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灼人 厌卷 附和(hé) B.呻吟(yíng) 突兀 嘲笑 怦怦(pēng)
C.恍惚(hū) 晕炫 逼迫 参差不齐(cān) D.趴着(pā) 惊讶 畏惧 抽噎(yē)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反胃 逼迫 警告 气喘噓噓 B.冒险 雀斑 粉粹 浑身发抖
C.杂乱 臭椿 边缘 天旋地转 D.绕道 嘲笑 牢记 犹豫不绝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莫顿·亨特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办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去战胜它。
C.从电视上看到叙利亚无辜平民惨遭轰炸的情形,我不禁有些心惊肉跳。
D.超暖心的松鼠妈妈,小心翼翼地叼着睡梦中的小松鼠搬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B.从陈部长的讲话中,使我们明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5.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
B.“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C.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D.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6.下列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A.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B.那高高的摩天大楼像是钻天的白杨树,直刺苍穹。
C.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
D.面对着这幽林秀水、佳木野芳,我仿佛是喝了香醇的美酒。
7.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迈出了这一步,方可领悟出,内因为外因提供了怎样的缝隙与机会,才导致这糟糕局面的出现。
②而不迈出这一步,总想着自己如何无辜,如何不幸,如何罪不应得,如何命运不济,便会在逆境的黑浪中,很快地沉没下去。
③在逆境的压力下检查自己的弱,点、缺点、失误是痛苦的、难堪的——然而必须迈出这一步。
④面对逆境,要勇于自省。
⑤逆境的出现,虽不一定有自身的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总与自身的弱点、缺,点、失误相连。
A.⑤④③①② B.④⑤①②③ C.④⑤③①② D.⑤③④②①
8.下面情境中,女儿的劝阻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端午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女儿劝阻道:
A.爸爸,酒后驾车是违法的,你必须做一个守法公民!
B.爸爸,这个时候警察还在岗,万一被抓呢?别开了!
C.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D.爸爸,既然喝酒了,为了大家的安全,就别开车了,好吗?
9.下列对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采取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
B.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个生活哲理。
C.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很担心却没有办法,由此可见父亲进退两难的处境。
D.“我”之所以去爬悬崖,一是因为怕小伙伴们嘲笑“我”是“胆小鬼”,二是“我”也确实想尝试一下。
10.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对父亲这样说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让“我”自己下来,他不管我。
B.他对“我”我下来完全有把握。
C.他知道“我”是胆小鬼,身体不好才这样说。
D.让“我”慢慢把心情放平,镇定下来。
二、综合性学习
11.2020年6月21日,班内开展“我终于读懂了您——父亲”专题实践活动,邀你参加。
(1)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父亲的爱”的理解。
【材料一】
83岁的老父亲给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的女儿写了一段长微信,下面是节选部分:我觉得你还是有气概的。乡亲兄妹亲戚好友都说你是勇士!我说你还要认认真真保护好自己!要吃好饭,注意营养。不要像在家那样,爱吃不吃的!要注意休息,不要像在家那样经常熬夜!祝早日胜利归来!2020新春初八。
【材料二】
综合外媒2020年2月3日报道,一段救援视频由用户@JenanMoussa于1月27日下午8:03上传到网络。在视频中,一个孩子从车站月台掉落到火车轨道上。该网友写道:“爸爸是超级英雄。埃及的一个女孩掉到铁轨上后,父亲毫不犹豫地跟着跳下,滚落在她身后,紧紧拥抱着她并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旁边保护着她。直到行进的火车终于驶过去,他们俩都幸免于难。
(3)宇涵同学搜集到下面一组书法作品,请你仔细观察,思考:按照书体产生的时间先后,离现在最远和最近的两幅是( )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用上一种修辞手法,给你父亲发一条短信,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不超过50字)
12.综合性学习。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智慧,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是我们人生航程的“指路明灯”。博林中学准备开展“ 学习格言”的活动,一时间,全校掀起了一股学习格言的热潮。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1)-(3)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格言。请你从中选出属于励志的格言。
A.松弛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B.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C.性格决定命运。
D.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E.在虚伪的世界中,只有学会伪装,才能生存。
F.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
属于励志的格言有 。
(3)活动中,各小组分别派一位同学上讲台 ,述说自己喜欢的格言及喜欢的理由。请你代表你们小组上台发言。
格言:
喜欢的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
①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般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摔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②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③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④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⑤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
(1)遥远的岩石:
(2)第一小步:
15.“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17.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悬崖,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对于将来的高考他甚至不敢想象。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饭菜。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道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中划线的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②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3)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它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①《山就这么高》: 。
②《走一步,再走一步》: 。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80字以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奔跑的少年
程应峰
①汽车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行进。夏季的阿坝草原,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望无垠,只是显得较为开阔而已,青翠碧绿是它的主色调,局部的平展之外,有着起伏跌宕的美丽。
②怎么都想不到的是,行进中的汽车出现故障,抛锚了。司机下车修车,考察团一行也离开了车厢。夏季高原的阳光烈烈的,无遮拦地泻下来,热辣辣地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谁都知道,强烈的紫外线极易灼伤人的皮肤,于是大家很快支起了为应急而携带的帐篷,钻了进去。
③不一会儿,一个少年赶着一群牦牛来到了附近的草场,少年脖子上挂着一个并不精致的牛角号,手中熟练地舞动着放牧用的鞭子。他安置好他的牛群,来到了我们的帐篷外。近距离才发现,他的衣衫破败不堪,颜色黑不溜秋,他的肤色较之衣衫有过之而无不及,黧黑发亮,一看,就知道这是高原阳光照射的结果。细看他的脸,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里,透现着无法遮掩的少年英俊,却也刻写着生活重压下的沧桑。
④他好奇地围着帐篷转了一图,然后在门口定定站下。感觉有人注视他了,一笑,一排洁白的牙齿反射出快乐的光芒。有人问他什么,他很迷惑的样子,摇头。我知道,这是语言上的障碍。但从他那双黑亮的眼睛流淌出来的除了好奇,还有渴望和羡慕。
⑤心细而善良的英姐,看着少年,看着他黝黑的脸,看着他那一身穿着,眼睛就有些湿润了,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钞,塞在了少年的手中。那一刻,少年嘴唇动了动,想说点什么,终于还是没有说出来。只见他揣着钞票,转身飞奔而去。
⑥同行人说话了:“英姐,你的钱这么一给,恐怕有麻烦了,那孩子肯定叫他的同伴去了,他的同伴要是都来找我们要钱的话,那可就不好办了。”听他这么一说,英姐不安地看看大家,又看了看远方,将信将疑。那一刻,我感到周围的空气突然间就变得有几分滞涩和凝重。
⑦终于,少年的身影出现了,由远而近,越来越清晰。看得出,他是抱着什么飞奔而来的。近了,原来他手中抱着的是一束鲜花,红白相间的,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看着少年胸前颤动的鲜花,在一阵惊愕和沉默之后,考察团全体人员都会心地笑了。应该说,这种笑,是夹杂着愧疚和感动的。
⑧少年奔跑着,来到帐篷前,来到了英姐跟前,他单膝跪下,将鲜花高高举过头顶,送到了英姐手中。英姐接过鲜花,将少年扶起来,那一刻,我又一次看见少年闪亮地笑了,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真诚的笑、感激的笑、致意的笑。
⑨汽车开动的时候,少年挥着他的牧鞭,蹦蹦跳跳地离开了。透过车窗,他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小的身影让我觉得,高原之上,他就像一个纯净的音符,清新透亮;就像一朵自在的格桑花,朴拙美丽。
19.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少年是个怎样的孩子。
20.第⑥段“同行人”说的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21.对语言的敏感会让你品出平淡中的深味,请从修辞角度品析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22.揣摩文中画横线处少年的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其描写出来。(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厌卷——厌倦,附和(hé)——hè;
B.呻吟(yíng)——yín;
C.晕炫 ——晕眩,参差不齐(cān)——cēn;
故选D。
2.C
【详解】A.气喘嘘嘘→气喘吁吁;
B.粉粹→粉碎;
D.犹豫不绝→犹豫不决;
故选C。
3.A
【详解】A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头晕目眩”指头脑发晕,两眼昏花。用在此处明显不当。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一面对二面,在“保持”前加“能否”。B缺少主语,去掉“从……中”或“使”。C“的原因”和“造成的”句式杂糅,删除“造成的”。D正确。据此,答案为D。
5.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D项使用错误,冒号改为句号。
6.B
【详解】试题分析:B暗喻。A夸张。C做比较,不是比喻。D想象,不是比喻。
7.C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排序的能力。④句总括如何面对逆境,应放在首位。下面的分析按逻辑顺序来排列,⑤句分析逆境出现的原因,③句承接前句中“弱点、缺点、失误”而说逆境下自省带给人的感受,①②句承接前句“必须迈出这一步”从正反两面说理。故为:④⑤③①②。故选C。
8.D
【详解】A.“必须”一词带有强制性,不利于被人接受;
B.“警察还在岗”没有说服力,有侥幸心理;
C.“你不要命了吗”带有质问与责备语气,用在这里不得体。
故选D。
9.C
【详解】C项的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的信息点。
10.D
【详解】联系下文可得知父亲的良苦用心,是让儿子历练一下,自己解决困难。
11.(1)(示例)读懂父亲,体会父爱!
(2)(示例)父亲关心孩子的身体,关心孩子的安危,父亲的爱深沉、真切,父亲爱孩子胜过爱自己!
(3)C
(4)(示例)爸爸,是你使我拥有了更广阔的天空,是你给我注入无限的精神力量,让我看得更远、飞得更高。我永远感谢您!
【详解】(1)此题考查的是宣传标语。拟写宣传标语从内容上来说,要结合主题;从形式上来看,要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要简单明了,醒目易读。结合主题“我终于读懂了您——父亲”拟写即可。示例:走近父爱,感受父爱。
(2)细读材料,紧扣材料中父亲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进行理解。从“我说你还要认认真真保护好自己!要吃好饭,注意营养。不要像在家那样,爱吃不吃的!要注意休息,不要像在家那样经常熬夜”“ 父亲毫不犹豫地跟着跳下,滚落在她身后,紧紧拥抱着她并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旁边保护着她”等句子可以看出父爱体现在关心孩子的健康,呵护孩子的安全,“我觉得你还是有气概的。乡亲兄妹亲戚好友都说你是勇士”说明父爱还体现在适时的鼓励和肯定。据此理解作答。
(3)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根据题中书法作品中汉字的字形和笔画特点判断:①是小篆,②是大篆,③是行楷,④是楷书,离现在最远的是大篆,距现在最近的是行书。故选C。
(4)注意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对父亲表达感恩之情,注意字数要求。示例;爸爸,你就像那一把大伞,为我们遮挡那倾盆大雨。爸爸,你就像一滴水,在我们口渴的时候,滋润了我们。感谢您,亲爱的爸爸!
12. (1)示例一:铭记格言,弘扬正气 示例二:让格言引导我们前进 (2)ABD (3)格言:失败是成功之母。 喜欢的理由:失败并不等于就获得了成功,只有在失败后认真反思,找出失败的经验教训,失败才有可能转化为成功。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失败都会成功的。
【详解】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围绕“学习格言”的活动来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格言的理解与分类能力。其中ABD属于励志格言,其它三项属于道德修养的内容。第(3)小题是一道主观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说出在自己喜欢的格言,然后从对人的激励作用的角度来谈格言的思想意义即可,语言要流畅。
13.示例:“我”在悬崖上脱险的经历。 14. 喻指生命中遥不可及的目标 指可以达成或实现的目标 15.环境描写交代时间的变化和漫长:渲染当时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孤独无助、极度恐惧的心情。 16.议论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主旨。 17.示例:我喜欢文中父亲的做法,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引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想让儿子通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根据选文第①段“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可知,“我”因为害怕不敢下悬崖;(起因)③— 段父亲具体指导并且鼓励“我”;(经过) 段“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从悬崖上下来了;(结果)
据此可概括为:“我”在悬崖上脱险的经历。
1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1)遥远的岩石:结合全文及 段“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理解,“遥远的岩石”喻指生命中遥不可及的目标;
(2)第一小步:根据⑦段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是告诉我们战胜困难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像完成第一步。结合 段“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第一小步”指可以达成或实现的目标。
1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根据②段划线句子“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中,影子拉长、太阳西下、夜幕降临,可知这些是对环境的描写。这一环境表明傍晚将至,也表明“我”长时间处于困境之中,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和漫长,随着夜晚来临形势将更加严峻;从而烘托出“我”害怕、绝望、焦急的心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结合③段“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可知,为下文父亲的出现及表现“我”在父亲的帮助下脱困做了铺垫。
16.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
根据 段“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令人畏惧的情境……”写的是“我”的感悟,可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根据尾段位置和“此后”可知,有总结全文的作用;结合“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可知,点明了文章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7.本题考查看法。从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结合内容答出理由即可。
示例:我更喜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悬崖,把“我”扶下来。因为“我”“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既上不来,也下不去,并且“我”完全处在恐怖中,不能做任何事情。只有爸爸能把“我”救下来。这样体现了父爱的温暖和无微不至。
18.(1)“我”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继续读书了。
(2)①“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②“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3) 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来,就能逐步解决困难
(4)文中的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须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有耐心,而且注重言传身教。
【分析】(1)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父亲是在“我”因成绩不“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而决定放弃的时候,“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和我一起爬山的,而他在爬山后的话是“其实山就这么高”,由此可知,他是通过爬山让孩子明白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困难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那么难。
(2)
两个词都是动词,第一个是父子两人爬山的动作,表现了山之陡与爬山之难。第二个本义指高高地站立,放到语境中指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3)
首先要回想《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我被困后,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步安全地回到地面的故事。可见,告诉我们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只要把它一步步化解即可。而《山就这么高》则是通过爬山,知道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去面对。可以说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侧重方法指导,后者侧重心态指导。
(4)
文中的父亲“在外拼命地打工”可知是个勤劳,肯吃苦的人。“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可知,父亲是个很爱儿子的人。文章主体部分讲述的故事,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其实山就这么高”的道理,可知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拟答时,要注意“简要赏析”即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
19.少年是一个生活清贫辛苦,却淳朴真诚、知恩图报,心灵纯净的孩子。 20.①从内容上看,反衬出少年的真诚纯洁;②从结构上看,导致众人的担忧,引起情节的起伏。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少年比作“纯净的音符”和“自在的格桑花”,热情赞美了他纯质朴而美好的心灵。 22.示例:无功不受禄,我怎么能随便要人家的钱呢?可是,这位阿姨的眼里分明流露出真诚和善良,拒绝她,会不会很没礼貌?对了,我知道怎么做了,让我亲手摘一束最美的鲜花来报答她吧!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他的衣衫破败不堪,颜色黑不溜秋,他的肤色较之衣衫有过之而无不及,黧黑发亮,一看,就知道这是高原阳光照射的结果。细看他的脸,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里,透现着无法遮掩的少年英俊,却也刻写着生活重压下的沧桑。”看出他生活贫穷,长相英俊,充满沧桑;“他揣着钞票,转身飞奔而去。”“他手中抱着的是一束鲜花,红白相间的”“来到了英姐跟前,他单膝跪下,将鲜花高高举过头顶,送到了英姐手中。”看出他真诚朴实、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
20.考查句子的作用。题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根据上文英姐给了少年一张百元钞票,少年没点什么,揣着钞票,转身飞奔而去。“同行人”此时说的话,结构上,引出人们对少年行为的猜想,导致众人的担忧;内容上,与下文写少年的捧来一束鲜花的真诚淳朴的做法做铺垫。
21.考查赏析文句。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点,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人物描写方法等角度来理解。此句“他就像一个纯净的音符,清新透亮;就像一朵自在的格桑花,朴拙美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的心灵如同音符一样纯净透亮;如同格桑花一样朴拙美丽。
22.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要运用第一人称,少年对英姐情感主要是以想拒绝,但又怕没礼貌,进而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为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