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曜党,文章华国。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革命者,击败中间派,赢得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____,无往而不胜。他创造的新词汇,建立起共产党文化的核心概念。“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____,是“改造思想”之大举。在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他创造出“糖衣炮弹”,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____。194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此论断,打破了“恐美症”“恐核症”,将其有力地推向全国乃至英语世界。
“毛氏文章”中,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使人过目难忘,____。这些语录,有的是精研细磨的雕章琢句,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是脱口而成的莲花,不经意为之,却犹如神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望风披靡 神来之笔 拖后腿 依依不舍
B.攻城略地 生花妙笔 拉下水 依依不舍
C.望风披靡 生花妙笔 拖后腿 流连忘返
D.攻城略地 神来之笔 拉下水 流连忘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B.“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C.“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D.“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填空题
4.请根据文章内容,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三、问答题
5.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6.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二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是智慧的泉源,而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前提是人类通过官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感性认知。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
C.人脑活动有层次高低之分,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等处在低层次,而智慧则处在更高的层次。
D.那些看上去很迟钝的人,其实大智若愚,他们不愿意去思考一般问题,但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
B.人们利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
C.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具有开放性,在不断地生长发展。
D.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
10.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
A.吃一堑,长一智。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
11.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12.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运用比喻,将原子弹比作纸做的老虎,举重若轻,生动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对美帝国主义的蔑视,以及必定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选用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第一空,攻城略地:攻打城池,掠夺土地。也作“攻城掠地”。略:夺取,占领。
望风披靡: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根据前句中的“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可知,语境采用拟人手法,把毛泽东常遭的众多的革命词汇比喻成部队攻打城池,掠夺土地那样,故选用“攻城略地”。
第二空,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
生花妙笔: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境说的是说“整风”一词的创造传神地概括了党的灵魂,此处不是说毛泽东写作能力大有进步,或文章写得很出色,故选用“神来之笔”。
第三空,拉下水:比喻受拉拢,跟坏人一道去干坏事。
拖后腿:比喻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
语境说的是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拉拢干坏事,故选用“拉下水”。
第四空,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
流连忘返: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语境说的是“毛氏文章”中那些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让人留恋不已,故选用“流连忘返”。
故答案为:D。
2.原句错误有二:一是“‘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革命者”错中途易辙,因在“革命队伍”前加上“在”;
二是“击败中间派,赢得敌对者”错,语序不当和搭配不但当,应改为“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改得全对的是C项。
故答案为:C。
3.画横线的句子“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原子弹”,喻体是“纸老虎”,将原子弹比作纸做的老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对美帝国主义的蔑视,“吓人的一只纸老虎”表明人民必定会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样形象比喻极大地激励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4.【答案】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解析】【分析】结合“感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分析,“感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结合“理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等分析,“理性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故答案为: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反映联系、特点、内容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5.【答案】①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就结构类型而言,是“总一分一总”式,可分三个层次。
②第一个层次,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共两句话,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第一句话讲由社会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第二句讲由思想到社会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三个层次,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上文总结并深化,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分析】
文章从开头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总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接着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论述了两种飞跃,一个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到实践。
最后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论述了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故答案为:①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就结构类型而言,是“总一分一总”式,可分三个层次。
②第一个层次,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共两句话,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第一句话讲由社会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第二句讲由思想到社会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三个层次,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上文总结并深化,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结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知道文章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根据本文,大体可以明确本文是“总分式”,具体而言是“总—分—总”的形式。然后明确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6.【答案】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解析】【分析】因为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所以需要有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必须把从时间中得来的理性认识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因为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并且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所以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而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故答案为: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语句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7.【答案】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解析】【分析】首先看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采用了设问的方式,三问三答,第一问是总领,后两问是分说;再看结尾“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开头的设问相呼应。
开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与结尾“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相呼应,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主体。总体来看,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故答案为: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结构的分析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总体而言,本文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首尾圆合。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B
9.C
10.D
11.①要培养学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②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③要培养学生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④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生。
12.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之愈笃”也是检验“知”是否正确的过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又是对“知”的发展。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中“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8.B.“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说法有误,原文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说明只要是“认识”就可指导实践,只不过经过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形成真理。
故答案为:B。
9.A.“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获得感性人认识是结果,但未必是目的。
B.“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D.“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选项混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C。
10.A.“吃一堑,长一智”指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并没有体现出“两次飞跃”。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指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没有体现出“两次飞跃”。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而后知至”是“格物”的结果,并非“两次飞跃”。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中的两次“斗争”因为“学习”而有了本质的不同,体现了“两次飞跃”。
故答案为:D。
11.根据原文“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可知,要培养学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根据原文“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可知,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
根据原文“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可知,要培养学生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
根据原文“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可知,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生。
12.由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以知道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知之愈明”的过程;
由材料一“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可知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知”是否正确的过程;
由材料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之愈笃”又有可能产生“知之愈明”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