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百合花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虔诚(qián)皱褶(zhé)慷慨(kǎi)斟酌(zhēn)
B.粗糙(zào)凛冽(lǐn)惆怅(chóu)怂恿(sǒng)
C.慰劳(wèi)贪婪(lán)屋檐(yán)挂匾(biǎn)
D.点缀(zhuì)包扎(zhā)赤裸(luǒ)羞涩(sè)
2.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B.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与的快慰。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____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②《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
③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____全文的线索,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紧锣密鼓 焕然一新 贯串
B.如火如荼 耳目一新 贯串
C.紧锣密鼓 耳目一新 贯穿
D.如火如荼 焕然一新 贯穿
4.下列对《百合花》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看到路边清新的秋景,以及对家乡中秋节团圆夜的回忆,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
B.通讯员带路护送“我”时,总与“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说话时会脸红,体现了他的封建思想,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花则显示他热爱生活。
C.新媳妇为牺牲了的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劈手夺过被子,盖在他身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她的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
D.小说塑造了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几位青年形象,他们善良、淳朴,虽然彼此之间曾有过小小的纠葛,但他们的情感圣洁真挚,就像百合花那样美好。
5.下面的句子不属于神态描写的一项是( )
A.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B.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下,摇了摇头。
C.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D.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二、填空题
7.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1)当代著名女作家 创作的小说《百合花》,构思巧妙,以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 ,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可分为 、 和 三部分。
(2)“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 ,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做法而 ,以后是对小同乡 ,“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 最后,“我”怀着 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8.《百合花》 课文内容理解
“我”对通讯员:
细节一:
细节二:
三、语言表达
9.仿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一个,再写一个句子。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泥土里长出的百合,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
四、问答题
10.小说《百合花》,这个标题“百合花”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11.新媳妇前后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12.发展
阅读茹志鹃的《百合花》中从“我们到包扎所”到“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这部分内容,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作用。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百合花》一文的节选,完成问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3.《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是新媳妇的态度怎样?
14.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15.写出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转变。
16.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17.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着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了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他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一闪而过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说,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三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三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同志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三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苦就好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时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里好好干,等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再吭声。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三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地边走边说,兄弟,没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就不许回家。
哥,家里的事就多辛苦你了。小勇向大勇敬了个军礼说,让爹娘放心,我一定会戴着军功章,平平安安地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光荣牺牲。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找弟弟回家的情节更符合现实。
B.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时的巧遇,巧妙地联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C.目睹曾下套骗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的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不信任。
D.大勇被韩姓男子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
19.小说以《黎明前夜》为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六、写作
21.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请根据《百合花》的结尾,续写一段描写新媳妇心理的文字。
要求:描写细腻,能够表现人物品质,不少于1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项,皱褶(zhé)zhé—zhě;
B项,粗糙(zào)zào—cāo;C无误
D项,包扎(zhā)zhā—z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B.“小的”改为“小得”;“赐与”改为“赐予”。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紧锣密鼓”,意思是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语境指反右斗争处于紧张时刻,用“紧锣密鼓”。
第二空:“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语境指《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令看到的人感到新鲜,用“耳目一新”。
第三空:“贯串”,意思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贯穿”,意思指通达,贯通。“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词义重点是通过、透过事物内部、中间。语境指假洋缎被面是全文的线索,用“贯穿”更好。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A.“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错误,应为塑造了“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B.“体现了他的封建思想”错误,应表现了通讯员的羞涩腼腆的个性;
C.“写出了她的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错误,应是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5.【答案】C
【解析】【分析】 C是外貌描写,不是神态描写。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能力。人物描写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考生应对各描写方法的特点有较透彻的了解,其中“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较容易混淆。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的能力。
C.“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7.【答案】(1)茹志鹃;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人物的美好心灵;护送(开端);被(发展);通讯员献身与新媳妇献被(高潮)
(2)生起气来;发生兴趣;越加亲热;崇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课文内容熟悉,根据课文内容作答,这就要求同学在平时注意对课文的理解和积累,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1)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2)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⑴
1、茹志鹃
2、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
3、人物的美好心灵
4、护送(开端)
5、被(发展)
6、通讯员献身与新媳妇献被(高潮)
⑵
1、生起气来
2、发生兴趣
3、越加亲热
4、崇敬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8.【答案】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描写“馒头”的细节,使“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表现战争中“我”对通讯员的担忧、关心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9.【答案】(示例一)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示例二)一株乌黑干枯的瘦梅,竟能在凛冽的寒冬开出火一般绚烂的花朵
【解析】【分析】 划线句的结构是“数量词+定语+名词,竟+动词+定语+名词”;内容上“夏荷”“开出”“花”,“萤火虫”“发出”“光”有事理上的逻辑关系,“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星星般闪亮的光”运用了比喻修辞,所写的句子要与划线句的结构形式一致,内容合乎事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示例二)一株乌黑干枯的瘦梅,竟能在凛冽的寒冬开出火一般绚烂的花朵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题仿写的是内容和结构,要求仿句的句式与示例相同,内容协调。仿写时,一定要关注内容、形式、修辞、格调等几个方面。仿写应追求“形似”和“神似”,前者要求句式、修辞一致,后者要求内容、主题、情感一致。
10.【答案】①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②用白色的百合花象征新媳妇淳朴、善良、纯真、高洁的优秀品质,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③象征通讯员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崇高的英雄壮举,象征了他崇高的人格美。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百合花”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文中描写了两个人物的美好精神世界。
一个是小通讯员,在跟新媳妇借被子时,他是个腼腆害羞的年轻人;在面对敌人时,他是勇敢无畏的战士。文章通过担架员之口这样描写他,“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这个年轻人牺牲了自己,保全了他人,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而题目百合花象征了他崇高的人格美。
一个是新媳妇,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当“我”向她借被子时,“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她把自己的新被子借给我们,并且后来到包扎所给“我”打下手时,她亲手把自己的被子“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再后来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亲自把被子铺进棺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被子上那纯洁的百合花,也象征着新媳妇淳朴、善良、纯真、高洁的优秀品质,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另外,这百合花也象征着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老百姓把被子借给伤员使用,战士为了保护百姓而牺牲。最后这条百合花被子被新媳妇铺在棺材底给牺牲了的通讯员盖,百合花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故答案为:①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②用白色的百合花象征新媳妇淳朴、善良、纯真、高洁的优秀品质,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③象征通讯员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崇高的英雄壮举,象征了他崇高的人格美。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11.【答案】第一声“啊”是吃惊地发现了这是通讯员,引起了关切和挂念;第二声“啊”是听到他牺牲的经过后,痛惜、歉疚、崇敬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激起了她巨大的情感波澜。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第一次是在晚上,担架员把伤员们一个一个的安排在屋里和屋檐下的那块门板的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恳求我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其中的一位同志,而新媳妇一眼就看出这是之前的那位通讯员,这是她意想不到的,很吃惊,也很担心,没想到会是他,更没想到伤势这么严重,所以不自觉的“啊”了一声。
第二次是在担架员讲述在前线通讯员是怎么叫他们快趴下,他自己一下扑在那个手榴弹上而壮烈牺牲的过程后,新媳妇的一种表现。感情复杂,这个事实有些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有对这位年轻的小通讯员牺牲的无比伤心,也有自己之前对他的一些误解的内疚,更多的是对他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敬仰之情。所以不自觉的“啊”了一声,把新媳妇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第一声“啊”是吃惊地发现了这是通讯员,引起了关切和挂念;第二声“啊”是听到他牺牲的经过后,痛惜、歉疚、崇敬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激起了她巨大的情感波澜。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2.【答案】写借被子的过程。在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
【解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发展部分,主要写借被子的过程。先写环境的艰苦,如“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交代包扎所的位置和陈设,说明部队作战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为借被子做铺垫。结合“老百姓死封建”“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等语言和细节描写,写出通讯员的执拗、善良、乐观等。结合“高高的鼻梁,弯夸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等分析,写出了那媳妇的美丽俊俏、活泼开朗、有进步思想等。
在借被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外貌、动作描写等,凸显人物性格。
故答案为:写借被子的过程。在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答案】13.小通讯员借被子,新媳妇有些不舍。
14.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她义无反顾地奉献出来,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深情。
15.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当她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16.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17.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剐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及把握人物态度的能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重点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考生要结合小说之前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人物这些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感受。
(5)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表现效果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是怎么回事以及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什么。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细节描写及其效果。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及把握人物态度的能力。
结合前文情节“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可概括出这两问。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分析题目的作用,首先分析题目的含义,然后从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标题作用。
“百合花”表面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借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当初新媳妇不借被子,是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嫁妆。
如今,通讯员去世了,“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新媳妇义无反顾地奉献出来,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痛惜与崇敬之情,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深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
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所以她十分珍惜这条被子。小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后来终于同意借被子,心里对小通讯员充满了歉意;在看到重伤垂危的通信员被抬进来之后,她无限痛惜;在听到担架员介绍了通信员受伤的经过之后,她充满赞叹与崇敬;在医生断定通信员已经死亡,“我”劝她不要再缝了以后,她“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一针一针地”缝补着那个破洞;最后,在卫生员让人抬来棺材装殓通信员,并要揭去遗体上的被子的时候,她“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的身上”;当卫生员为难地向她说明被子是向老百姓借来的时候,“她气汹汹地嚷”,可见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情感。
16.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形象的能力。本题,“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他们揭掉被子的行动表示强烈不满。“‘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最后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新媳妇对战士深切、真挚、圣洁的哀悼和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军民情意深厚。
17.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表现效果的能力。本题,首先找到描写有关“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的句子。阅读整篇小说,前面的借被子的情节写到“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由此可知,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弄破的。
结合通讯员节新媳妇家的新被子是的情景,以及通讯员牺牲的原因和情景分析新媳妇不顾劝说继续缝补的原因。阅读“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些句子,可知新媳妇之所以不顾劝说继续缝补通讯员衣服上的那个破洞,是因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
【答案】18.C
19.①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 ②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的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20.①照应小说的开头,交代赵小勇这个人物的结局,使小说的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②强调革命胜利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文本标题寓意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安排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项,“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不信任”理解错误。韩姓男子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体现了他的识大体、明大义,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来掩饰自己来此的目的是难以启齿的。
故答案为:C。
1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文本标题寓意的能力。要求回答“黎明前夜”为标题的寓意,注意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作答。“黎明前夜”的暗示意义明显,表层意思是天快亮或刚亮的时候,还要经历一段由黑暗到光明渐变的过程。联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变化发展和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就能理解其中深层的含义。例如:从时代背景看,小说结局写“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既交代了时间,也交代了人物命运;从小说中主要人物所见所闻看,文中二次写赵大勇在西风口看到解放军南下“长长的队伍”,以及听韩姓男子自豪地介绍儿子在部队上的表现和对儿子期盼的话语,都明显地说明故事发生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暗示着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军队仍在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其中韩家儿子与赵小勇的光荣牺牲,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自觉的、真诚的拥戴与强有力的支持。这些都是得出答案第一个要点“暗示”的依据。当然,本篇小说主要是以赵大勇思想转变来设计情节的。作为农村贫苦农民赵大勇,淳朴、善良和相对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是天然合一的,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贫农的普遍特点。随着新社会的即将到来,解放了的广大农村社会也在悄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农村土地政策让贫苦百姓第一次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和幸福。然而,面对尚未完全解放的国家,是先顾小家还是先顾大家,却成了他们面临的抉择。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以赵大勇为代表的贫苦农民在革命胜利前夜思想认识发生深刻转变的轨迹,刻画了他们最终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成为识大体、明大义,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农民的形象。这些都是得出答案第二个要点“意味”的依据。
20.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安排的能力。本篇小说以找回在部队里当兵的弟弟赵小勇为中心事件展开故事,因此,能否找回弟弟成为整个故事的悬念。在寻弟过程中,大勇巧遇韩姓男子,受其影响,大勇思想认识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虽然找到了弟弟,却违背初衷、隐瞒母亲的嘱托,反而鼓励弟弟留在部队里。小说至此,开篇的悬念虽已释然,然而又制造出新的悬念——解放了全中国,赵小勇能否平安回家?所以,故事尾声既呼应了小说的开头,又交代了人物的归宿,使小说组织结构完整且有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更多回味深思的空间。
二是深化作品主题。本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赵小勇等革命战士如何在前线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作战、壮怀激烈的场景,而是把重心放在赵大勇寻弟过程中思想认识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描述上。目的是透过普通百姓在曙光即将照亮全中国之际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变化与转变,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揭示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觉悟的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离不开军队与人民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因此,以赵小勇光荣牺牲作结,能使小说立意更显高远。
三是强化了作品的悲剧美。这样结尾,一方面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性,再现了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小说人物为了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不惜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乃至最宝贵的个体生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1.【答案】略
【解析】【分析】写作指导题目要求结合《百合花》结尾写一段描写人物心理的文字,表现人物品质。写作时,应该认真剖析新媳妇“眼里晶莹发亮”的原因,认真思考“百合花”的丰富内涵并充分理解其所承载的情感。在描写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修辞,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