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兼爱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B.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C.大夫各爱其家 D.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亏兄而自利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舞幽壑之潜蛟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毕礼而归之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虽父之不慈子 B.故亏父而自利
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攻:治疗
②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③君之不慈臣 慈:慈爱
④盗爱其室 室:家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⑥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⑦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施:实行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阻
A.①④ B.③⑥ C.②⑦ D.⑤⑧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二、默写
6.墨子在《兼爱》一文中对比“兼相爱”和“交相恶”造成不同结果的语句是:“ , 。”
7.墨子在《兼爱》一文中假设达到天下大治的条件是:“ , , , , 。”
三、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8.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9.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10.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1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四、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60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①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②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
【注】①抛:同“拖”。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至B大C为D攻E国F则G弗H知I非J从K而L誉M之N谓O之P义
1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B.故贼人以利其身 贼:偷盗。
C.以亏人自利也 亏:使……亏损。
D.罪益厚 厚:深重。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其中,“兼爱”是其思想核心。
B.文本一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出兼爱的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C.文本二从一系列日常的小是小非切入,最后引出攻国的大议题。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
D.从两则文本的具体行文可看出,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取反复论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入人心。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②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17.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泰伯》)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④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鹚鸪天 桂花》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论睁了眼看》)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 雪》)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按照本单元关于“审题与立意”的写作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D
【解析】【分析】A.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B.利,使动用法,使自己得利;
C.盗,动词作名词,小偷。
D.孝顺慈爱。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答案】D
【解析】【分析】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应译为“卿大夫的封地”,句意为:仍然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应译为“鼓励”,句意为: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C项,“‘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故选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6.【答案】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兼、恶。
故答案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7.【答案】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兼、攻、贼。
故答案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8.(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9.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获益。
10.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1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12.【答案】“别墨”是指以相里勤、五侯之徒及“南方之墨者”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学派。
【解析】【分析】首先要明确下定义需要一个主干句,要确定属概念——新墨学派,然后明确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及与墨家的关系等,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别墨”是指以相里勤、五侯之徒及“南方之墨者”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学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一般格式为“……是……”,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3.FJN
14.B
15.B
16.①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②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
17.①兼爱的现实意义:假如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就不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获利。②非攻的现实意义: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战并加以反对,那么就不会有主张与支持战争的人。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文本一: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文本二: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13.“攻国”为“为”的宾语,其后断句;“非”为动词,“谴责”的意思,后面没有宾语,其后断句;第一个“之”为“誉”的宾语,其后断句。所以在FJN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故答案为: FJN 。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贼:偷盗”解释错误,应为“伤害,残害”。句意: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说法错误,表述不够完整,还有“盗贼、大夫、诸侯”三个层面,层层递进。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以……为”,把……作为;“察”,考察;“所自起”,从哪里产生。
(2)“攘”,偷;“甚”,超过;“是”,这。
故答案为:①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②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就是是反对侵略战争。
依据文本一“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可知,兼爱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假如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就不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获利,战争也就消失了;
依据文本二“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可知,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所以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战并加以反对,那么就不会有主张与支持战争的人,自然也就没有战争发生了。
故答案为:①兼爱的现实意义:假如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就不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获利。②非攻的现实意义: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战并加以反对,那么就不会有主张与支持战争的人。
18.【答案】略
【解析】【分析】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一强调要有刚健的个性与坚毅的品格,材料二强调人要有远大的抱负与坚定的信念,材料三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材料四强调要把握机遇以实现理想施展抱负,材料五强调要冲破云层以放飞梦想,材料六强调要有大胸襟、大格局心系天下苍生,材料七强调立壮志、抒豪情、洒热血,材料八强调 弘扬正气与坚持正义,材料九强调要有大胸襟、大作为、大使命、大责任、大担当,材料十强调要有民族气节、民族脊梁、民族魂魄的英雄情怀。
参考立意:
①要有刚健的个性与坚毅的品格。
②青春年少,敢于担当使命。
③拥抱梦想,自强不息而养浩然之气。
④热爱祖国,争做民族栋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