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无衣
一、单选题
1.从《无衣》内容上看,应分属于《诗经》中( )这一类别。
A.风 B.雅 C.颂 D.赋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3.对《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B.“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C.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D.这首诗各章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二、默写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
B.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C.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7.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
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赋,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内容范畴。本诗是一首战歌,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从内容看属于“风”。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项,“风”共160篇。
D项,应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3.【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B.“‘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的意思是铠甲、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4.【答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岂”“袍”的书写。
故答案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5.【答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修”“偕行”的书写。
故答案为: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答案】6.D
7.①热情互助的精神:“同袍”“通泽”“同裳”这不仅仅是和战友共享衣物,而且是在艰难的作战条件下与战友的团结互助,有难同当。②同仇敌忾的思想:“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③舍生忘死的勇气:在大敌当前之际,他们一呼百诺,“同仇”“偕作”“偕行”,忘生轻死上前线杀敌,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解析】【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说法错误。全诗慷慨激昂,却没有“战斗的残酷”,也没有表现了主人公“保卫家园”的信息。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本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和赋的手法。
第一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表现了他们同仇敌忾的形象。
“岂曰无衣”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体现了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英勇无畏、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诗歌采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回环反复,更好的营造出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气氛和豪情。
故答案为:①热情互助的精神:“同袍”“通泽”“同裳”这不仅仅是和战友共享衣物,而且是在艰难的作战条件下与战友的团结互助,有难同当。②同仇敌忾的思想:“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③舍生忘死的勇气:在大敌当前之际,他们一呼百诺,“同仇”“偕作”“偕行”,忘生轻死上前线杀敌,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