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勖(xù) 仇雠:仇人 忽微:微小的事
B.沮(jù) 逸豫:安乐 仓皇:匆忙的样子
C.襟(jīnɡ) 凯旋:胜利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D.伶(línɡ) 遗恨:留下的仇恨 自然:大自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 ②莫能与之争
3.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 及凯旋而纳之 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 泣:流泪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4.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属于《 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和猪叫“太牢”,羊叫“少牢”。
B.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C.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7.下列对文章《 五代史伶官传序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二、默写
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 , ?”
三、填空题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2)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③告之于帝
(3)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4)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5)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其文约,其辞微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6)其
①尔其无忘及父之志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④其皆出于此乎
(7)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可以知之矣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④而皆背晋以归梁
(8)本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②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③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④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
(9)抑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②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10)与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与尔三矢
③莫能与之争
④失其所与,不知
⑤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⑥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11)而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③负而前驱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软
⑤及凯旋而纳之
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四、语言表达
10.《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在行文上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泛指有道德的人,常与“小人”对举,文中的君子与《论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同。
B.“以同道为朋”中的“道”与成语“志同道合”中的“道”意思一样,都指“志趣”。
C.太庙是天子的祖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得失皆由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②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15.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六、写作
16.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A无误;B.“沮”应读“jǔ”;
C.“襟”应读“jīn”;
D.自然:理所当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词语的含义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加积累。
2.【答案】B
【解析】【分析】A.代词,它(们)/语气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B.都是副词,难道。
C.动词,结成/副词,被。
D.助词,的/代词,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3.【答案】C
【解析】【分析】①正确。
②凯旋:战胜归来。译文:等到战胜归来就把箭藏入祖庙。
③尔:你。其:一定。乃:你。译文: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④正确。⑤正确。
⑥泣:眼泪。译文:眼泪流下沾湿了衣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4.【答案】C
【解析】【分析】例句和C都是代词,你的;
A表判断的副词,是;
B副词,于是;
D副词,竟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5.【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
B项与C项是作者的推测,
D项,庄宗“兴国”是因为“忧劳”,庄宗“亡身”是因为“逸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人又把牛和猪叫‘太牢’”错误,古人又把牛叫“太牢”。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7.【答案】B
【解析】【分析】ACD无误
“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8.【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故答案为:⑴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⑵
满招损
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⑶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9.【答案】(1)动词,归顺;动词,返回
(2)动词,祭告;动词,告诉;动词,上报,报告
(3)形容词,兴旺,旺盛;动词,把东西放到器皿中
(4)动词,围困;动词,被困扰;形容词,困顿
(5)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精微,微妙;没有
(6)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表示状态的作用;代词,他的;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或许”
(7)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介词,凭借;介词,用;连词,表并列
(8)名词作动词,考察,探究;名词,草木的根;名词,根本,基础的东西;名词,特指农业
(9)表选择,或者,还是;表转折,不过;动词,压抑;动词,贬
(10)连词,和,表并列;动词,给;介词,和,跟;动词,亲附,亲近,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动词,等待;连词,和
(11)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根据课文句子翻译即可得出字义。
本题易错字词: 请其矢,盛以锦囊。句意为: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盛: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
负而前驱:背着它走在前面;而:连词,表修饰。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10.【答案】《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这层层铺垫就是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先扬后抑手法的能力。《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这层层铺垫就是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故答案为:《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这层层铺垫就是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点评】本题考查掌握先扬后抑手法的能力。先扬后抑,顾名思义,即指先压抑再发扬,后多指写作手法。
【答案】11.B
12.D
13.C
14.①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②用绳索捆绑着燕国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
15.①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
②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能。
③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结合君子“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可概括出,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结合“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可概括出,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能。结合庄宗李存勖兴国亡国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喜爱的,是财利荣实禄;所贪图的,是货物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援引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着赶在前头,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疏浅之时,(他们)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守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他们)用这些来修身养性,就能志趣一致而相互补益;用这些来服务于国家,就能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自始至终,一贯如此。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应当摈斥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得上是不结朋党了,然而纣王却因此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有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高洁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他们的国家都由此发生祸乱以致灭亡。再说互相称赞、谦让而不相互猜疑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都任用了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讽虞舜被这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骗,却称赞虞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可是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有道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安定、动乱的史事,作君王的可以引为借鉴啊。
乙
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庄宗领了箭,将其收藏在祖庙中。其后庄宗出兵的时候,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争先”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或”表示另外提一种情况,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D;
“交疏”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C。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儒家四书之一”错误,《尚书》为儒家“五经”之一,“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错误,选文甲并未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只有对比论证,如“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用”,凭借,因为;“厌”,满足;“者也”,判断句。
(2)“系”,捆绑;“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以组系燕父子”;“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还矢先王”,省略句,“还矢(于)先王”。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结合君子“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可概括出,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
结合“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可概括出,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能。
结合庄宗李存勖兴国亡国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
16.【答案】【参考例文】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比如可列举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项羽因刚愎自用失天下,刘邦因善听谏言而得天下的事例证明观点。再比如唐太宗善干纳谏,有魏征等人辅佐,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
【点评】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