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 记念刘和珍君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寥落(liáo) 赁屋(lìn)
B.桀骜锋利(ào) 莽原(mǎng) 殒身不恤(xǔn) 攒射(cuán)
C.缁衣(zī) 惴惴(zhuì) 曲译(qū) 戳穿(chuò)
D.铿锵(kēng) 拓荒(tuò) 宝藏(cáng) 脚镣(liào)
2.下列词语不适合用来形容“刘和珍君”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温和、和蔼 B.执著、坚定追求新思想
C.“硬气”且“迂 ” D.勇赴国难
3.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对画线句子成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B.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C.这是一个复句,由“虽……,而……”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
D.这是一组多重复句,第一重由“虽……,则……”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第二重由“虽……,而……”连接,分句间也是转折关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过恰当的一组是( )
鲁边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 ;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 ;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B.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C.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D.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水流从高处倾泻下来,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令人惊心动魄。
B.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弹雨中相互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壮举,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C.青年人缺少经验,犯点错误是无可非议的,要热情帮助他们改正才是。
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7.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_____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__________至于泣下。
③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__________前往的。
④真的猛士,将更__________而前行。
A.奋然 黯然 欣然 毅然
B.毅然 黯然 欣然 奋然
C.欣然 奋然 毅然 黯然
D.欣然 奋然 毅然 黯然
二、语言表达
8.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后,请你根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拟写一副对联来追悼烈士。
上联: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下联:
三、问答题
9.《记念刘和珍君》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两处的“忘却”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悲哀:
(2)它们:
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2.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的含意。
13.文章主要记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本二: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秃头又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
14.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C.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5.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从听觉到味觉,又转到触觉,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读者的感官调动起来。
B.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民众的精神状态。
C.小说结构匀称单纯,从寂静开始,又归于寂静,如同一幕哑剧,沉默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无法呼吸,掩卷沉思。
D.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人看”,由此形成“看/被看”的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16.小说描写了一群“看客”,结合文本二分析这群“看客”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他塑造这群“看客”的意义何在?
17.文本二开头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
B.“殒身不恤”中的“殒”应读作“yǔn”;
C.“戳穿”中的“戳”应读作“chuō”;
D.“宝藏”中的“藏”应读作“zàng”。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2.【答案】C
【解析】【分析】“刘和珍君"出自鲁迅作品《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刘和珍君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和蔼善良,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找到相应的人物描写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
3.【答案】A
【解析】【分析】划线句子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主语中心语是“事实”,“的”前面的“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修饰“事实”,作定语;谓语中心词是“为”,“则更足”修饰谓语中心词,作状语;“明证”是宾语中心词,“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作定语修饰“明证”。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并正确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平时要了解单复句的相关知识,能够提取句子主干,能够梳理复句的内在层次,重点是结合语境分析。
4.【答案】C
【解析】【分析】“独特形式的诗”与后文的“这形式”“独创的”衔接更紧密,故①处应填写“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处,因为要与后文“有的则在精神也有可取之点”相照应,故应先说“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5.【答案】D
【解析】【分析】本句是指: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总会给人们以希望,哪怕是模糊而微茫的希望;更会给革命者莫大的鼓舞,使他们更加勇敢地同敌人斗争。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语句的含义,把握语段的含义,根据语句的理解,选出正确的答案。
6.【答案】C
【解析】【分析】A“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这里形容水流的声响让人惊骇紧张,使用正确;
B“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里形容爱国青年的精神,使用正确;
C“无可非议”,指没有错误,不能指责,这里是说青年人犯了错误,所以用“无可非议”错误,这里应用“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D“空头支票”,比喻不准备实现的诺言,这里用来形容一些基层干部对百姓承诺了却没有行动,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
7.【答案】B
【解析】【分析】“毅然”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黯然”指忧伤的样子;“欣然”指愉快地;“奋然”指鼓起劲来振作的样子。
①强调的是刘和珍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预定了《莽原》全年,所以应用“毅然”;
②强调刘和珍想到母校前途时很忧伤,所以用“黯然”;
③强调的是刘和珍去请愿完全是出于自愿,应用“欣然”;
④强调猛士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加鼓起勇气而前进,应用“奋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注重如下几点。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思考;接着是对近义词辨析,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找出差别来。辨析的具体角度主要是从词语的色彩、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等三大方面去考虑。
8.【答案】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人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是控诉统治者的罪行,纪念学生,鼓舞勇士奋勇前行。对联的目的是追悼烈士,所以必须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上联是控诉统治者,下联内容可以是追悼烈士,鼓励后来人。注意对下联时应按照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注意仄起平收。故答案为:
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人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要求掌握对联式仿写。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9.【答案】不相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意在警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为了“更奋然而前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因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限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解析】【分析】理解这两个“忘却"需要结合语境。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原句是“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意思是,庸人恐怕要在时间的流逝中忘却了刘和珍等人了吧,这是一种讽刺的口吻,意在警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而《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是“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中的“忘却”,并非真的要把这些牺牲的青年忘却,其实是作者想把悲痛暂时放到一边,从其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用更好的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因此,二者的情感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不相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意在警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为了“更奋然而前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因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限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和判断即可。
10.【答案】(1)①对死难青年竟遭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②对“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觉得愤怒。
(2)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用“它们”而不用“他们”,暗含这些人不配做人。
【解析】【分析】(1)“ 尤使我觉得悲哀”中的“悲哀”两个方面的意思,对死难青年的不幸遭遇,第二为反动文人的无耻嘴脸看到心寒和悲哀。
(2)“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的“它们”用的是动物的称呼,而不是“他们”,表现的是对无耻文人的出离愤怒。
故答案为:
(1)①对死难青年竟遭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②对“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觉得愤怒。
(2)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用“它们”而不用“他们”,暗含这些人不配做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要通读全文,找出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上下语境体会句子的丰富意蕴,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分析原则。
11.【答案】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解析】【分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沉默呵,沉默呵!”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使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
根据上下文可知,鲁迅先生所指的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惨象……流言……”这个对偶句就分别对应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在这段文字里,鲁迅先生抒发了自己面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但是通过两个“沉默"的重复和“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鲁迅先生尖锐地指出了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爆发,也有对反动派的警告。
故答案为: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作答时首先指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12.【答案】“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真的猛士”是作者对刘和珍等敢于奋起反抗的革命者的称呼,“惨淡的人生”指在反动派统治下,他们面临着血腥镇压、残酷对待的黑暗现实,然而面对这一切,他们丝毫不畏惧、不怯懦、不逃避,而是勇于面对,乃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正视淋漓的鲜血”。“哀痛者”是因为他们深深为祖国人民的命运而悲痛,“幸福者”是因为他们投身于拯救国民的事业之中,虽殒身而不恤,以天下为己任,以救国救民为幸福。
故答案为: “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3.【答案】①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②不为势利所屈,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与人相处,“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欣然请愿,难中救助。
形象特点: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从容善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文章记叙刘和珍事迹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一、三、五部分。
由第一部分中“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可以概括出,她于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莽原》,追求思想上的进步,追求真理,这体现了她对真理的渴望,对革命的向往;
第三部分第二自然段,写作者认识刘和珍的经过,描述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以及对学校前途的关心。她敢于带领同学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表现了她为了正义敢于斗争的果敢精神;平素她却常常微笑着,待人态度很温和体现了她的乐观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体现了她强烈的责任心;
由第五部分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可以概括出,刘和珍是欣然前去请愿的,这能体现她的勇敢从容、坚强乐观,以及对国家的爱。
故答案为: ①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②不为势利所屈,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与人相处,“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欣然请愿,难中救助。
形象特点: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从容善良。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答案】14.C
15.B
16.共同特点:①爱凑热闹,盲目从众。文中胖孩子看到巡警带着犯人就“飞在马路的那边了”,从不一会儿“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也可以看出。②麻木冷漠,无视他人痛苦。围观的这群人并不关心白背心犯了什么事,而把他作为自己无聊生活的调剂品,从“好快活”“多好看”可以看出这些人的麻木冷漠。描写“看客”的意义:通过描写“着客”众生相,旨在深刻揭示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的国民劣根性,以激起“疗救”的希望。
17.①炎热的天气,渲染出沉闷寂静的生活气氛;②“懒懒的单调的声响”预示了人物的无聊,为下文所出现的一个犯人在大街上示众,一群人去围观作铺垫;③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呼应,构成一种一成不变、无聊乏味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揭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主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言行事迹或具体情节中的人物表现去分析和归纳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小说的三要素的角度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塑造,对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作用
14.C.“《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错误,线索应是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故答案为:C。
15.B.“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错误。本文没有主要人物,也不是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的,而是以作者这个看客的视角去观察的。故答案为:B。
16.从“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可知,小说中的“看客”是一个群体,他们没有姓名、性格特征,只有外貌和行动举止,爱凑热闹,盲目从众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从“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可知,他们愚昧庸俗,麻木冷漠,无视他人痛苦。
意义:描写这群“看客”,表现了当时到处充斥着这样一颗颗因空虚而麻木的心灵,一具具因无聊而干枯了的灵魂,蕴含着作者沉痛无奈的心境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作者通过描写“着客”众生相,旨在深刻揭示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的国民劣根性,也揭露了在没有民主和自由的国度里民众“看与被看”的可怜又可悲的生存状态,以激起“疗救”的希望。
故答案为:共同特点:①爱凑热闹,盲目从众。文中胖孩子看到巡警带着犯人就“飞在马路的那边了”,从不一会儿“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也可以看出。②麻木冷漠,无视他人痛苦。围观的这群人并不关心白背心犯了什么事,而把他作为自己无聊生活的调剂品,从“好快活”“多好看”可以看出这些人的麻木冷漠。描写“看客”的意义:通过描写“着客”众生相,旨在深刻揭示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的国民劣根性,以激起“疗救”的希望。
17.从渲染气氛的角度看,“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可知,炎热的天气,烘托出沉闷、压抑的生活气氛;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衬托出人们精神的无聊、慵懒,为下文所出现的一个犯人在大街上示众,一群人去围观蓄势作铺垫;
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此处“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呼应,构成一种一成不变、无聊乏味的生存环境,揭示了街市的寂寥和人们生活的单调,暗示着这样昏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将持续下去,有助于揭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炎热的天气,渲染出沉闷寂静的生活气氛;②“懒懒的单调的声响”预示了人物的无聊,为下文所出现的一个犯人在大街上示众,一群人去围观作铺垫;③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呼应,构成一种一成不变、无聊乏味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揭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