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颁发
B.淤泥(yū) 花蕊(lěi) 山麓(lù) 撼卫
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签署
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è) 陨落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B.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C.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3.下列各句对于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新闻专指消息。
B.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一篇完整的消息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C.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和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真实性就意味着作品中没有倾向性,是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
D.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作品的范畴,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
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袁隆平以“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誉满天下,无形资产评估超过1 000亿,可当他面对共和国总理时,却直言不讳地申请 2 000美元的科研经费。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为了“杂交水稻”的科研成功,他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他精通田间地头的每一样活计,一身泥土气息,却是地地道道的城里知识分子出身。他是位逢开会就请假的全国政协常委,生活中却是个率性而为,排球、游泳、下棋、打牌、小提琴样样精通的“老顽童随便走到哪里,都是个炙手可热的嘉宾。
A.誉满天下 B.直言不讳 C.挺身而出 D.炙手可热
5.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其它三句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B.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C.我在大连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我能喝口水吗?
D.当你洗手时,时间从你的指缝里溜走——于是你又慨叹:“时间过得真快了!”
二、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 》杂志主编。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 ”。2011年获得 科学奖。
7.识记字音。
①田埂 ②淤泥 ③籼稻 ④分蘖 ⑤贬斥
⑥花蕊 ⑦稻菽 ⑧一蔸 ⑨饥馑 ⑩掖
8.辨识字形。
埂 馑 贬 蘖
梗 谨 砭 孽
哽 瑾
9.厚积成语。
①如果时间倒流回到过去,你会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吗?
②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肝脑涂地我也在所不惜。
③那场山崩地裂的灾难,令每一个经历过它的人都刻骨铭心。
④厂长力排众议,提拔了年轻的小李担任技术负责人。
⑤他虽然衣着朴素,但高挑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释义】
①义无反顾:
②在所不惜:
③刻骨铭心:
④力排众议:
⑤鹤立鸡群: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今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将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等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专家公布了海水稻理论测产结果最高为亩产620.95公斤,远远超出了预估的亩产300公斤,这一数字基本追平了淡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这意味着中国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
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其中1亿公顷(15亿亩)在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
袁隆平院士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
四、问答题
1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请写出原诗,并思考标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1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1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使用了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15.《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6.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吴夏曦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5月26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华园讲坛”第13讲在五山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老先生做客华园,作了《此生无悔——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历程》的报告。学校机关部处管理干部、青年教师、学生代表等6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报告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余其俊主持。
报告会上,今年已九十岁高龄的黄旭华老先生以奋斗、求实、献身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情怀,与师生们回顾了当年参与中国首艘核潜艇的研发工作经历。
(一)
1958年,时任中央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
“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当接到命令要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说道。
没有知识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但是国外的信息真假难辨。“所以我们都要带上三副‘镜子’,先用‘放大镜’找线索,有了线索就用‘显微镜’仔细看,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就用‘照妖镜’来甄别。”黄老先生打趣道。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了8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信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二)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的,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在动员大会上他说:“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的,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
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但是妻子会同意他的决定吗?“你是总设计师,你必须下去,必须对这一百多名官兵的生命负责!”夫人李世英的话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最后的测试工作。
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
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三)
1957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没想到这一来就“人间蒸发”了30年。
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从1958年至1987年近30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家里人,包括母亲,都颇有怨言。
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高龄的母亲还是从内文中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黄旭华说到动情处,不禁激动哽咽。
黄旭华院士慷慨激昂的报告鼓舞了现场师生,获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会后,国防生上台与黄院士交流。黄旭华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勉励学校国防生:国防事业艰巨,要做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希望国防生们学好知识、锻炼体魄,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黄旭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船舶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评“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有删节)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黄旭华认为,他此生没有虚度,因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核潜艇事业,曾30年未回过老家,即使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去奔丧,但此生无悔。
B.虽然一开始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但黄旭华带领团队,依靠三副“镜子”获取国外相关资料的有效信息,终于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C.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黄旭华提出了要与艇员一同下水的决定,即使妻子不同意,他也要下水,最终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D.黄旭华于1957年从大学毕业后,近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对他颇有怨言。只有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甚至连母亲也不理解他。
18.中国核潜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功造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9.从本文来看,黄旭华对中国核潜艇做出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B.蕊ruǐ, 撼卫 ——捍卫;
C. 籼xiān;
D.掖y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要求考生平时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以及容易误读的字音。字形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形,准确书写,同时结合字意和词语意思记住字形,尤其是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记住字形。
2.【答案】D
【解析】【分析】 D.缺少宾语,可在“民以食为天”后加宾语“的说法”。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根据病句类型去排除错误选项。
3.【答案】C
【解析】【分析】C.“真实性就意味着作品中没有倾向性,是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有误,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4.【答案】D
【解析】【分析】 A.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使用正确。
B.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使用正确。
C.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使用正确。
D.炙手可热的意思是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句中指“他”受欢迎,而不是权势大,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补充说明;B、C、D表示转折中转换话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6.【答案】沈英甲;世界知识;杂交水稻之父;马哈蒂尔
【解析】【分析】本文作者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 世界知识 》杂志主编。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故答案为:
沈英甲 世界知识 杂交水稻之父 马哈蒂尔
【点评】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对于课内的作家作品,要从朝代、国别等角度区分。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7.【答案】gěng;yū;xiān;niè;biǎn;ruǐ;shū;dōu;jǐn;y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字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本题注意“籼稻”的“籼”字音是“xiān”。
故答案为:gěng;yū;xiān;niè;biǎn;ruǐ;shū;dōu;jǐn;yè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字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8.【答案】田埂;饥馑;贬值;分蘖;梗塞;谨慎;针砭;孽障;哽咽;瑾瑜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本题注意“ 田埂 ”的“ 埂 ”,和田地有关。 田埂,田间稍高于地面的狭窄小路,也叫埂子意思是田间的埂子,用以分界并蓄水。田埂的用途还包括供人行走和种植作物。要车水灌田,须先做好田埂。
故答案为:田埂;饥馑;贬值;分蘖;梗塞;谨慎;针砭;孽障;哽咽;瑾瑜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9.【答案】①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②在所不惜: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③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④力排众议: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⑤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积累成语,掌握其意思。
①义无反顾:句中指毫不犹豫,勇往直前追求目标。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②在所不惜:为了国家,自己粉身碎骨也不觉得可惜。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③刻骨铭心:指刻在骨头里,铭刻在心上。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④力排众议:指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⑤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故答案为:①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②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③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④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积累成语的能力。要在语境中进行体味,做到活学活用。成语的掌握归根结底是熟练和准确地记住其意思。平时要多翻阅工具书,或多网上搜索。
10.【答案】袁隆平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未来在中国2.8亿亩盐碱地推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中写一句话新闻的能力。
此题属于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抓住句子“这意味着中国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袁隆平院士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作答。
故答案为:袁隆平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未来在中国2.8亿亩盐碱地推广。
【点评】此题考查压缩语段中写一句话新闻的能力。一句话新闻是由一个短句构成的新闻。常常是用一句话把那些有重要意义的、为群众普遍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到更多的消息。一般压缩为“谁怎么样”,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多写。
11.【答案】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 回韶山》中的诗句,原诗:
七律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标题引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回答实用类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讲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该标题是一句诗,源自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 回韶山》,其中尾联的句子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作者引用伟人的诗句,表现的是对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功的赞叹之情。考生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 回韶山》中的诗句,原诗:
七律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标题引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从平时积累的诗句入手,结合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和整篇文本的意蕴去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12.【答案】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②一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的质疑: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一题两问,问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他遇到的困难是:从“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可概括出他研究杂交水稻,认为杂交水稻有前景,这是受权威论断否定的。从“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 可概括出,有人嘲笑他对遗传学无知。从“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可总结出,有些学者质疑,他们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而袁隆平应对的办法是,“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袁隆平不打算退却”“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可总结出面对困难时,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故答案为: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②一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的质疑: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13.【答案】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解析】【分析】“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身份和行为可以看出袁隆平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热爱;“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从原文内容看: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袁隆平是敢于挑战的;“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从原文看: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在挑战权威勇于创造;“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从原文可以看出: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就是捍卫了真理;“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抓住袁隆平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事业上的贡献。
故答案为:
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注意把握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形象特点的事迹,注意从人物事迹中概括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1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15.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作用:正标题:①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16.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一般是引领全文,概括全文内容,交代文本主要事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例如小标题的作用。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正副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抓住标题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标题特点去分析其塑造人物的作用。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要求,要注意回归到文本的相应位置,从文本内容中进行答题。本题题干要求是: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1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例如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与正文的关系是概括全文的关系,正文: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从中可以看出文本记叙了袁隆平早年研究水稻的情景。从小标题的内容文字上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引用毛主席诗句,让读者对文本内容更加的感兴趣。
故答案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正副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
例如本文的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标题的特点是“诗情画意”,作用是富有一定的诗意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副标题的特点是围绕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特点,作用是对人物事迹的概括,为塑造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服务。
故答案为: 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作用:正标题:①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是: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如下原文中去筛选: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故答案为: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答案】17.A
18.①社会背景: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独立研发核潜艇非常不易。②人才匮乏: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研究员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③知识零基础:零基础开始,相关资料很少,很多只能从国外的相关报道中获得,然后甄别信息真假,再加以利用。④条件艰难: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①克服艰辛,自力更生,造出第一艘核潜艇,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②鼓舞士气,顾全大局,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③不计名利,舍家为国,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恪守机密三十年未进家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解析】【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
(3)本题考查学生就文本重要问题进行筛选和概括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
17.B.说法绝对,并不是仅靠这个条件就造出核潜艇,还有其它原因。
C.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到“即使妻子不同意,他也要下水”。
D.说法绝对,原文并没有说只有夫人支持他,母亲不理解他。故答案为:A。
18.题干问的是“中国核潜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功造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首先考生要知道这道题的答题区间在哪,然后提取主干,概括主要内容。本题答题区间主要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里,分别概括这四节主要内容就是答案。结合“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当接到命令要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但是国外的信息真假难辨”、“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这些语句就可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社会背景: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独立研发核潜艇非常不易。②人才匮乏: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研究员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③知识零基础:零基础开始,相关资料很少,很多只能从国外的相关报道中获得,然后甄别信息真假,再加以利用。④条件艰难: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题干问的是“从本文来看,黄旭华对中国核潜艇做出哪些贡献?请简要回答”,首先考生要知道这道题的答题区间在哪,然后提取主干,概括主要内容。结合①“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在动员大会上他说:“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我们要唱 ‘雄赳赳,气昂昂’!②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了8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③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这些语句就可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克服艰辛,自力更生,造出第一艘核潜艇,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②鼓舞士气,顾全大局,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③不计名利,舍家为国,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恪守机密三十年未进家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