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1 过秦论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 méng)隶 万乘( shèng) 锄耰( yōu)棘矜( qín)
B.鞭笞( chī) 从( zòng)散约败 瓮牖( yǒu)绳枢
C.隳( huī)名城 蹑足行( háng)伍 度( dù)长絜(jié)大
D.以窥( kuī)周室 逡( qūn)巡 亡矢( shǐ)遗镞(zú)
2.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举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非及乡时之士也 ②百有余年矣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乃幽武置大窖中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⑥流血漂槽 ⑦畔主背亲
A.①②④⑦ B.②⑤⑦ C.①③⑤ D.②⑥⑦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6.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因河为池 不如因善遇之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非尊于九国之师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三个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因遗策(由于) 东割膏腴之地(肥沃)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坏) 然秦以区区之地(极小)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边的军队)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 会盟而谋弱秦(削弱)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攻打) 秦人开关延敌(迎击) 却匈奴七百余里 (后退)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锋利) 奋六世之余烈(驾驭、统治)
D.序八州而朝同列(安置,使有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形容毫不费力) 非抗于九国之师 (抵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领、统率) 委命下吏(交付、交给)
9.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
B.《苏武传》中的“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这与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相关。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C.贾谊的《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以对比引发质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D.《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写这篇文章是要为北宋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二、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三句是“   ,   ,   ”。
(2)贾谊的《过秦论》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
(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   ,   ”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7)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
三、填空题
11.本文《过秦论》着重叙述   ,揭露秦始皇的   ,最后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暴虐无道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借古讽今 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四、语言表达
12.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国的很多罪过以及灭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该措施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策略,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500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1000多年。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B.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C.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D.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各反其乡里”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B.“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与“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而以盛德与天下”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而天下苦之”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两句中的“苦”字含义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称帝,天下士人顺服,百姓也希望能够安身活命,诚心拥护皇帝;如果秦始皇此时实行仁政,天下可以稳定。
B.秦始皇贪婪卑鄙,抛弃王道,焚毁诗书,实行严刑酷法,以残暴苛政来治理天下。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期盼他能改变政策。
C.文中对比了秦始皇和秦二世治国策略的不同,指出秦二世不救济贫困,受刑罚的人很多,臣民人人自危,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古代圣王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致力于使他们安定,这样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无人响应,所以说处于安定的人民可行仁义。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②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六、写作
17.微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段。
某新学期伊始,时任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的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的第一次讲话。“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活在)底层!”“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
她的讲话迅速在网络走红,大家纷纷转发、讨论关于“吃苦”的话题,王校长犀利的言辞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有赞成的,当然也有质疑的。
对于王桂兰校长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个议论性文段,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
C项错误。C中“度长絮大”的“度”应读duó,“絮”应读xi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辨析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字音包括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等字的读音,平时总结时要注意分门别类的积累。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B项正确。①“举先王之政”中的“举”,应译为“施行”,句意为: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②“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应译为“尽”,句意为:杀人惟恐不能杀尽。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见”,应译为“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句意为: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
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见”,应译为“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句意为:现在君实用来教导我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注意多积累。一词多义,要从用法和词义两方面进行积累总结。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代指百越之地。即“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委命(于)下吏”。
C.省略句,省略动词“铸”和介词“以”的宾语“之”,即“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十二”为数量词,作“金人”的后置定语,即“铸以(之)为十二金人”。
D.判断句,“……也”表判断。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现象的能力。
①乡,同“向”;
②有,同“又”;
⑤无,同“毋”;
⑦畔,同“叛”。
其他句中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5.【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②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③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④履,名词作动词,登上;⑤小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变弱;⑥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⑦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⑧绳,名词作动词,用绳子系。
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动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6.【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定语后置句;
C项,判断句;
D项,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7.【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乃:于是/竟。
B项,因:凭借/趁机。
C项,则:就/却。
D项,于:比。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项错误。C项,句意: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所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揭”意为“举起”。“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意为“使……退却”。句意:让匈奴后退七百多里。“奋六世之余烈”的“奋”意为“振作”。句意:振作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A.“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句意:沿袭前代的策略。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北”指败北逃亡的军队。句意: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
D.“非抗于九国之师”的“抗”意为“匹敌、相当”。句意: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注意翻译文句的内容。一词多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所以要通过翻译文句的内容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9.【答案】B
【解析】【分析】B.张冠李戴,正确的说法是:对卫律,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李陵,相对委婉柔和。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词到句到全文,这三个题层次很鲜明,当落实好一个个文言词语,就能逐步攻下每一句子,再就是通过一个个句子读懂文章主旨,也能根据词句把握住文章的细节。
10.【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4)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御、履、鞭笞、镝、揭竿、赢。
故答案为:(1)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4)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百有余年矣 (7)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11.【答案】秦国由弱小到强大,到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王朝,再到十几年后的被推翻的过程;暴虐;不施仁政;借古讽今;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
【解析】【分析】秦始皇实行暴政,致使辛苦几百年经营的秦朝毁于一旦。贾谊作为一个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撰写这篇史论文的目的就是封建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达到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长治久安的目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12.【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解析】【分析】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论证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反面是秦朝“焚书坑儒”;正面则是汉代吸取教训,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实行和谐文化,繁荣昌盛。据此即可找出“历史教训”“繁荣昌盛”两个关键词。
故答案为: 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
【答案】13.B
14.A
15.C
16.①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
②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疏通句子的大意。先通过翻译疏通文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动词、名词进行断句。
(2)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辨析能力,注意总结词语的含义。平时要总结文言实词的含义,做题时,通过分析语境判断实词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概述能力,注意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位置。阅读选项,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原文信息进行翻译,根据翻译结合语境判断选项。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先找出文句在原文的位置,抓住文句的关键词来翻译,然后结合语境翻译整个句子。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B项正确。译文: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而重以无道”是状语后置句,“以无道”是后置状语,之后应断开;“与”意为“和”,“宗庙”“民”共同作“坏”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民”之后应断开,排除AC;“吏治刻深”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A项不正确。译文: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海誓山盟言犹在耳,没想到你会违背誓言。含义不同。“使各反其乡里”的“反”同“返”,意为“返回”;“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反”意为“违背”。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述能力。
C项不正确。原文中“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指出秦二世没有改变秦始皇的暴政,依然采用严刑苛法。所以,“文中对比了秦始皇和秦二世治国策略的不同”错误。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①重点词:“是以”,因此;“凌”,侵略;“暴”,欺凌;“罢弊”,疲惫。译文: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
②重点词:“易”,改变;“是”,这;“之”,代天下;“所以”,……的原因。译文: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故答案为: ①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
②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17.【答案】【参考例文】
王桂兰校长的讲话意在鼓励学生在青春时代培养“吃苦”的精神,通过拼搏进取来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依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吃苦”的精神正是当下的年轻人所缺少的优秀品质。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吃苦,材料是王校长对学生讲话时所谈论的观点——“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因此文章的立意定位在青春与吃苦上面。对于王校长的观点,我们一般采取赞成的态度,所以在行文时,论述的重心话在青春要不畏艰难困苦上。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大业必承受成大业之苦,而青春时期是人成功的关键时期,没有青春时期的艰苦付出,不会有后来的人生的成功。
参考立意:
(1)不吃苦要青春干什么
(2)青春吃过苦才会体会人生之甘
(3)以吃苦去锤炼青春
【点评】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