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氏族(sì) 惰性(duò) 庸人(yōng)
B.疲惫(bèi) 虔诚(qián) 纯粹(suì)
C.独裁(cái) 扮演(bàn) 编纂(zuǎn)
D.范例(fán) 阐述(chǎn) 崇高(chóng)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特别是党章的总纲中,就是____ 着群众路线的精神的。
②他多次到这一带农村地区____,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
③因为一次____的机缘,他俩一见如故,结为至交。
A.贯串 考察 偶然 B.贯穿 考察 偶尔
C.贯穿 考查 偶然 D.贯串 考查 偶尔
3.根据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B.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C.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D.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二、语言表达
4.语言严谨,逻辑严密,充满辩证性思维,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请仿照下面这段话另写一段话。(句式不必完全一致)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三、问答题
5.《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句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6.《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针对瓦·博尔吉乌斯的来信,恩格斯首先解决了来信的什么问题?
7.《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重点2:根据恩格斯在信中阐述的观点,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尊敬的先生:
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一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 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 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代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它使我十分高兴。
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的弗·恩格斯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在回信中开门见山,揭示写信的目的,并从广义上指明经济关系是什么。
B.恩格斯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阐明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C.偶然有如曲线,从该曲线中可以找到一条与经济发展规律完全重合的中轴线。
D.针对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困惑,恩格斯具体推荐了三部著作,指明方向。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评说德国在撰写科学史时把科学看成是从天而降的,这是一种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错误认知。
B.文章是以书信体形式写作的政论文,结构严谨,在行文时用简洁、鲜明的方式做了标识,层次清晰。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论证充分,说服力极强。
D.文章“这并不是说”“而是说”“并不像”“而是”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的特点。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恩格斯启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必然性中发现它的偶然性。
B.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交集,但各自独立。
C.恩格斯提醒收信人注意学习研究的方法,并表达了自己对书信内容叙写翔实的高兴之感。
D.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学习经济史,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五、写作
11.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再次阐释,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读过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氏族”中的“氏”应读作“shì”。
B.“纯粹”中的“粹”应读作“cuì”。
C.正确。
D.“范例”中的“范”应读作“f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2.【答案】A
【解析】【分析】第一组,“贯穿”除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语境形容党章的总纲,应选“贯串”。
第二组,“考察”指到现场实地进行观察了解,也指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研究,以弄清真相或本质。“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以作出判断。从“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推知,应选“考察”。
第三组,“偶然”指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表示超出一般规律的。“偶尔”指很少出现,不是经常的,侧重于出现次数少。语境形容意想不到的“机缘”,应选“偶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3.【答案】D
【解析】【分析】D.“偶然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期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一个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一定的时代一定会出现这一时代的伟大人物,“最终总是会出现的”,因此,伟大人物的产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由谁来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恰巧是某个人而不是别人,伟大人物出现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伟大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4.【答案】(示例)对我们来说,培养良好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思维决定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习惯,也决定着人的性格,同样,还决定着人的命运。
【解析】【分析】所给句子中“从而”等词语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严谨和严密性,“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我们在另写句子时也可以使用“因为”“所以”等表达逻辑的关联词语,可以选用如“决定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习惯,也决定着人的性格,同样,还决定着人的命运”等递进关系明显的内容来表达。
故答案为:(示例)对我们来说,培养良好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思维决定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习惯,也决定着人的性格,同样,还决定着人的命运。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的仿写主要是考查内容上的一致性,即所写句子语言要严谨,逻辑要严密,同时要充满辩证性思维,对句子形式上的要求相对宽泛。
5.【答案】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作用:作者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拿“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属于比较论证,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
【解析】【分析】本题引用了恩格斯的名言,是道理论证,主要是为文章的权威性服务。而引用部分又拿“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是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观点更鲜明突出,而且加一个表递进关系的“更”字,就越发凸显了“技术上的需要”对“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重大作用,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中心论点。回答作用时只要结合两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并具体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作用:作者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拿“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属于比较论证,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答案】作者对“经济关系”做了阐释,特别是对于瓦·博尔吉乌斯所认为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的观点,作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耐心地做了讲解,从而解决了来信者的疑惑。
【解析】【分析】针对博尔吉乌斯来信提出的关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的观点问题,恩格斯回答了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指的是什么,论述了以技术装备为标准的生产力,对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对于阶级的划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以及国家政治,法律等决定作用,指出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意义,“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中,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
故答案为:作者对“经济关系”做了阐释,特别是对于瓦 博尔吉乌斯所认为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的观点,作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耐心地做了讲解,从而解决了来信者的疑惑。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7.【答案】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
【解析】【分析】文章说“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说明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当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如文章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说明一个人成为伟大人物,首先他本人要“被需要”,即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文章还说“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说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是时代、社会所需。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
故答案为: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答案】8.C
9.A
10.D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完全重合”错误。原文“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错误认知”错误。该句把科学看成是从天而降的,实际是在否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必然性中发现它的偶然性”错误。研究历史必须从偶然性中发现它的必然性。
B.“它们之间虽有交集,但各自独立”错误。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C.“对书信内容叙写翔实的高兴之感”错误。原文“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可见恩格斯在书信的结尾部分表达了对于书信内容无法写得翔实的遗憾。
故答案为:D。
11.【答案】恩格斯的这封信,给我以深刻的启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因素制约。由此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集体和国家,都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把经济建设搞好,才能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其他事业的发展,人们才能过上理想而幸福的生活。这也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不谋而合,物质生活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没有这一基础的满足,其他层次的需求都是奢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基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四十多年的社会发展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可以想见,未来的中国,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因为我们确信,我们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之写读后感的能力。
审读题干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围绕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上阐述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然后,结合实例进行论证,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的成绩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最后小结,可重申观点,也可立足中国实际,展望未来中国坚持这一理论,将实现的美好愿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之写读后感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微写作已经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而在考场上,学生的解答却问题百出:有的没有中心,有的空发议论,更有甚者只是将材料翻新,摘抄。每一则微评论都涉及一定的评论对象,一般包括时事、人物、读书、影视评论,有时也有事物、思想、现象等其他评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论,考生答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承转合有秩序,引议联结讲道理。议论文体观点一定要明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