的篆书“乡”字突出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的乡土理念。②上方的马头墙突出徽派民居的地域特色。③徽标以栗褐色为主色调,体现研究会的乡土、传统的文化基调。④“AHLCRS”是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的英文缩写,“2014”表示研究会于2014年成立。
4.【答案】①加强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丰富农民体闲生活。
②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引导农民读书学习。
③加强健康生活官传,组织公众文体活动。
④发展乡土文化活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5.【答案】示例:⑴语句:③;修改为:“家乡的人物、景致和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 ⑵语句:⑤;修改为:“为此我们计划组织同学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学习活动”。 ⑶语句:⑥;修改为:“请同学们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 ⑷语句:⑨;修改为:“我们表示感谢”。
6.【答案】①第一条的选项不够全面,应加一项“C.不喜欢”。 ②第二条的选项有一些不属于“文化活动”,如A和B。③第三条缩小了调查范围,“艺术”只是“文化”的一部分。④第三条的选项都是客观原因,尚缺少主观的原因,比如自己不喜欢。
【答案】7.③最好。①缺少必要的礼貌。②带有倾向性,且没有突出问题的价值。
8.提示:建议书一定要写出保留村庄名称的理由和保留方式;理由应充分,方式应合理。
【答案】9.B
10.A
11.C
12.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旅游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③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13.①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修缮,形神兼备地保持乡村文物遗迹的原真风貌。②提供丰富鲜活的体验形式,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挖掘、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④建立、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标准、行动计划)。⑤重视传承、维系乡风乡俗等人文精神,淳化民风。⑥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