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3 ?“探界者”钟扬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3 ?“探界者”钟扬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探界者”钟扬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峻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
B.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垫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C.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D.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惋拒。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调侃(k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收敛(liǎn) 撰写(zhuàn) 奠定(jiàn) 脑溢血(yì)
C.悲怆(càng) 戛然(jiá) 担当(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婉拒(wǎn) 屋脊(jǐ) 超负荷(h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钟扬的母亲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
B.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尽管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
C.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
D.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以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我个人而言,我将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
B.钟扬教授在生命科学领域教书育人、因地制宜,培养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
C.“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钟扬曾说过的话犹在耳边。
D.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
5.下面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钟扬的颁奖词,横线上应填句子的顺序是(  )
超越海拔六千米,________________。
①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②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③你热爱的藏波罗花
④倒下的时候
⑤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⑥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③④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两篇文章都属于新闻通讯,因为新闻重在及时、真实地反映事实,所以不能运用描写的手法,更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让观点隐含在事实中。
B.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青衫,则是指黑色单衣,是唐代高官的专有服饰。
C.“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是山名。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篇,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7.下面对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以事写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了解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品格。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所报道的模范人物张秉贵没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给我们塑造出一位鲜活的劳动模范。
C.《“探界者”钟扬》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展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感人至深。
D.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作为报道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8.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同学们根据学习内容,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对袁降平、张柔贵、钟扬的崇敬之情,以下对联表达最为准确、得体的一组是(  )
①辛勤耕耘解决全球温饱 不懈探索推动国家发展(袁隆平)
②一谷倾心为饱千家而立命 百畦埋头凭勤己身以济国(袁隆平)
③区区凡夫一抓准显身手 拳拳温情千团火暖人心(张秉贵)
④勤勉娴熟本领过硬立服务标杆 耐心细致热情似火成岗位标兵(张秉贵)
⑤初心不改高原踏满足迹 使命已达拙作渗尽才思(钟扬)
⑥命途连结种子甘作探界先锋 情意牵系后生愿为接盘导师(钟扬)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二、语言表达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科学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献给人民,用于造福社会,这是其职责所在。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的大小与影响,因为科学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 ① 。但是,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 ② 。经过科学普及,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的科技成果,这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就会 ③ 。
三、问答题
10.钟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探界者”钟扬》
1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探界者”钟扬》,回答问题。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麹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1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14.“种子达人”部分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15.从节选部分来看,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16.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 工程”)。
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一笔一划手抄下来。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扶植新秀,甘为人梯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Script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
(1)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杨》都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对这四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和《“探界者”钟杨》主要展现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杨》这两篇文章,作者使用鲜明个性化的语言,使张秉贵、钟杨这两个人物形象活了起来。
C.本文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更好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使作品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
D.“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这些语句体现了新闻报道者的立场。
(2)人物通讯往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本文主要择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选院士进行了报道,本文已就第三个事件拟写出小标题,请拟写第一、第二个事件小标题,要求能概括典型事迹,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2个字。
1)   
2)   
3)扶植新秀,甘为人梯
(3)人物通讯时常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从本文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说说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五、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有人希望成为青年毛泽东,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人愿意成为张秉贵,做一个售货员,用“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有人梦想成为钟扬,做一位“探界者”,活出“生命的高度”。或象李白一样,热切地追求理想和自由;或象陶渊明一样,在喧嚣现代社会里寻一方净土。或变身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或梦回南宋,成为田夫家的一员,唱着《插秧歌》,享受劳动的快乐。
上述这些人物,哪一个是你最喜欢的?请从中自选一位,填在下面的题目上。
请以“假如我与 ▲ 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补充完整目,文体特征鲜明;写作中不得暴露真实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常见的字形的识记方式。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峻工”应改为“竣工”;
B项,“垫定”应改为“奠定”;
D项,“惋拒”应改为“婉拒”。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本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2.【答案】D
【解析】【分析】 A.“奇葩”中的“葩”应读作“pā”。
B.“奠定”中的“奠”应读作“diàn”。
C.“悲怆”中的“怆”应读作“chuàng”,“毛坯房”中的“坯”应读作“p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3.【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通过”滥用,去掉“通过”“的”。B项,关联词使用错误,把“尽管”改为“如果”。D项,介词误用,把“以”改为“根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此处是说教书育人,应改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5.【答案】B
【解析】【分析】超越海拔六千米的结果应该是“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故第一句选②,“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与“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相对应,故接下来选①,紧接着写倒下的时候怎么样,故接着选④⑤,“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的是“藏波罗花”,故接着选③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不能运用描写的手法,更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错误,可以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B.“是唐代高官的专有服饰”错误,青衫,唐代官职低的服装为黑色。
D.“《诗经》……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错误,《诗经》应是和,《书》、《礼》、《乐》、《易》、《春秋》合为“六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7.【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错误,对张秉贵的报道没有虚构。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等,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还有一位不讲理的、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并没有因为顾客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如既往地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考虑、服务,最后终于感动了顾客,使其和张秉贵说明了自己生气的缘由。通过这个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这样一种耐心,细心的态度,我们又进一步看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8.【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判断语言准确、得体的能力。
①句“解决全球温饱”属于过分夸大袁隆平的成就,不准确;
③句“区区凡夫”用来称呼张秉贵不得体;
⑤句“拙作”属谦辞,此处使用不得体。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相关知识的把握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
9.【答案】①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 ②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 ③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
【解析】【分析】 本语段大意是:科学家的职责就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献给人民,造福社会。
①处从“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的大小与影响,因为科学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不同科学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相关;
②处从“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和“经过科学普及,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的科技成果……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科学工作者都要有普及科学的责任”相关;
③处从“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和前面所论述的内容,可推断要填内容与“让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相关。
故答案为:①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 ②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 ③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
【点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10.【答案】热爱科学事业,不追求物质生活品质,却致力于种子事业和科普工作;具有忘我的牺牲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中,身体不适也不放松工作;理想崇高,有远见,心怀祖国和人民;有责任,有担当,关心热爱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①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②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概括出热爱科学事业,不追求物质生活品质;“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概括出具有忘我的牺牲精神;“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概括出理想崇高;“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概括出有责任,有担当,关心热爱学生。
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这些语言、行为的描写属于正面描写。“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当时去听教授讲座,一下子就被钟教授生动的演讲吸引住了,从此我就成了教授年龄最小的学生,并开始跟随他学习科学……听他的课,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无聊,在钟老师的指引下我慢慢爱上了科学。’朱薪宇说”,这些都是运用通过别人的介绍侧面衬托人物。可见,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故答案为:热爱科学事业,不追求物质生活品质,却致力于种子事业和科普工作;具有忘我的牺牲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中,身体不适也不放松工作;理想崇高,有远见,心怀祖国和人民;有责任,有担当,关心热爱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①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②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11.【答案】【示例】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树立的劳动观念。优秀的劳动者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他们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动力,坚守工匠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探界者”钟扬,在“生命的高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他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至最低,深入植物学家的无人区,只为突破科研的“边界”。他从事科普工作不求回报,以高度的责任心滋养教育事业。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激励着千千万万优秀的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上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能力。
袁隆平,从科研室到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东方魔稻”,让人民的幸福生活再也无温饱之忧。张秉贵全天高强度工作,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进了柜台却“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劳动是辛苦的,可劳动也能带给人充实的喜悦和无尽的精神财富。“探界者”钟扬,在“生命的高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他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至最低,深入植物学家的无人区,只为突破科研的“边界”。他从事科普工作不求回报,以高度的责任心滋养教育事业。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动力,坚守工匠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激励着千千万万优秀的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上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故答案为: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树立的劳动观念。优秀的劳动者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他们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动力,坚守工匠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探界者”钟扬,在“生命的高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他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至最低,深入植物学家的无人区,只为突破科研的“边界”。他从事科普工作不求回报,以高度的责任心滋养教育事业。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激励着千千万万优秀的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上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答案】12.B
13.A
14.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15.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本题考查把握文本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文本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文本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文本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12.B项“钟扬自己……”梳理错误,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麹雪兔子”可知,“钟扬自己”采摘到错误。
故答案为:B。
13.A项“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这里的表述过于拔高。
故答案为:A。
14.①从内容上看,“住房”是“毛坯房”“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衬托出他一心科研,不注重物质追求的性格特点;
②从结构上看,物质上的平凡与他在研究上的成就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他的伟大精神。
故答案为: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1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
①作为普通人,“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他在生活上十几年如一日,不追求物质享受,“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②作为科学家,他又精益求精,“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甚至有时“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却仍旧坚持继续攀登,可见他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故答案为: 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16.【答案】(1)A
(2)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3)“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一笔一划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精神。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解析】【分析】(1)A项,“主要展现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说法不当,《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探界者”钟杨》文章通过报道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作为耸立在雪域高原上的精神坐标在植物学领域、科普工作、教书育人、科技援藏等方面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用有限的生命,实践着伟大的目标和理想,表现了钟扬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深沉的爱,赞扬了钟扬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的精神。
(2)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王选院士“调整研究方向”的具体情况,其中具体交代了原因,还有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取得成功的结果介绍,文本中有“跨领域研究”“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等内容,可据此概括出答案。第二部分开头就写了“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下文则是记述了几个具体事件,是从精神品质上对其进行赞颂,因此可把第一段作为概括性的内容,从中找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即可得答案。
(3)先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第二部分“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是刻画人物较为细腻之处,分析时可针对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人物特点概括出其精神品质,“为省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物形象,而“18年来,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则展现了一个对科学执着坚守、乐于奉献的科学家的形象,文章就是想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赞颂其优秀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让读者感受到内容的真实性,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故答案为:⑴A

1、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2、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⑶ “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一笔一划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精神。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拟写标题的能力。本题需要分析每个部分的内容,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标题。概括时可参考第三部分的标题,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要正确找出并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其作用。首先在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仔细分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再组织语言作答。
17.【答案】【参考例文】
假如我与陶渊明生活一天
如果可以,我想和陶渊明生活在一起。
那会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屋旁一盆盆菊花又灿然开放,背后的山是一片片枫叶的红和银杏的黄。在不知谁家的鸡高鸣三声后,我迎着晨光迈出屋门,陶潜已在那侍弄他的花草了。虽不是名贵的牡丹,也不是娇嫩的百合,但这馥郁的黄到给这淡凉的秋平添了些许生机。已是立了秋,早起难免微凉。他着一身月白色长袍,袖间还有一个不太显眼的补丁。见我,微笑问我想吃什么,我说都可。他便从旁边田垄中摘了些青菜,鲜翠晶莹,还有一滴羞于见人的秋露刚从它身上钻进菜心。早饭很简单,没有精致的三盘五碟,却让人感觉平淡又温暖。
我陪他到南山下去,那有一块空地,他戏称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荒芜但并不衰败,他拿着镰刀除草,我就抱了一竹简在树下看。偶尔抬眼,瞥见他满足的微笑。或许是因为曾在官场任职,抑或是书卷气太浓郁,只一眼便觉得他与其他农民都不一样,即使是下田务农,也没有那种烟火气息。他除好草,走到我身边坐下,回忆起往日时光,不禁感慨,吟诵起今日新作。他声音字正腔圆,诗也是淡淡的不加修饰,虽都是平日生活,但却不乏味可陈,别有一番趣味。
正午,我们步行回家,于草屋前啜二两小酒。他此生最爱的便是菊与酒。喝了酒的他脸色微红,言语尚且清晰,畅想着未来可以在窗外挖一个小池塘,在屋后种一些竹子。远处传来几声不甚清晰的狗吠,像是见到主人的欢欣。小憩片刻,他带我去南山上赏秋景。我从未去过那山上,便免不了期待一番。走出小院,他突然返身,片刻后捧了一件裘衣出来,披到我身上。他总是这般细致。山上有一亭,视野极佳,遍览美景。我感慨如此美景竟无人知晓,真为世人之一大遗憾。他笑而不语,转带我到一枫林中,那满树耀眼的,炽热的红,与远于山外看的决然不同。满眼是红,铺天盖地的红。这秋,竟如此浓郁绚烂!
不知何时,晚霞爬上云头。是时候该回去了,他说。我与他并肩走,从炽热的红走到浓郁的黄,再到茂密的绿。有了那霞光,枝头蹦跳欢歌的鸟都披了一层美丽的光晕,身边的陶潜,更是笼罩在那柔光中。
夜晚,我躺在树间的吊床上,看着那波光流转的星河,伴着那轻柔的夜风,不舍合眼。陶潜坐在小桌旁,细细说着什么,我想听清,却发觉他正变得透明。再一晃眼,我正躺在自家的床上,熟悉的天花板,熟悉的床被。起身推开窗,多日阴沉的天却突然放了晴,星星格外眼熟。我忆着那梦,竟连细节都那么真实。
如果,我能重返时间长河,选择出生的年代,我一定会去和陶渊明生活在一起。南山,东篱,新开的菊花,红透的枫林,一两首即兴的小诗,一个挥锄铲草的身影,一间温暖的草屋,一场闲适恬淡的人生。
我想,这就够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一,确定文章体裁;二,划定取材范围;三,掌握写作重点。以“假如我和某某生活一天”为题,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我”“生活一天”“某某”。需要注意选择的人物的特征和事迹;“生活一天”这一要求很适合写记叙文,可以“时间”为线索来构思这一天的相处,叙述你和“他”在一起的故事,要给你自己一个合理的身份。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这一点很考验记叙文剪裁叙事描写的功力。要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这点是最关键的描写,既要写出人物的事迹,更要传神的写出其内在的精神特质。
依据材料所给的人物,可以随便选择一位,比如选择“毛泽东”,主要体现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选择“张秉贵”,主要体现他是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选择“钟扬”,主要体现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选择“李白”,主要体现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洒脱;选择“陶渊明”,主要体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品质,归园田居,创作一系列的田园诗,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选择“辛弃疾”,主要体现他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选择“杨万里”,主要体现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享受劳动的快乐,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本次写作选择的是陶渊明。
立意:
感受自然,选择闲适人生(陶渊明)
如陶翁般生活(陶渊明)
心境明澈,随性而居(陶渊明)
在现代社会里寻一方净土(陶渊明)
争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甘于奉献(张秉贵)
李白,你就是一道风景(李白)
位卑未敢忘忧国(辛弃疾)
【点评】此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有以下几种结构:前空型,后空型,中空型。无论哪种形式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我们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定时”,即已限定的作文内容的时间;“定类”,即暗示作文适合写成怎样的体裁;“定质”,即限定考生应当表现怎样的主题,抒发怎样的感情;“定量”,即限定作文写人、事、物、理的数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