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6: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们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的宗旨,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B.武汉某商务公司老板王某谎称能帮人走关系拿购房指标为由,先后诈骗13名购房者共120余万元,近日被硚口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C.如果从制度上让权力不自由,同时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权力才可能不敢轻易胡来,至少在一切有阳光照见的地方不敢公然胡闹。
D.在书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目张胆,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的……疯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蛮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
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
二、语言表达
4.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   
三、问答题
5.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6.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人”观点错在何处?卢梭认为正确的结论是什么?请填写下面表格。《怜悯是人的天性》
观点 错因 结论
人天生是恶人;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7.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例分析。《怜悯是人的天性》
8.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Bain)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9.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10.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
11.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1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3.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世界各国疫苗供应紧张。截至2021年11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援助行动的理解。
五、写作
14.《怜悯是人的天性》中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边破边立。而卢梭的这篇文章与《修辞立其诚》又都旁征博引,大量运用引证法。请分别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引证法各写一段文字,每段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无误。
B句式杂糅,“谎称……为由”句式杂糅,可改为“谎称能……”,或者“以……为由”;
C.关联词搭配不当,“如果……才……”不能搭配,“如果”应改为“只有”;
D.成分残缺,在最后补充“的历史进程”。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充耳不闻”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多用为贬义。语境中误用为形容选手比赛时非常专心,没有听到赛场上的人声,曲解词义,使用错误。
②“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由语境“需要你的帮助”可知,使用正确。
③“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本句形容那些不按法律办事的人,使用对象错误。
④“感同身受”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使用正确。
⑤“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语境中强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应为“身临其境”。
⑥“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此处用于形容军人小礼的英勇行为,褒贬失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理解错误,卢梭认为哲学家缺乏怜悯心,智慧和理性使人产生自爱心,更多地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卢梭在于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而非要远离理性和智慧。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仔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判断正误。学习课文重在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其结构脉络与使用的手法,另外此文也较具有现实启发意义,学习时要重点把握这几个方面。
4.【答案】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观点要明确,其次要针对正方辩词进行反驳。正方的观点是“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并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反驳理由。那么,反方的观点就应该是“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 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5.【答案】引证法。用优美的诗句证明了人类有一颗怜悯心,仁慈心。增强了文采,丰富了内容,使论证有力。
【解析】【分析】文中的引用是“自然既然给予人类眼泪,那就表示它曾给予人类一颗最仁慈的心”这一句,使用的是引证法。引证法能够迅速把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意思,概括成一段诗文,起到最好的“画龙点睛”作用,此句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度概括能力、深厚的文化诗词涵养、更加使文章主题鲜明,证明了人类有一颗怜悯心,仁慈心。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韵味,同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引证法。用优美的诗句证明了人类有一颗怜悯心,仁慈心。增强了文采,丰富了内容,使论证有力。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需要先指出论证方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6.【答案】这是根据霍布斯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把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人的欲望是社会造成的,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说自然状态中人是强壮的,和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相互矛盾;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解析】【分析】原文第二段,开头“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树立批驳的靶子,接着列举了霍布斯的错误认识,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然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然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欲望是社会造成的,也才使得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故答案为:这是根据霍布斯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把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人的欲望是社会造成的,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说自然状态中人是强壮的,和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相互矛盾;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7.【答案】例证法。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如第二自然段,提出“人类天性有怜悯心,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论点后,分别从母兽对幼兽的温情,马不愿意踩活的东西,动物从同类尸体旁走过时的不安甚至将尸体埋葬的表现,动物走进屠宰场的哀鸣,被囚禁的人无力救援被猛兽袭击的幼儿的悲伤难过来举例证明论点。大量事实论据的运用使论证富有说服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解析】【分析】如第二自然段,提出“人类天性有怜悯心,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论点后。结合“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马儿踏过活生生的躯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上抗拒情绪;没有一个动物会无动于衷地走过同类的尸体;有的动物甚至还会为它们死去的同伴举行某种仪式的葬礼;而即将被屠杀的动物发出的凄惨的叫声则向人们诉说着它正在经历的恐怖遭遇”“他所举的例子,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动人的场景。那是一个被囚禁的人类的形象,他眼睁睁地看着外面一头凶狠的畜生从母亲怀里夺走正在哺乳的孩子,用它那致命的獠牙撕裂孩子的四肢,用它的爪子撕扯孩子仍在跳动着的心脏”等分析,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正确性。文中以“在旁边观看的动物”为例,运用例证的方法,指出愈是对受难的同类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怜悯心愈是强烈。大量事实论据的运用使论证富有说服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故答案为:例证法。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如第二自然段,提出“人类天性有怜悯心,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论点后,分别从母兽对幼兽的温情,马不愿意踩活的东西,动物从同类尸体旁走过时的不安甚至将尸体埋葬的表现,动物走进屠宰场的哀鸣,被囚禁的人无力救援被猛兽袭击的幼儿的悲伤难过来举例证明论点。大量事实论据的运用使论证富有说服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平时应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需要先指出论证方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8.【答案】①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②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倒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因此,对霍布斯的观点批驳越彻底,作者自己的观点就越稳固。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③指出“怜悯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解析】【分析】
文章第一段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随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作者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和举倒论证等方法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这是“破”。
最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这是“立”。
故答案为:①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②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倒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因此,对霍布斯的观点批驳越彻底,作者自己的观点就越稳固。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③指出“怜悯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答案】9.B
10.C
11.A
12.首先,以人类残酷的普遍性为缘起, 接着引出幸灾乐祸和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 然后进一步强调二者一念之差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13.①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面对某些国家防疫资源不足,深受疫情困扰的现状,中国进行了对外援助,这是恻隐之心的体现。②这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③中国援助也体现了怜悯心这一人类美德。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时,中国克服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现实困难,提供新冠疫苗最多,这是怜悯心的表现,为战胜疫情作出中国贡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中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9.B.曲解文意。“是‘性恶’的表现”理解错误,材料一的第2段首句说“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从下文可知,卢克莱修和霍布斯就是这些学者。
故答案为:B。
10.A.绝对化。原文是“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B.无中生有,范围扩大。原文并无比较“其他人”,原文是“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D.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强调“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并没有对“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做出判断。
故答案为:C。
11.根据原文表述,恻隐之心是“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
A.写出了鲁迅对于逝去青年的感受,这种同类情感的难受是恻隐之心。
B.写出了格里高尔父亲对儿子苦难的残酷。
C.写出了四叔对祥林嫂死去的冷漠。
D.写出了“我”因自己的孤苦而产生了对别人的情感依赖,不属于恻隐之心。
故答案为:A。
12.材料一共有五段。
第一段,“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从以人类残酷的普遍性说起,引出话题。
第二段,“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用卢克莱修和霍布斯的学说论述幸灾乐祸的心理;第三段,“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分析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
第四段,“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进一步强调二者一念之差的重要性。
第五段,“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得出结论: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13.结合材料一“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可知,中国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期间,对受疫情困扰的国家施以援助,这正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可知,中国的援助行为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结合材料二“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可知,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时,中国克服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现实困难,提供新冠疫苗最多,这是怜悯心的表现,为战胜疫情作出中国贡献。中国援助也体现了怜悯心这一人类美德。
14.【答案】示例1: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之奋斗》,可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也可称为“卷”,可这些“卷”读了都会对读者有益吗?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这种‘卷’开不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示例2: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屠刀,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立”,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而“破”则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所谓“破立结合”,是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这就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比如,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们可以批驳这种观点,列举街头书摊上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并非对人有益,这就是“破”。同时,我们可以“立”一种正确的观点: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有了“破”,又树立了自己正确的观点,这就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所谓引证法,全称为引用论证法,是通过引用经典语录、约定成俗的市井言论、生活常识等作为论证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的作用是引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如,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这段文字运用引证法,引用“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力批驳了死读书的危害。
故答案为: 示例1: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之奋斗》,可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也可称为“卷”,可这些“卷”读了都会对读者有益吗?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这种‘卷’开不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示例2: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屠刀,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本题,考生要弄清楚什么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什么是引证法。“立”,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而“破”则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所谓“破立结合”,是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这就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