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7:0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论语》十二章
01
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0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03
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学习目标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大儒朱熹也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论语》有多重要?——让我们走进《<论语>十二章》,去探究《论语》的奥秘。
导学
自学
知 人 论 世
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3.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l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l 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教 学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3. 感悟体会,了解思想。
第一章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君子食(动词,吃饭)无求饱(饱足),居无求安(安逸,舒适),敏(勤勉)于事而慎(谨慎)于言,就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概括主题。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同时指出了“好学”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问题探究
子曰:“人而(表假设,如果)不仁,如礼何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第二章
1.概括主题。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同时指出了“好学”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问题探究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 :古代乐舞表演的规模是以佾为单位的,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结合这个故事背景可知孔子的意思是,从季氏对待礼和乐的随便态度可知,他没有好好学习过周礼,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仁。
孔子听说季氏用了八佾这件事后,说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名言,意思是季氏连这种事情都能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敢做的。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第三章
子曰:“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闻道,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第四章
1.概括主题。
主题分析: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说理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第五章
宾语前置
子曰:“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宾语前置)也。” (《里仁》)
1.概括主题。
分析: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
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说理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问题探究
3、问题:“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
①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
②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第六章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分析: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提问: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君子要“文质彬彬”呢?
①关系: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雅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虚饰浮夸。
②原因:君子要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曾子曰:“士(读书人)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第七章
宾语前置
1.概括主题。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问题探究
第八章
判断句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筐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概括主题。
主题分析: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说理特点: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说理特点: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问题探究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第九章
知:
者:
通“智”,智慧。
……的人。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小 结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赞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名作动,合乎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颜渊》)
第10章
复:
一日:
由:
请:
使...归复。
依靠。
请允许我。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仁”的内涵是什么?达成“仁”的方法是什么?
①内涵:“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已”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②方法:达成“仁”的境界要拿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非札勿视,非札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视”“勿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札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勿言”“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问题探究
2、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礼”出发,就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
译文: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11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①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②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小 结
第12章
小子:
夫:
兴:
观:
群:
怨:
迩:
事:
近。
侍奉。
讽刺时政。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激发人的感情【使人联想】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类似同学们。
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何莫:为什么不...呢
可以:可以用来(古今)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1.概括主题。
明确: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
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问题探究
检 学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