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8.3 ?党费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8.3 ?党费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 *党费
一、填空题
1.识记字音
缴:   缴党费    弓缴
剿:   围剿    剿说
熨:   熨帖    熨衣服
择:   择菜    选择
2.识记字形
(jiǎo)纳    (xí)文    (yāo)请   
山(ào)    执(niù)   (yōu yōu)鹿鸣   
发(jì)    (bìn)发    云(huán)     垂(tiáo)   
(zī)须    (zōng)毛   (yān)菜   (yǎn)护   
(yān)没   (zā)嘴     打(zá)    三(zā)   
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鸦雀无声:   
蹑手蹑脚:   
七零八落:   
急中生智:    
直截了当:   
口口声声:   
自言自语:   
慢条斯理:    
赤手空拳:   
二、问答题
4.对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5.《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6.《党费》中,“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7.作者借小说《党费》想要传达怎样的创作目的?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作者的籍贯、简历和主要创作成就。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他在1954年6月写出了处女作《党费》,立即轰动了文坛,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从此,他开始了写作生涯,在不长的时间里,陆续写出了《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4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写了《闪闪的红星》电影文学剧本。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又发表了《足迹》《标准》《路标》等十篇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他还同别人合作创作了《四渡赤水》的电影文学剧本。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闻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氢中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交代有一两个村的党组织受了些损失,这为后面“白匪”来搜捕作了很好的铺垫。
B.黄新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C.“我”进门后,她望“我”和孩子等动作,重点表现出她感叹生活艰难和有愧孩子的心理。
D.结尾处魏政委脸上严肃的神情,是因为他被黄新对党的忠诚和英勇献身精神所感动。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紧紧围绕交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会面。
B.小说采用上帝视角的叙述形式,让“我”参与和见证故事过程,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C.小说从阶级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现黄新对党和革命的一颗红心,人物性格发展貌似平面单线条,而实际上已呈现出丰满厚实的立体状。
D.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11.在黄新被捕的情节中,她拉长声音喊道“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
12.很多评论认为黄新这个人物刻画得感人至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黄新这一形象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jiǎo;zhuó;jiǎo;chao;yù;yùn;zhái;zé
【解析】【分析】缴(jiǎo)党费 弓缴(zhuó)
围剿(jiǎo) 剿(chāo)说
熨(yù)帖 熨(yùn)衣服
择(zhái)菜 选择(zé)
故答案为:
jiǎo;zhuó;jiǎo;chāo;yù;yùn;zhái;zé。
【点评】 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特别是多音字字音的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加强平时的记忆与积累,同时也要多注意同音字、易错字、多音字的辨析能力。字形题,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除了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
2.【答案】缴;檄;邀;坳;拗;呦;髻;鬓;鬟;髫;髭;鬃;腌;掩;淹;咂;砸;匝
【解析】【分析】(jiǎo)缴纳 (xí)檄文 (yāo)邀请
山(ào)坳 执(niù)拗(yōu yōu)呦鹿鸣
发(jì)髻 (bìn)鬓发 云(huán)鬟 垂(tiáo)髫
(zī)髭须 (zōng)鬃毛 (yān)腌菜 (yǎn)掩护
(yān)淹没 (zā)咂嘴 打(zá)砸 三(zā)匝
故答案为:缴 檄 邀 坳 拗 呦 髻 鬓 鬟 髫 髭 鬃 腌 掩 淹 咂 砸 匝
【点评】 此题考查识记字音与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加强平时的记忆与积累,同时也要多注意同音字、易错字、多音字的辨析能力。字形题,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除了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 。
3.【答案】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形容事态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办法;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指自己对自己说话;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解析】【分析】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
急中生智: 形容事态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办法 。
直截了当: 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 。
口口声声: 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 。
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故答案为: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
形容事态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办法 。
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 。
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 。
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点评】 本题考核正确理解与使用词语的能力。平时要勤于翻查工具事实上,多识记和理解相应的词语意思。此类试题答题时,结合语境辨析,运用词语结构特点把握词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4.【答案】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②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解析】【分析】 本题要求探究的是小说关于黄新的一处细节描写,当“我”再次登门时就不经意之间目睹了黄新正忙着把腌好的咸菜放进一个个箩筐,甚至夺走了孩子忍不住放进嘴里的一根腌豆角的情形。本题给出了两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种,首先亮明观点,再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塑造。如赞成第一种观点,主要从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以及人物形象的特殊身份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她对至亲如此“吝啬”,实则源于她心中对党和红军怀揣着的“大爱”,她清醒地意识到唯有党和红军才会拯救天底下更多受苦受难的孩子。她的知大义、明事理、顾大局,毫无疑问给“我”也给读者以猛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如赞成第二种观点,可以结合其母亲的形象,从人性的角度解剖小说人物的塑造,强调真实性不能脱离生活的真实,为了艺术而违背生活的真实,这样的人物缺乏恒久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②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个人感悟去写作即可。
5.【答案】“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是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的表现。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即便如此,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足党费,最重要的应该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解析】【分析】“党费”是小说的线索,也是小说的主题。要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就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长征,留下的红军要面临国民党军队和当地的土豪劣绅的围剿,情况十分危急,此时正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党员
本色的时候。
小说中的黄新所缴的党费并不仅仅是那筐咸菜,而是自己的生命。所以,“党费"并非是按时所缴的金钱或物品,而是一种责任和信仰,是共产党党员将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行为和意念。综合以上分析并联系当前社会实际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是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的表现。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即便如此,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足党费,最重要的应该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词语及线索、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文本的主题,再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作答即可。
6.【答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便于情感的抒发,真实可信。 “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我”是故事的感受者,通过“我”与黄新两次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分析】从内容上看,小说故事是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式写法,由“我”讲述出来的,这样便于情感的抒发,真实可信。所以我既是故事的亲历者又是故事的见证者。
从情节上看,故事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可以说“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从主题上看,通过“我”与黄新两次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可以说“我”是故事的感受者,并且突出深化了主题——共产党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故答案为:“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便于情感的抒发,真实可信。 “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我”是故事的感受者,通过“我”与黄新两次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故答案为:“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便于情感的抒发,真实可信。 “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我”是故事的感受者,通过“我”与黄新两次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事人称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平时积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各自表达作用,比如第一人称:客观真实;第二人称,便于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
7.【答案】《党费》中,作者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妇女身上,发掘出蕴藏在她心里的伟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军民鱼水之情上,而且体现在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上,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爱憎、一种庄严豪迈的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感。作者借《党费》是要发掘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解析】【分析】小说表现了黄新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体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重温那个时期的历史走近那些英雄人物是必须的,通过对《党费》的学习,可以发掘战争年代的精神宝藏,为我们当今所用,会有人格的感召和引领作用。让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等革命精神永远闪光,它们将是我们人生之旅中驱散寒冷的不息火焰,坚定信念的强大支柱,增添力量的无穷源泉。
故答案为:《党费》中,作者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妇女身上,发掘出蕴藏在她心里的伟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军民鱼水之情上,而且体现在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上,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爱憎、一种庄严豪迈的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感。作者借《党费》是要发掘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把握作者的观点,明了文本的主旨,进而结合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8.【答案】王愿坚,山东诸城人,当代作家。自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起,先后担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1954年起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作者的籍贯、简历和主要创作成就 ”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可以概括出人物的籍贯——”王愿坚,山东诸城人,当代作家”。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经过筛选可以概括出人物的简历——“自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起,先后担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
“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创作了《四渡赤水》的电影文学剧本。”经过筛选可以概括出人物的主要创作成就——1954年起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把语段的层次划分清楚后,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各要点相加,最后进行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的要求即可。
【答案】9.C
10.B
11.“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12.细节描写。①孩子吃腌豆角,她“瞅”着,表现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②“我”进门,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③最后她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塑造人物方法的能力。平时要积累人物塑造的常见方法,比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的肖像、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细节描写等等,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9. C.“重点表现出她感叹生活艰难和有愧孩子的心理”错误。“我”进门,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故答案为:C。
10.B.“小说采用上帝视角的叙述形式”错误。《党费》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手法,以“我”为叙述视角,属于有限视角。故答案为:B。
11.“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黄新被抓之后的动作,她怕此时的我会出来,因此扭过头来看孩子,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不能因小失大。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而且也确实是对孩子有不舍的情感,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
故答案为:“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12.①孩子吃腌豆角,她“瞅”着,表现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②“我”进门,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③最后她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运用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小心谨慎戒备心强镇定自若和善安详的性格特征。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黄新腌的咸菜是用来交党费的,而且是几个党员凑的,如果孩子吃掉了一点,那山上的同志就得少吃了,但是孩子也是饿得慌才吃的,她“瞅”着,这一细节(神态)描写,从中可表现出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此处是我进门看到这个情景,说“阿嫂,别屈了孩子”之后发生的,黄新也知道心疼孩子,但是她又知道,如果不把敌人消灭掉,人民生活是不会好过的,于是转而很坚定地“望”向我,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语言)这是黄新被抓之后的动作,她怕此时的我会出来,因此扭过头来看孩子,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不能因小失大,而且也确实是对孩子有不舍的情感,因此她两眼直“盯”着孩子,“盯”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
故答案为:细节描写。①孩子吃腌豆角,她“瞅”着,表现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②“我”进门,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③最后她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