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 *琵琶行并序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2.下列各项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言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言
B.使快弹数曲 钟山只隔数重山
C.命曰《琵琶行》 命如南山石
D.商人重利轻别离 绿杨烟外晓寒轻
4.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长诗 诗 乐曲,歇唱的遍数
B.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
C.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
D.贬官 词句 乐 曲,歌唱的遍数
5.下列关于《琵琶行(并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运用了双关的手法。
B.“间关莺语花底滑”的语音形式和所描写的内容有一致性。
C.“梦啼妆泪红阑干”中的“阑干”有“纵横错落”的意思。
D.“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点明“青衫湿”的原因。
6.《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7.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速) 颜色故(旧、老)
击节碎(节拍) 低眉信手(随便)
B.耳暂明(忽然,一下子)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将别(悲惨)
C.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憔悴(流落)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歌以赠之(作歌)
D.却坐(退回) 轻拢(顺手下拨)
整顿衣裳(整理) 恬然自安(宁静安适的样子)
8.下列对《琵琶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琵琶声轻快而流畅,如同黄莺啼叫着从花下轻盈自如地飞过一样。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终结时,另外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幽恨,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曲子弹奏结束时琵琶女非常用心地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四弦依次奏响发出撕裂绢帛之声。
二、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地出场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
(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 ”。
(4)《琵琶行》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表现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 , ”。
三、语言表达
10.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他调离江州后,当地百姓建祠纪念他。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下联表达了九江百姓对白居易的深情厚谊。
请你也拟写一副对联,将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四、问答题
11.诗人在诗歌中写“江州司马”的自我形象是怎样的?着重表现了他的哪方面?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琵琶行并序(节选)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2.本诗的体裁是 ,作者白居易,字 。
13.“瑟瑟”这个形容词,唐朝诗人很少使用,而白居易一人就使用了15次,形成了独特的“瑟瑟体”。《国语词典》为此词列出了三种义项:
A.碧绿的宝石 B.形容风声 C.形容寒冷瑟缩的样子
①你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应属于哪种义项?
②下列白居易诗句中的“瑟瑟”又分别属于哪种义项?
⑴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太湖石》)
⑵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题清头陀》)
14.“瑟”字是入声词,短而促,一发即收。这个字叠用在诗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有因果关系,“居昌”是因,“乐天”是果,因为身处安宁之境地,所以知命而乐天。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省略句的能力。
A.正确。句意: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B.正确。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C.错误。“沉吟放拨插弦中”“拨”是拨片,将拨片插入了弦中,“弦中”做插的地点状语,应补充介词“于”,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句意:琵琶女深思片刻,将拨片插入弦中。
D.正确。句意:对这个人的话十分感慨。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省略句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动词,说。②名词,字
B.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C.①命名。②名词,性命。
D.①动词,轻视。②形容词,轻柔。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重点字、词意思的能力。
“左迁”:贬官,降职。与课文中后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长句”:指七言诗。
“言”:字。凡六百一十六言,句意为: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行”: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重点字、词意思的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我们知道,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
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运用了双关的手法”错误。不是双关,是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一起从马上下来来到船上。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6.【答案】A
【解析】【分析】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是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凝绝不通声暂歇”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7.【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快”,畅快。
B项,“回灯”,重新掌灯;“慘”,悲伤。
C无误。
D项,“拢”,叩弦。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8.【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错误。“错杂弹”意思是大弦小弦有序交错地弹奏。
C.“终结”错误。只是演奏过程中短时间休止。
D.“非常用心地”错误。“当心”并非“非常用心”的意思,而是“在弦中间”;且“依次奏响”表述错误,诗中说的是“一声”,应是四弦和鸣。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9.【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琵琶、遮、莺、绕、涯。
故答案为:(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10.【答案】【示例1】浔阳江头琵琶语;海角天涯沦落人。
【示例2】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话题式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解答本题要结合白居易的文学地位以及《琵琶行》的艺术魅力来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故答案为:【示例1】浔阳江头琵琶语;海角天涯沦落人。
【示例2】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点评】 此题考查写作对联的能力。与古代对对联的不同的是,此题可以从课文中选取词语组成一副对联;另外,情感与主旨完全依据课文,不必另立意。因此,对联的难度相对降低。写作对联,首先要弄清对联的基本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大体相同。其次,注意对联要符合课文情感与主旨。
11.【答案】诗人的自我形象: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的“恨”终于奔涌出来,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
【解析】【分析】首先审清题干要求“诗人在诗歌中写‘江州司马'的自我形象是怎样的 着重表现了他的哪方面 “很明显这里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为“自我形象”,其二为文中表现。
第一问: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文采飞扬的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丰富、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 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结合以上内容总结诗人自我形象为: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
第二问可以借助名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春衫湿”,抓住关键词语“江州司马"来思考,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再结合“泣"最多,利用由果溯因法,思考为何哭得最多,因为心有戚戚焉,即"“同是天涯沦落人”。然后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如此悲伤 原因在最后一段里有交代“谪居卧病”"。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故答案为:诗人的自我形象: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的“恨”终于奔涌出来,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自我形象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要学会知人沦性,我们了解的白居易是什么样的形象,先心中有数,然后再到文中相对照。到文中归纳时一定要关注白居易在作品中与琵琶女相处中的言行举止、所见所思所感等,都会暗示出人物性格以及心理迹象。
【答案】12.古体诗;乐天
13.B;C;B
14.“瑟瑟”状秋风吹动枫叶荻花之声细碎,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烦乱之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记忆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平时要积累天文地理、风俗礼仪、姓名称谓等文学文化常识。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实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根据选项进行判断和选择。平时要勤于翻查工具书,多巩固消化。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从词语的叠用产生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故答案为:古体诗;乐天。
13.①“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句意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故选:B。
②“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中的瑟瑟:形容寒冷瑟缩的样子。句意为:还没到深秋就已经寒冷瑟缩了,还没有下雨天就已经暗沉了。
“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中的瑟瑟:形容风声。句意为:烟雾笼罩了月色,朦朦胧胧,风吹动着山上的松树,发出沙沙声,只有松树,没有其他的杂树。
故答案为:B;C;B。
14.叠词在诗歌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文本来具体分析。“瑟瑟”一词在本诗中形容风吹动枫叶和荻花发出的细碎而杂乱的声音,结合本文诗人的情感可知,诗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听到这种细细碎碎的声音,内心更加烦乱,同时本诗开头就用此纷乱的环境描写可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瑟瑟”状秋风吹动枫叶荻花之声细碎,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烦乱之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