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 ?苏武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 ?苏武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苏武传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旄节(máo)窥观(kuī)旃毛(dān)啮雪(niè)
B.喟然(kuì)羝羊(dī)纺缴(zhuó) 典当(dānɡ)
C.廪食(lǐn) 秩訾(cí)扶辇(niǎn) 斧钺(yuè)
D.煴火(yūn) 穷厄(è)诡言(ɡuǐ) 自刎(wěn)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业绩。)
B.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C.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副词,表示程度高。)
D.兄弟亲近(古义,友爱;今义,双方亲密,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单于愈益欲降之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单于壮其节
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像。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拟,比画。
B.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畔主背亲 畔:同“判”。 前以降及物故,以:带领 物故:死亡。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和弟弟。 与武决去 决,同“诀”,告别。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从。 别其官属常惠等 别:离析。 扶辇下除 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6.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信义安所见乎? D.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7.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壮其节
②羝乳乃得归
③得夜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空以身膏草野
⑦杖汉节牧羊
⑧何久自苦如此
⑨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①⑧/②⑦/③⑥/④⑩/⑤⑨
B.①⑤/②⑦/③⑨/④⑩/⑥⑧
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⑩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⑨/⑧⑩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为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二、问答题
9.《苏武传》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苏武的形象的?
10.有人认为苏武对汉帝的忠诚是愚忠,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三、填空题
11.请在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贯通。
信念是艰难的克星。常言道“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苏武能忍得住塞外的彻骨之寒,是因为他有着“苏武节,骨铮铮;为国辱,重亦轻”的坚定信念;   
四、语言表达
12.湛江中学举办《走近经典》读书汇报会。请为节目主持人就高二(1)班表演的短剧《苏武牧羊》写一段主持词。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材料二: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故,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李广苏建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B.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C.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D.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朔日和望日。朔日,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望日,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B.太牢,亦作“大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以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C.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因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有食税权,故称为食邑。
D.通侯,爵名,秦时称彻侯,为二十等爵制最高一级。汉沿置,后避武帝讳,改称通侯。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被放逐到海上,处境艰难,但他不屈服,而是持节牧羊,时刻不忘自己汉使者身份。
B.苏武“强壮”出,“须发尽白”还,足见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C.苏武回来后很受敬重,与他一起回来的人都受到赏赐,但因年纪大,都回家休养了。
D.苏武回来后得到较多赏赐,但他对钱财淡泊,全赠送给了兄弟和旧友,家里不蓄积财物。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武素与桀、弘羊有故,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旃”应读“zhān”
B项“当”应读“dàng”
C项 ”訾”应读“zī”;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D
【解析】【分析】D.句意: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判断各个选项解释的正误,正确选择。
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体现于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词义缩小等。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D项,“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钦佩。A、B.C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争斗”“使.....投降”“使.....·返回”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4.【答案】D
【解析】【分析】A.“如”,按照;
B.“畔”通“叛”,以,已经;
C.女弟,指妹妹;
D.以,在;别,分别;除,殿阶。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 被侮辱了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A.定语后置句,常规语序为“送留在汉匈奴使”。译文:(苏武)持族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奴使者回国
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我苏武父子)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C.宾语前置句,常规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译文:你(苏武) 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D.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 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无误;
B项“畔”通“叛”,C 项“见”通“现”,D项“ 驩 ”通“欢”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7.【答案】B
【解析】【分析】①“壮”,形容词意动,以……为壮,认为……豪壮。句意: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
②“乳”,名词作动词,生育,生子。句意: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夜晚见到了汉使。
④“斗”,动词使动用法,使……斗。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⑤“乐”,形容词意动,以……为乐。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⑥“膏”,名词作动词,滋润,作肥料。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⑦“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⑧“苦”,形容词使动用法,折磨,使……受苦。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
⑩“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归去。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①⑤是形容词意动,②⑥⑦是名词作动词,③⑨是名词作状语,④⑩是动词使动,⑧是形容词使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8.【答案】B
【解析】【分析】B .根据文意,虞常不是射杀卫律,而是单于。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先通读全文,整体掌握文章大意和内容,注意文中人物的表现、作者的情感等;然后把选项信息代入原文,结合原文信息仔细判断。
9.【答案】【示例】①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再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②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
人 物 性格特点 苏武形象
张胜 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羞愧 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③典型环境描写的衬托: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解析】【分析】第一,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意思是“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武骂律日:“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意思是“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据以上分析可看出,凶匈奴想迫使苏武投降,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喝退卫律,体现出苏武坚守节操的爱国形象。
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意思是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可看出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再如:“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意思是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据此看出,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第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
原文写张胜“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意思是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可看出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对比衬托出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原文写卫律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意思是,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 ”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如果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可看出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从而对比衬托出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原文写李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意思是,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域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可看出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意志不坚,懦弱、矛盾、痛苦、羞愧的心理状态,从而对比衬托出苏武的忠贞不渝、坚忍不拔和无怨无悔。
据此分析出,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
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第三,典型环境描写的衬托
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
原文“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据此看出,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故答案为:【示例】①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再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②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
人 物 性格特点 苏武形象
张胜 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羞愧 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③典型环境描写的衬托: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找到有关人物的言行事迹,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
10.【答案】【示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解析】【分析】如认为“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如认为其忠诚有愚忠的成分,可从其忠诚的对象为天子入手,他始终强调天子对他的提拔之恩,却忘记兄弟之死与皇帝有关,他忠诚的是天子而非国家和人民。
故答案为:【示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读写能力。本题“你是如何看待苏武的忠诚的”,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苏武的行动、心理等方面分析,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
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11.【答案】荆轲敢冒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只因为他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必死决心与必胜信念。
【解析】【分析】“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根据句意,前半句写了苏武“信念”,后半句应写荆轲“信念”,结合前半句的句式结构,对荆轲的“信念”进行描写,注意前后句通顺,符合史实。
12.【答案】苏武,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永远的标志,朔雪因他而晶莹洁白,汉节因他而名扬世界。苏武杖节牧羊、岿然不动,啮雪吞毡,宁死不屈的爱国志士形象永垂青史,彪炳千古。下面请欣赏由高二(1)班带来的短剧《苏武牧羊》。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撰写主持词的能力。
考生在拟写主持词的时候要结合《苏武牧羊》这一内容进行表达,突出苏武的精神品质,展现出其爱国的品质以及彪炳史册的伟大情怀表达时要注意语言富有抒情性,具有感染力。
故答案为: 苏武,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永远的标志,朔雪因他而晶莹洁白,汉节因他而名扬世界。苏武杖节牧羊、岿然不动,啮雪吞毡,宁死不屈的爱国志士形象永垂青史,彪炳千古。下面请欣赏由高二(1)班带来的短剧《苏武牧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撰写主持词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主持词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能简洁明了的对对象进行准确的主持,要有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
【答案】13.C
14.A
15.C
16.①臣子侍奉君主,如同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了父亲而去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不要再说了。
②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多次被燕王辩冤,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姓名称谓等常识要烂熟于心。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於靬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到了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仁义之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材料二: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多次被燕王辩冤,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13.“通国”是“子”的名字,语意联系密切,不可断开,排除BD;“以为郎”的主语是“上”即“皇上”,“上”前断开,排除A。译文: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故答案为:C。
14.A.“每月最后一天”错,“朔日”应该是“农历每月初一”。故答案为:A。
15.C.“都回家休养了”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其余六人老归家”,意思是“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故答案为:C。
16.①事:侍奉;恨:遗憾,后悔;亡所(无所):……没有什么……。译文:臣子侍奉君主,如同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了父亲而去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不要再说了。②素:一向,向来;有故:有旧交,有交情;为……所:表被动。译文: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多次被燕王辩冤,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故答案为:①臣子侍奉君主,如同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了父亲而去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不要再说了。
②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多次被燕王辩冤,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