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上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默写。(8分)
(1)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2)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古诗文中“月”这一意象往往别有深意。“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以清晨异乡的典型意象,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 , ”,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月色中融入了诗人对故乡的别样深情;《岳阳楼记》中“ , ”两句描摹出跃动的水波和月影相映衬的美好之态。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福州的城市精神。受江海的【甲】,福州自然环境优越,早已是生态宜居家园。受山水人文的陶①(yě),福州包容和吸纳天下人才,倡导容纳世界的宏大气量和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它平和、实用、内②(liǎn)、朴素,这正如福州城市的气韵。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它胸怀宽广、生命力③(wán)强,象征着福州人扎根四海、【乙】的精神力量。闽江水从武夷山来,在独特的咸淡交冲中“奔流到海还回头”。源远流长的闽江,即使孕育了底蕴深厚的闽都文明,而且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福州儿女。在当今,福州肩负着开放先行【丙】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厚积的基础上,继续勃发有为,做新时代的先锋。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2)填入【甲】【乙】处的词语,【丙】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滋润 生生不息 、 B.滋润 川流不息 、
C.润色 生生不息 , D.润色 川流不息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源远流长的闽江,即使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福州儿女,也养育了底蕴深厚的闽都文明。
B.源远流长的闽江,即使孕育了底蕴深厚的闽都文明,也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福州儿女。
C.源远流长的闽江,不仅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福州儿女,而且孕育了底蕴深厚的闽都文明。
D.源远流长的闽江,不仅养育了底蕴深厚的闽都文明,而且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福州儿女。
3、经典名著你我共赏。(6分)
名著都是有各自的色彩的。一部经典有一部的颜色。你觉得下列名著属于什么颜色?请你从下列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名著中的内容,赋予其一种色彩,并阐述理由。
《朝花夕拾》 《红星照耀中国》 《西游记》
我选( ),我觉得它是( )(填颜色)的。
理由: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7分)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3分)
5、本诗中“平明忽见溪流急”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都表现了雨的猛烈,在写法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马全义,幽州蓟人。宋初,从征李筠①,筠退保泽州,城小而固,攻之未下,太祖②患之,召全义赐食御榻前问计,对曰:“筠守孤城若并力急攻立可殄灭,傥③缓之,适足长其奸尔。”太祖曰:“此吾心也。”即麾兵急击之。全义率敢死士数十人乘城,攀堞④而上,为飞矢贯臂,流血被体。全义拔镞⑤临敌,士气益奋,遂克其城。贼平班师,录功居多,改龙捷左厢都校,领江州防御使,俄被疾。太祖遣太医诊视,仍谕密旨曰:“俟疾间当授以河阳节制。”全义疾已亟,但叩头谢。数日卒,年三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李筠:初名李荣,五代时期著名将领,擅长骑射,骁勇善战。②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③傥:同“倘”,假如。④堞(dié):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⑤镞(zú):箭头。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太祖患之 (2)太祖遣太医诊视 (3)俟疾间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筠守/孤城若并力/急攻立可殄灭
B.筠守/孤城若并力急攻/立可殄灭
C.筠守孤城/若并力急攻/立可殄灭
D.筠守孤城/若并力/急攻立可殄灭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筠退保泽州,城小而固,攻之未下。
(2)全义拔镞临敌,士气益奋,遂克其城。
9、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宋太祖十分器重马全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门口的垃圾 韩月牙
①宋琴出差一周回来,一下高铁,已是半夜,坐上出租车,归心似箭。和司机一路无语,她思绪飘飞起来,不知道自家门口会不会又有垃圾扔那儿?
②半年前,城里开始紧锣密鼓搞垃圾分类工作,家家户户行动起来,每天定时扔垃圾,垃圾箱旁边都站着佩红袖章的人员,仔细检查分类是否达标,逐一记录,张榜公告。宋琴差不多是那个时候搬到这个小区的。
③在这座城市奋斗了十来年,宋琴和丈夫拿出所有积蓄,刚够一套二居室二手房的首付。下单前,宋琴请教万能的朋友圈,因为有三套房子合乎宋琴两口子的基本要求,但都有利有弊,难以定夺。
④大家七嘴八舌,在宋琴微信朋友圈的这条下头一气盖了几百层楼。宋琴捋了捋,主要信息不外乎这些。
⑤A套吧,学区房,小学中学口碑不错。这点对宋琴来说很有吸引力,虽然孩子还小,在老家由父母帮带,但迟早要接到身边来。弊端也明显,是三套中建筑年份最早的。总价差不多的情况下,这套的性价比不是最高。
⑥B套,在一个小公园边上,绿化环境很好。但闺蜜说,不要被公园的假相迷惑,每天到点老头老太开起大喇叭跳广场舞,公园边的人家够呛。
⑦C套呢,是三套中面积最大的,结构也合理,全明,就是离双方上班的地儿都远,不像A套B套,总有个离家近的。但朋友们都说了,单位那是暂时的,特别是宋琴丈夫也老出差,终不是长久之计,换个更好的公司,就无所谓远近了。
⑧宋琴被大家的众多主意弄得更没主意。在上海某家企业混得极好的一个发小,她的一句话打动了宋琴。她说:过日子,过生活,垃圾箱这样的细节最能看出小区品质、业主素质,你为什么不去实地看看呢?
⑨宋琴想,对呀,想到就做,连着三天,宋琴一天去一个小区,专门考察垃圾箱,了解小区品质,以便最终敲定买哪套。
⑩走访之后,宋琴和丈夫比来又比去,结果A小区险胜。宋琴记得去A小区的情景。刚进小区的门,就有挂红袖章的老太太追着问东问西,得知是新邻居,马上笑脸如花。垃圾箱干干净净,箱外没有一点垃圾,几乎嗅不到异味。老旧小区,秋阳下的树荫里,单元门口,见老头老太坐在藤椅里闲聊,其乐融融。宋琴和老人家聊了几句,得知物业刚被赶走,社区接管,业主自治,退休老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管卫生,勤巡查,做得可好了。宋琴有种回到小时候老家的感觉。
当然,也有不好的消息,有实诚的老人告诉宋琴说,市中心,老小区,道路四通八达,前段时间,夜里有人家进过小偷。
宋琴和丈夫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决定签了A套。
出租车停在小区门口,宋琴才从回想里醒过神来,掏出手机刷了支付宝,下车,恨不能三步并作两步,一下就到自家门口。
记得下单没几天,简单搞了一下卫生,挑了一个夫妻俩都休息的日子,叫了车,搬家半天搞定。那天,一个单元同一楼层的其他三户人家,都过宋琴家门口,微笑着和他们招呼。
上次也是夫妻俩都出差,宋琴半夜回到家,见门口的垃圾,她的火腾一下起来了,怎么可以将自家垃圾扔别人家门口呢?这叫什么素质啊!
第二天一早,隔壁的阿婆对宋琴说,看你家晚上不亮灯,大家担心小偷,我们三户人家,争着抢着将干净的袋装垃圾放你家门口呢。
宋琴心头一热,定睛细看垃圾袋,黄色的,装其他垃圾的那种,袋口扎紧。看到宋琴回来,邻居才笑着将垃圾拾走。
这次宋琴先出差,没过两天,宋琴丈夫也外出开会,家里又空了。
一路上宋琴想着,家门口还会有充满人间温情的垃圾吗?深夜的小区,静悄悄的,路灯像瞌睡人的眼,但宋琴毫无睡意,她被什么激动着,迫不及待想看到家门口。小心地打开单元门,轻轻关上,宋琴不弄出一点声响,她知道老人家睡眠浅,大家都习惯了这样轻手轻脚。
宋琴仿佛听到自己的心在扑扑跳,一步一步,往楼梯上走,宋琴对自己说,哪怕家门口什么也没有,也不必失望,没有哪个邻居对别家的安全负有责任,不是吗?
终于站在了自家门口,只见昏黄的楼道灯光下,一袋黄色塑料袋装的垃圾,像一盖灯,静静地卧在自家门口。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0、请结合小说内容,完成情节梳理。(2分)
出差回来,记挂门口是否有垃圾 (1) (2) 回到家里,门口再现垃圾袋
11、细品小说语言,往往能品出许多滋味。请你完成两小题。(6分)
(1)宋琴心头一热,定睛细看垃圾袋,黄色的,装其他垃圾的那种,袋口扎紧。(细节处见深意。句中对垃圾袋的详细描摹有什么作用?)
(2)宋琴仿佛听到自己的心在扑扑跳,一步一步,往楼梯上走,宋琴对自己说,哪怕家门口什么也没有,也不必失望,没有哪个邻居对别家的安全负有责任,不是吗?(这句话反映了宋琴怎样的心情?)
12、中国小说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照应,前文常为后文埋下伏笔。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并说明其作用。(6分)
13、语文李老师在教授新课时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群文阅读,你觉得本文适合与下面哪篇课文开展联读?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主题或写作方法方面进行分析。(6分)
A.《老王》(杨绛) B.《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C.《社戏》(鲁迅)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2分)
“无求”与“有求”
①“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对联很多人高悬自勉,其意在于知足常乐,淡泊名利,修炼品格,修养身心。
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对于普通人,如同鸟之爱惜羽毛,既难以淡然回避,更难于全然超脱。只有少数贤者,才能轻名利似浮云,重节操如泰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中,也能挺直腰杆而不失骨气与高洁,达致“无求”之境。
③然而,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大义;虽不恋栈于庙堂,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④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对功名无奢求。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在民间留下口碑。宋代苏东坡在仕途屡屡失意中,一直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但从不放弃为民造福的追求。在黄州,他移风易俗拯救溺婴,深得人心;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惠及百姓;在儋州,他办学堂倡农耕,改善民生。这些古代的清官贤臣,因追求百姓福祉而德音留一方、功业垂青史⑤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⑥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在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得,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时与势,呼唤各级干部必须胸怀民族复兴的信念追求,以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品格书写事业与人生的辉煌,让未来的史家以浓墨重彩记下这个时代共产党人从政的壮美华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标题中的“无求”指的是“名利”,“有求”指的是“大道”。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C.文章开篇借对联引出“无求”的话题,并从“无求”论述到“有求”,呼应标题和论题。
D.中国共产党人的“有求”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大业,让历史记住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16、本文与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的共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2分)
材料一:
①中国人口增长放缓已是多年来的现实。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增长放缓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大趋势。前不久,美国公布了最新数据,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10年中下降到近100年来的最低水平;日本媒体也报道,日本儿童数量创70年来最低。诚如有人口学家所言:“所有这些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速度,而不是方向。”
②经过多年反思,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口是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最有力的支撑之一。适龄劳动人口不足,必然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养老体系压力剧增。此外,中国还面临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从人均看中国还不够“富”,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还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待迈过,但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减速,人口红利递减已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为何举国围观人口数》)
材料二:
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从人口年龄构成看,15至59岁人 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与2010年相比,15至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压力。
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与2010年相比显著提升: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2.18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未来,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本、营造良好的促进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进一步培育、发挥人才红利至关重要。
③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9亿人,占比63.89%,与2010年相比增加2.36亿人,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参照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未来我国还将有16%的人口进入城镇。劳动力从农业转移至城市工业或服务业不仅本身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口的空间集聚,带来了集聚效应。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创新、促进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本积累,还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整体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劳动力和厂商之间的匹配,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此外,人口集聚能够刺激消费,并且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及其乘数效应,创造更多需求。
(摘编自《在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中发掘人口集聚红利》)
材料三:
①有关部门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②就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仅半个多月,有关部门就作出重大决策,放开生育“三孩”,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与全体国民的期待一致,也是在人口问题带来的众多不确定因素下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适当增加人口数量,对国家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③我国目前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规模已经连续6年下降。当然,放开三孩,让育龄夫妇愿生、敢生,就必须为其创造条件,尽量满足这部分人在最需要扶持的教育、医疗、住房这三个方面的诉求。同时,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在母婴健康、托幼便利、孩子教育等方面,与放开三孩政策配套。
(摘编自《“三孩”政策放开,重大利好消息》)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放缓是世界的大趋势,但各国具体人口增长情况有差异。
B.我国人均GDP还不够“富”,但现在人口却在减少,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难度加大。
C.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成就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发展空间还很大。
D.放开生育“三孩”是改善我国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最有力的支撑是人口,现在我国劳动人口不足,必然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养老体系压力剧增。
B.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助于我国了解人口国情,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
C.城镇化有利于劳动力从农业转移至城市工业或服务业,带来本身生产效率的提高,更能带来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
D.顺利实施“三孩”政策,必须为育龄夫妇创造愿生、敢生的条件,还应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
19、面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现状,我国应如何有效应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亲爱的同学们,中考在即,你们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行。也许会有成功的激动和喜悦,也许会有失败的迷茫与无措……但请记住:每一个当下都是珍贵的,都值得铭记。把握眼前,正视当下,愿你能迈出坚定踏实的步伐。
请围绕“正视当下,感悟成长”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文章不少于6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1、(1)千里共婵娟 (2)云横秦岭家何在 (3)云归而岩穴暝 (4)鸡声茅店月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2、(1)冶 敛 顽 (2)A (3)C
3、 示例1:我选《朝花夕拾》,我觉得它是鲜绿色的。《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许多让人欢欣雀跃的事情,有长妈妈为他买回《山海经》,有在百草园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都表现了出了明媚的童真,充满朝气。
示例2:我选《红星照耀中国》,我觉得它是红色的。《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革命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从“大渡河英雄”“过大草地”“红小鬼”等多篇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
4、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
5、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从侧面衬托山雨的猛烈,李诗通过池塘涨满了水从侧面衬托山雨的大。
6、(1)担心 (2) 派遣 (3) 等待
7C
8、(1)李筠退守泽州,泽州城虽小却非常坚固,以致没有攻打下来。(3分)
(2)马全义拔出箭头,面对敌人,(宋军)士气更加振奋,于是攻下泽州城。(3分)
9、①召马全义到御榻前并赏赐食物,与他商议攻打泽州之事。
②派遣太医为马全义诊治,还嘱咐马全义说,等其病稍微好转,会授予马全义河阳节制之职。
参考译文:
马全义,是幽州蓟县人。宋朝初年,(马全义)跟随(宋太祖)征讨李筠,李筠退守泽州,(因为泽州)城小却坚固,攻打没有攻下来,宋太祖担心这件事,(就)召见马全义,在御榻前赏赐(他)食物(并向他)询问计策,(马全义)回答说:“李筠坚守(一座)孤城,如果合力急攻,马上就可以消灭(他),倘若缓攻,恰好助长了他的奸诈之心罢了。”宋太祖说:“这也是我心中所想啊。”于是立即指挥部队猛攻。马全义率领敢死队几十个人登城,攀矮墙而上,(他)被流箭射穿手臂,血覆盖全身。马全义拔出箭头直面敌人,(宋军)士气更加振奋,于是(一举)攻下了泽州城。平定叛贼班师回朝,因所立战功很多,授予龙捷左厢都校、江州防御使,不久马全义染病。宋太祖派太医为马全义诊治,还传密旨说:“等病稍微好转会授予马全义河阳节制之职。”马全义的病很重了,但是也叩头感谢宋太祖。过了几天马全义就死了,年龄三十八岁。
10、(1)买房前夕,考察小区垃圾箱 (2)上次出差,发现邻居在家门口放垃圾
11、(1)描摹了垃圾袋的颜色、装的垃圾种类,并强调“袋口扎紧”,说明邻居们放的都是干净的垃圾袋,完全是为宋琴家的安全考虑,体现了领居们的善良热心、周到细致,邻里关系的和谐,表达了宋琴内心的感动。(写出邻居们放垃圾袋的目的和邻里间的关系即可)
(2)通过宋琴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宋琴既希望在门口看到垃圾袋,再次感受来自于邻居们的关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又怕因抱有太大希望而最后失望的矛盾心情。
12、前文写宋琴去小区考察时发现,小区里“其乐融融”,“有种回到小时候老家的感觉”,“有实诚的老人告诉宋琴说,前段时间,夜里有人家进过小偷”,这与后文宋琴出差,隔壁阿姨说“看你家晚上不亮灯,大家担心小偷,我们三户人家,争着抢着将干净的袋装垃圾放你家门口”相照应。前文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体现了小区里邻里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风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间温情的赞美。
13、示例:我觉得本文适合与A《老王》联读。因为本文写了宋琴出差,邻居们主动放垃圾袋帮她家防盗;而宋琴怕影响老人睡眠,深夜回家时轻轻关门,不弄出一点声音,体现了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和人间的温情,是“善良遇上善良”。《老王》一文,作者一家善待老王,送他鱼肝油、照顾他生意等;而老王也是个善良的人,送冰时运费减半,临终前要送我鸡蛋和香油。虽然作者在老王去世后深感愧怍,但两家的交往还是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是“善良遇上善良”。
14B
15、示例:作者先提出观点: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然后引用大量名言论证他们“无求”与“有求”的胸怀。最后,再次强调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意思对即可)
16、本文与课文都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本文列举古代和现代的名人事例,表现他们“有求”对国家、人民的贡献,并引用名言论证他们“无求”与“有求”的胸怀。《怀疑与学问》列举了事实论据,如三皇五帝、腐草为萤、戴震读书善疑等,同时引用张载、孟子、笛卡儿等人的名言,论述怀疑的意义,证明只有怀疑才能建立新的学说。
17B
18A
19、①培育、发挥人才红利。要重视教育,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本、营造良好的促进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②继续推进城镇化,大力发掘人口集聚红利。激发创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生产效率,利用人力资本,刺激消费等。
③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出台放开生育“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适当增加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20、参考例文
把握当下
清风穿过花香,掠过竹林,渐行渐远。
岁月,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稍瞬即逝,留在记忆深处的一切,像沙漏般划过我们的思绪,我们想着“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念着一切都不会过去”,因此,我们只需要,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当下,许多人都会常提到一词“想当年”,“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想当年我也曾”,在如此多的“想当年”一词,紧接着,往往想阐述的都是当今的失意潦倒,而当年的辉煌不再,这些人就只是想依靠当年的风光意气来遮掩,如今的尴尬境地,他们缅怀着逝去的光彩,不愿重拾遗落的包裹,困于自己虚荣,这样只会令他们裹足不前,最终成为历史的注脚。
项羽——当年那狂妄的江东勇士,让多少人曾叹。诚然,在失败面前,项羽始终醉心于想当年的光圈中,不愿走出来,想当年,一代霸王举鼎,想当年,火烧阿旁的嚣张气焰,想当年,已不复当年,当下怎比当年,倘若项羽能意识到自己已不比昔日,脱身于当年消逝的风光,立足于当下,定有扭转乾坤之势。
有人说,回忆会使人前行变得艰难,正是如此之道理,却始终有人无法轻易释然,抱着回忆,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回忆再美,终有离时,抛开逝去的回忆,定会发现,前方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立足于当下,遥四望梅川河远岸。苏子悄然于湖上泛舟赏景,好不乐乎,几经排贬,苏子仍自得其乐,远离仕途,收获的是风光无限的大好河山,拂去,“想当年”官场的叱咤风云,苏子立足于眼前,排遣心中的抑郁,揽进无数风光美景,畅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使他的文学成就更上一层楼,着眼于眼前,任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子依然逍遥自在,轻松在人生路上前行。
春华秋实,松涛柳韵,人应把握当下。柳树本依依,相信自己,一次一次时光中的努力,终会因自己的把握当下,践行泼墨山水,让我们把握当下,从现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
资料来源于四望梅川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