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老子》四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
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埏埴以为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吾其还也
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二、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   ”的结论。
(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3)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是“   ,   ”。
(4)《〈老子〉四章》中,表达“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意思的一句是“   ”。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则说:“   ,   ;   ,   。”
(6)《老子》在中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   ,   ”。
三、翻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小看
D.笃于时也 笃:深厚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贵难得之货   而轻伯夷之义者
B.跨者不行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C.常于几成而败之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D.死而不亡者寿 顺流而东行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D.庄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奇特的形象世界。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从”的宾语是“事”,要连在一起,排除BD。“慎终如始”是说“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当:在(某处)。译文:在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时候,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D项,代词,指事物/连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4.【答案】C
【解析】【分析】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据此可知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根据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6.【答案】(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死而不亡者寿
(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析】【分析】(1)抓住关键信息“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故答案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抓住关键信息“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故答案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重点字:跨)
(3)抓住关键信息“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故答案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
(4)抓住关键信息“表达“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意思的一句”,故答案为:死而不亡者寿。
(5)抓住关键信息“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故答案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抓住关键信息“在中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故答案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7.【答案】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穷”,穷尽。“殆”,危险。“大方”,有学识的人。“见……于”,表被动。
故答案为: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8.【答案】(“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曰”,是;“赘形”,赘余的肉瘤;“或恶之”,有的都厌恶它;“不处”,不居于这样的境地。
故答案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答案】9.D
10.A
11.B
12.C
13.C
14.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庄子《秋水》)
9.D.“笃于时也”中“笃”解释为“深厚”错误,“笃”此处的语境意为“拘束”。此句大意:(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
故答案为:D。
10.A.之:结构助词,的。B.者:代词,……的人/代词,……的事。
C.于: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不译。
故答案为:A。
11.B.“《老子》又名《南华经》”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经》”。
故答案为:B。
12.译文: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从句法结构和和断句标志看,第一句中的“此”是对前文的总结,“其”是指大海,“过”,动词,“超过”,作“其”的谓语,后面的“江河之流”作其宾语,故“此其过江河之流”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D。再依据选项中“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的提示可知,“吾”是文中的“主语”之一,依据句意的理解,“吾在天地之间”和“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是语脉相连的两个句子,应分别独立成句;只有C项是最适合的断句。
故答案为:C。
13.C.“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理解错误,依据文句“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理解可知,河神认为“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可知,河神自满后能够自我反省。
故答案为:C。
14.“穷”,穷尽;“殆”,危险;“大方”,有学识的人。“见……于”,表被动。
故答案为: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