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玩偶之家(节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熏陶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她为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丈夫借了一笔钱;同时想给生命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伪造了父亲的签字。正是由于这件具有牺牲精神的行为,使得她走投无路。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抛弃丈夫和孩子,离开了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
但是,____①____?这是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易卜生不能给他的主人公开辟出真正的出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娜拉要真正解放自己,当然不能一走了之。娜拉觉醒之前之所以受制于海尔茂,是因为海尔茂在经济上控制住了她。因此,娜拉要摆脱海尔茂的控制,绝不能单凭一点反叛精神,____②____。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妇女的解放,必须以社会经济关系的彻底变革为前提。
1.文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熏陶 B.同舟共济 C.市侩 D.一走了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表达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西方的莎翁名剧、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②但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必须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③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名著改编行为是影视剧创作。④以《西游记》为例,20世纪以来它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⑤孙悟空在造反英雄、儿童偶像等形象之间穿梭变化着。⑥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但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疾恶如仇、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没有变。⑦名著改编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而随之不断呈现出新风貌,⑧但是“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应当是墨守不变的。
三、问答题
5.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的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通过讲述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阅读下面的戏剧选段,请解释画横线部分文字的潜台词。每句潜台词不超过15个字。
海尔茂 那还用我说?①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
娜 拉 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
海尔茂 ②没有的事!你说的是什么责任?
娜 拉 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 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娜 拉 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③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间屋子,布置得很舒服雅致,可是并不奢华。后面右边,一扇门通到门厅。左边一扇门通到海尔茂的书房。两扇门中间有一架钢琴。左墙中央有一扇门,靠前一点,有一扇窗。靠窗有一张圆桌,几把扶手椅和一只小沙发。右墙里,靠后,又有一扇门,靠墙往前一点,一只瓷火炉,火炉前面有一对扶手椅和一张摇椅。侧门和火炉中间有一张小桌子。墙上挂着许多版画。一只什锦架上摆着瓷器和小古玩。一个小书橱里放满了精装书籍。地上铺着地毯。炉子里生着火。正是冬天。
门厅里有铃声。紧接着就听见外面的门打开了。娜拉高高兴兴地哼着从外面走进来,身上穿着出门衣服,手里拿着几包东西。她把东西搁在右边桌子上,让门厅的门敞着。我们看见外头站着个脚夫,正在把手里一棵圣诞树和一只篮子递给开门的女佣人。
娜
拉 爱伦,把那棵圣诞树好好儿藏起来。白天别让孩子们看见,晚上才点呢。(取出钱包,问脚夫)多少钱?
脚
夫 五十个欧尔[注]。
娜
拉 这是一克朗。不用找钱了。
脚夫道了谢出去。娜拉随手关上门。她一边脱外衣,一边还是在快活地笑。她从衣袋里掏出一袋杏仁甜饼干,吃了一两块。吃完之后,她踮着脚尖,走到海尔茂书房门口听动静。
娜
拉 嗯,他在家。(嘴里又哼起来,走到右边桌子前)
海尔茂
(在书房里)我的小鸟儿又唱起来了?
娜
拉 (忙着解包)嗯。
海尔茂
小松鼠儿又在淘气了?
娜
拉 嗯!
海尔茂
小松鼠儿什么时候回来的?
娜
拉 刚回来。(把那袋杏仁饼干掖在衣袋里,急忙擦擦嘴)托伐,快出来瞧我买的东西。
海尔茂
我还有事呢。(过了会儿,手里拿着笔,开门朝外望一望)你又买东西了?什么!那一大堆都是刚买的?我的乱花钱的孩子又糟蹋钱了?
娜
拉 嗯,托伐,现在咱们花钱可以松点儿了。今年是咱们头一回过圣诞节不用打饥荒。
海尔茂
不对,不对,咱们还不能乱花钱。
娜
拉 喔,托伐,现在咱们可以多花点儿了——只多花那么一丁点儿!你知道,不久你就要挣大堆的钱了。
海尔茂
不错,从一月一号起。可是还有整整三个月才到我领薪水的日子。
娜
拉 那没关系,咱们可以先借点儿钱花花。
海尔茂
娜拉!(走到她面前,开玩笑地捏着她的耳朵说道)你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要是今天我借了一千克朗,圣诞节一个礼拜你随随便便把钱都花完了,万一除夕那天房上掉下一块瓦片把我砸死了——
娜
拉 (用手捂住他的嘴)嘘!别这么胡说!
海尔茂
要是真有这么回事怎么办?
娜
拉 要是真有这种倒霉事,我欠债不欠债还不是一样。
海尔茂
那些债主怎么办?
娜
拉 债主!谁管他们的事?他们都是跟我不相干的外头人。
海尔茂
娜拉!娜拉!你真不懂事!正经跟你说,你知道在钱财上头,我有我的主张:不欠债!不借钱!一借钱,一欠债,家庭生活马上就会不自由,不美满。咱们俩硬着脖子挺到了现在,难道说到末了反倒软下来不成。
娜
拉 (走到火炉边)好吧,随你的便,托伐。
海尔茂
(跟过去)喂,喂,我的小鸟儿别这么耷拉着翅膀。什么?小松鼠儿生气了?(掏出钱包来)娜拉,你猜这里头是什么?
娜
拉 (急忙转过身来)是钱!
海尔茂
给你!(给她几张钞票)我当然知道过圣诞节什么东西都得花钱。
娜
拉 (数着)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啊,托伐,谢谢你!这很够花些日子了。
海尔茂
但愿如此。
娜
拉 真是够花些日子了。你快过来,瞧瞧我买的这些东西。多便宜!你瞧,这是给伊娃买的一套新衣服,一把小剑。这是巴布的一只小马,一个喇叭。这个小洋娃娃和摇篮是给爱密的。这两件东西不算太好,可是让爱密拆着玩儿也就够好的了。另外还有几块衣料几块手绢是给佣人的。其实我应该买几件好点儿的东西送给老安娜。
海尔茂
那包是什么?
娜
拉 (大声喊叫)托伐,不许动,晚上才让你瞧!
海尔茂
喔,乱花钱的孩子,你给自己买点儿什么没有?
娜
拉 我真不知道我要什么!喔,有啦,托伐,我告诉你……
海尔茂
什么?
娜
拉 (玩弄海尔茂的衣纽,眼睛不看他)要是你真想给我买东西的话——你可以——
海尔茂
可以什么?快说!
娜
拉 (急忙)托伐,你可以给我点现钱。用不着太多,只要是你手里富余的数目就够了。我留着以后买东西。(选自《玩偶之家》第一幕,有删改)
【注释】欧尔:挪威币制单位,一百欧尔等于一克朗。
6.下列对戏剧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娜拉的家虽然并不奢华,但布置得舒服雅致,给人温馨的感觉,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称职的女主人。
B.娜拉“高高兴兴地哼着从外面走进来”,此时的她非常高兴,主要是因为就要见到自己的丈夫海尔茂了。
C.娜拉不仅给三个孩子买了衣服和玩具,还给佣人买了衣料和手绢,却没有给自己买什么东西,可见她十分为别人着想。
D.海尔茂称娜拉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乱花钱的孩子”“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体现了娜拉的“玩偶”地位。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那袋杏仁饼干掖在衣袋里,急忙擦擦嘴”这一舞台说明属于动作描写,体现了娜拉对海尔茂的畏惧心理及贪吃的形象特点。
B.“我的小鸟儿别这么耷拉着翅膀”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娜拉当时的状态。
C.“玩弄海尔茂的衣纽,眼睛不看他”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娜拉此时的心虚。
D.以“玩偶之家”为题,形象地暗示了娜拉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揭露了在平静幸福生活的外衣下掩盖着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
8.结合剧本内容分析,海尔茂具有怎样的金钱观?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9.易卜生的戏剧语言能够充分体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请以剧中娜拉的两处语言为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娜拉走后怎样
易卜生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易卜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FrauvomMeere(《海上夫人》)。这女人是已经结了婚的,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为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摘编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到《海上夫人》是想借此故事说明,娜拉如果也能得到那样的自由,或者她也便可以不离开家庭。
B.文章提到英国人的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女性如果贸然离开家庭绝无找到出路的可能。
C.文章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表达了鲁迅反对惊醒梦中人的观点。
D.文章认为娜拉这个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在帮助下生活下去,那么娜拉们便也大可自由地离开家庭。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使用外来词汇,诸如“《娜拉》一名EinPuppenheim”“或者说易卜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FrauvomMeere(《海上夫人》)”,正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外国文学、文化和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B.文章提到娜拉结局的可能性时说,“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体现了鲁迅语言幽默风趣却又饱含辛辣讽刺的典型风格。
C.文章提到“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里的“男人”“女人”运用借代,既是娜拉们和她们的丈夫,也是当时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缩影。
D.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诸如“战斗不算好事情”“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12.鲁迅文章思辨性极强、行文跌宕,自立自破中攻计反驳浑然天成,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13.本文虽明写挪威女性娜拉出走后的去向,却句句暗含对中国女性乃至中国国民的映射。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正是这个具有牺牲精神的行为,使得她走投无路。
3.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必须在经济上争取独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注重如下几点。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思考;接着是对近义词辨析,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找出差别来。辨析的具体角度主要是从词语的色彩、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等三大方面去考虑。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1.A项,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此句是说娜拉没有受到世俗人情中不好的影响,“熏陶”不合语境,可改为“熏染”。“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影响。B项,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使用正确。C项,市侩:本指买卖的中间人,后指唯利是图的奸商,也指贪图私利的人。使用正确。D项,一走了之:以离开的方式逃避所面临的责任、难题等。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2.“正是由于这件具有牺牲精神的行为,使得她走投无路”,句中有两处语病:一是“这件……行为”搭配不当,可改为“这个……行为”;二是主语残缺,滥用介词“由于”和“使”造成句子主语残缺,可删去“由于”,改为“正是这个具有牺牲精神的行为,使得她走投无路”。
3.①处,紧承上文娜拉出走的内容,同时开启下文:这是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因而①处应填“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之类的句子。②处,前后的内容强调经济独立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因而应填“必须在经济上争取独立”之类的句子。
4.【答案】语句①:删去“是概莫能外的”;
语句②:将“传达”与“把握”互调;
语句⑦:删去“随之”;
语句⑧:将“墨守不变”改为“始终如一”、“一直未变”、“一以贯之”等其他适当词语。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句式杂糅,应删去“是概莫能外的”。
第②句,语序不当,错在“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先“把握”,后“传达”,这是顺承关系。所以要将“传达”与“把握”互调。
第④句,成分残缺,“被推向影视屏幕”缺少主语,要在“曾多次”前加“它(该书)”或者删去“以”和“为例”,让《西游记》作句子的主语。
第⑨句,用词不当,错在“一成不变”。“一成不变”是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语境要表达的是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始终都不会改变。所以最好将“一成不变”改为“一直未变”,“始终如一”、“一以贯之”或其他适当词语。
故答案为: 语句①:删去“是概莫能外的”;语句②:将“传达”与“把握”互调;语句⑦:删去“随之”;语句⑧:将“墨守不变”改为“始终如一”、“一直未变”、“一以贯之”等其他适当词语。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5.【答案】①你是家庭的附庸(你存在的意义是为家庭奉献全部) ②除了为家庭奉献,其余的休想 ③我和你是平等的
【解析】【分析】从“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可知,这句话隐藏在背后的深意为,海尔茂认为娜拉是家庭的附庸,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整个家庭进行奉献;“没有的事”突出海尔茂的强硬态度,他认为娜拉所有的事情就是为家庭奉献;“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体现出娜拉与丈夫不平等的状态,写出了娜拉追求自己的平等价值地位的行为。
故答案为:①你是家庭的附庸(你存在的意义是为家庭奉献全部) ②除了为家庭奉献,其余的休想 ③我和你是平等的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或戏剧术语。指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亦借指某种暗含的意思。
【答案】6.B
7.A
8.海尔茂的金钱观:①不欠债,不借钱;②男人需要掌控家中经济。
海尔茂的性格特征:①看重金钱,吝啬小气;②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9.①“这是一克朗。不用找钱了。”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对脚夫却很大方,这充分体现了娜拉不注重钱财的性格特点。②“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啊,托伐,谢谢你!这很够花些日子了。”丈夫只给了娜拉不多的家用钱,娜拉却很满足,并为此感谢丈夫,这体现了娜拉幼稚、天真,易于满足的性格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本题考查人物的金钱观,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戏剧,找到与金钱观有关的文本,再具体分析有怎样的金钱观。
(4)本题考查赏析戏剧语言的能力。戏剧中人物的形象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体现,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两处娜拉的语言,再分析体现出她的什么形象。
6.B项,“主要是因为就要见到自己的丈夫海尔茂了”表述错误。从后文“她踮着脚尖,走到海尔茂书房门口听动静”可知,此时的娜拉并不知道海尔茂在家,她高兴主要是因为要过圣诞节了,她买了很多东西。
故答案为:B。
7.A项,“体现了娜拉对海尔茂的畏惧心理及贪吃的形象特点”错。“把那袋杏仁饼干掖在衣袋里,急忙擦擦嘴”这一动作描写重在表现娜拉的天真烂漫、孩子气。
故答案为:A。
8.在剧中,海尔茂说自己的主张是“不欠债!不借钱!”,可见这是他的金钱观。家里的收入和支出都是他来分配,可见他认为“男人要掌控家中经济”。娜拉买了许多东西回家,海尔茂指责娜拉“糟蹋钱”“乱花钱”,当他看到娜拉买的东西时,他抱怨“你又买东西了?什么!那一大堆都是刚买的?我的乱花钱的孩子又糟蹋钱了?”由此可以看出海尔茂看重金钱、吝啬小气,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9.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戏剧语言来体现的,通过赏析娜拉的语言﹐能够充分理解其性格。如“这是一克朗。不用找钱了”这句话,娜拉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并没有经济来源﹐而且其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宽裕,但她对脚夫却并不斤斤计较,还给了双倍的工钱,充分说明了娜拉不注重钱财的形象特点。“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啊,托伐,谢谢你!这很够花些日子了。”丈夫只给了娜拉不多的家用钱,娜拉却很满足,并为此感谢丈夫,这体现了娜拉幼稚、天真,易于满足的性格特点。“喔,托伐,现在咱们可以多花点儿了——只多花那么一丁点儿!你知道,不久你就要挣大堆的钱了”这些语言能看出娜拉乐观天真,无忧无虑的特点。选取其他语言来分析亦可。
【答案】10.A
11.C
12.①娜拉出走或像《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一般留在家中。②娜拉留在梦中安眠或惊醒过来不再回到梦境。③娜拉得到同情帮助而活,或随娜拉们数量变多、同情减少得到厌恶。④娜拉作为一个被迫离开的普通人物和情愿闯出去牺牲的人物。⑤作为主动牺牲者的适意和看客们的麻木、丑陋。
13.①娜拉出走后,或者走向堕落,或者自立自强,代表了外国女性在她们所处时代的觉醒意识和囚徒困境。②中国女性在五四运动后,走上了外国女性走过的道路,觉醒后毅然离家,便也要面对娜拉曾经遇到的问题,堕落自毁或者自立新生。③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女性,想要获得自主自由,走上娜拉离家之路后,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战斗获得经济权。④国家和人民,也要自立自强,通过斗争获得经济权和话语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查内容涉及论证语言、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需认真阅读每个选项,再结合语境分析是否正确。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概括及对论证结构的鉴赏能力。题干说鲁迅文章思辨性极强、行文跌宕,自立自破中攻计反驳浑然天成,请从文中举例说明。考生可以抓住“思辨性极强、行文跌宕”和“自立自破”等特点,从文中举出例子来证明。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主题的现实性、深刻性的能力及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简要解释。
10.B项,“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女性如果贸然离开家庭绝无找到出路的可能”错,结合原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可见写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出走是要有所“准备”的,鲁迅提出,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独立才不致被旧势力所扼杀,也才能取得真正的发言权,否则就会“无路可走”。
C项,“表达了鲁迅反对惊醒梦中人的观点”错,结合原文“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不是反对惊醒梦中人,而是说必须要想好出路才能行动,不能盲目。
D项,“那么娜拉们便也大可自由地离开家庭”错。原文是“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可见作者并不认为靠着别人的同情就可以大胆离家出走。
故答案为:A。
11.C项,“这里的‘男人’‘女人’运用借代”错,“男人”“女人”不是借代,就是指所有的普通大众。故答案为:C。
12.“五四”以后,妇女解放问题已成了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为大家所关注。然而很多人在冲出封建家庭之后,却感到无路可走,或者“堕落”,或者“回来”,茫无所措。鲁迅抓住这个问题的实质,提出了争取经济独立乃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全文围绕着这个根本问题,层层展开,层层深入,强调了经济权利是妇女独立之本,一切争自由,争平等,争生存,乃至争参政权等,都必须从争经济权做起。否则,什么也说不上。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鲁迅从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中得到启示,写了这篇《娜拉走后怎样》。
文章先提出问题: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接着用《海上夫人》来侧面回答,“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也就是说,娜拉只有两条路,出走或像《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一般留在家中。接着又提出问题:娜拉走后怎样?通过一个英国人作的一篇戏剧和一位上海作家说的娜拉的另外一种结局,作者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作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也就是说,娜拉要么留在梦中安眠,要么惊醒过来不再回到梦境。接着作者又顺理成章提出问题: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自然提到“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也就是要经济独立。然后作者又提出另外的可能,“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也就是娜拉得到同情帮助而活,或随娜拉们数量变多、同情减少得到厌恶,这就通过假设论证,给出了娜拉们另外的打击。接着作者又说“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即娜拉作为一个被迫离开的普通人物和情愿闯出去牺牲的人物而存在。最后,作者剥开血淋淋的现实“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作者指出娜拉们作为主动牺牲者的适意,揭露了看客们的麻木、丑陋。这样使得文章反应的社会问题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迅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思辨性极强;且通过假设拓展出不同的道路,又一一批驳,自立自破,最后指出了问题的根源。
13.娜拉出走后,或者走向堕落,或者自立自强,代表了外国女性在她们所处时代的觉醒意识和囚徒困境。“五四” 运动给全中国的妇女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中国女性在五四运动后,走上了外国女性走过的道路,觉醒后毅然离家,便也要面对娜拉曾经遇到的问题,堕落自毁或者自立新生。人们提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争取自由平等,争取妇女解放等等,并且有不少知识青年走上与娜拉相同的道路,为自我解放而弃家出走。然而,下一步该怎么办?妇女真正获得自由解放的路在哪里?这已经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鲁迅正是就这一疑难而发表自己的意见。
娜拉走后怎样?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鲁迅认为,在当时条件下主要是两条路——“娜拉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五四”以后的中国妇女(主要是知识青年妇女),由于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而开始有了初步的觉醒,于是大胆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挣脱了旧的枷锁,冲出了封建牢笼,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仅仅是这一步却远远不够,对于今后的道路,他们不明确,也没有深想。小的牢笼冲破了,可是大的社会牢笼呢?关久了的妇女确实难以应付外界的复杂局面。她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有许多美好的梦,而那些空幻的梦一遇到冷酷的现实,常常会被撞得粉碎。“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事实正是这样,一旦梦幻破灭而又走投无路,便会陷于绝境;当你挣不脱社会的封建罗网时,便只有 “堕落”或是“回来”,剩下的乃是死路一条。所以,鲁迅提出,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独立才不致被旧势力所扼杀,也才能取得真正的发言权。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女性,想要获得自主自由,走上娜拉离家之路后,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战斗获得经济权。国家和人民,也要自立自强,通过斗争获得经济权和话语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