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声和光——2022-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一模二模考试试题分类
一.选择题(共33小题)
1.(2023 慈溪市校级模拟)从2023年3月28日起到未来数周内地球任何地方望向西面夜空都能看到这一“五星伴月”奇观,刚刚日落时是最佳观测时间。水星距离太阳太近,白天太阳强烈的光会让人们观测不到水星,因此刚刚日落时是最佳观测时间。日落时会让人们观测到水星的原因与下列光现象相同的是( )
A.放大镜观察小虫 B.观赏海上日出
C.环卫工人树萌下乘凉 D.小孩照镜子
2.(2023 慈溪市模拟)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3.(2022 镇海区一模)如图是我市南塘印象景区的夜景,图中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圆的形状。若多日下雨造成水位上涨,则桥洞与其倒影大致形状是( )
A. B.
C. D.
4.(2023 鄞州区一模)小宁把一个杯子放在玻璃板上,发现了奇妙的光学现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杯子的倒影比杯子显得略暗,是由于光在玻璃板上发生了反射
B.杯子的虚像是倒着的,说明平面镜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C.勺子看起来折断了,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D.勺子在杯子里水面下的部分看起来变大了,是杯子与水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5.(2023 镇海区模拟)生活处处是科学,选项中与如图所示铅笔在水中弯折现象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树的倒影 B. 彩虹
C. 手影 D. 小孔成像
6.(2023 海曙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为甬城上空出现的“日晕”现象。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日光通过卷云层时,受到冰晶的两次折射便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下列现象也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引起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
B.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
C.池水的深度看起来比较浅
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范围
7.(2023 镇海区模拟)如图,小科在家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墙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同时还观察到墙上有手和透镜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墙上烛焰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墙上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若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变小
D.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8.(2023 宁波模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射进水中,另一部分光返回到空气中,其光路如图所示。现在让光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则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3 北仑区一模)光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如果物体比平面镜大,则物体在镜中的像不是完整的像
B.我国多地曾出现的日晕现象(太阳周围的彩色光环)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小宁面对平面镜靠近时,镜中的虚像大小不变
D.小北用摔掉了约三分之一的老花镜片做成的投影仪镜头,能显示物体完整的像
10.(2023 北仑区二模)2023年2月6日,横跨亚欧的土耳其发生了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下列有关此次地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超声波
B.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发声而获救,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和信息
C.发生地震的位置在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上
D.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
11.(2023 北仑区二模)在“探究小孔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小孔左侧,光屏置于小孔右侧。“F”发光物和小孔位置不变,向右移动光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亮暗分别是( )
A.变暗 B.变暗 C.变亮 D.变亮
12.(2023 镇海区一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MV红遍网络,唱者激情无限,欢笑与润水交织,听者观者动容,激发人性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13.(2023 宁波模拟)小宁学习光学知识后,整理了如图所示的知识结构图。小宁补全后应为( )
A.①凸面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
B.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
C.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实像
D.①凸透镜②光的色散③正立实像
14.(2023 宁波模拟)如图所示是一个放置于宁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简易计时模型,圭杆垂直底盘。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C.一天内,正午的杆影最短
D.该模型依据杆影的方位计时
15.(2023 海曙区校级一模)透过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看到课本封面的“物理”两个字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玻璃杯远离课本封面时,看到的字变小
C.图中“物理”两个字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图中“物理”两个字是虚像
16.(2023 宁波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前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
C.“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后句是光的折射现象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水能够传声
17.(2023 宁波模拟)如图L型走廊弯道处放有一面与墙面成45°角的平面镜,当小阳按箭头方向行进时,走廊另一头的人通过平面镜看到的小阳移动方向为( )
A. B. C. D.
18.(2023 宁波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颜色的红光通过棱镜后也会发生色散现象
B.光的色散是光通过介质后发生了偏折,其中紫光偏折最小
C.白光色散后不可能再合成为白色光
D.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通过了充满水汽的大气
19.(2023 慈溪市校级模拟)提词器是由一个高亮度显示器和一块与其成45°角的专用镀膜玻璃组成,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文稿内容反射到演讲者前方。如图当演讲者前方呈现“爱我中华”四个字时。他直接看显示器会看到( )
A. B. C. D.
20.(2023 宁波模拟)如图MN为一平面镜,a、b、c表示一个不透明正三棱柱(图甲)的三个侧面,图乙中a面与平面镜垂直,P是观察者眼睛所在位置(位于三棱柱的正下后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棱柱通过镜面成一个实像
B.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b面的全部
C.若观察者面镜,则三棱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会变大
D.观察者通过平面镜不能看到c面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1.(2023 鄞州区一模)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明把夜光显示的手表置于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当手表与光屏分别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小明看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若此时手表表盘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明看到光屏上呈现的像为图中的( )
A. B.
C. D.
22.(2023 宁海县模拟)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光滑的地面
D.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23.(2023 宁波模拟)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入射点位置不变,激光笔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
B.入射点位置不变,平面镜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
C.入射角不变,平面镜向左平移一段距离
D.入射角不变,激光笔向下平移一段距离
24.(2023 鄞州区校级一模)宁波某校课外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3年3月14日正午时刻圭杆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北方
C.该小组预测2023年6月20日正午时刻,该圭杆的杆影长度将比55.7cm长
D.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25.(2023 宁波模拟)智能门铃通过安装在门外的特殊摄像头装置,不仅可以实现与访客的可视对讲,还可以通过设定特定程序,进行人脸识别,快速判断访客信息。下列关于该特殊摄像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在镜头成像时,像位于二倍焦距之外
C.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D.该镜头所成的像是虚像
26.(2023 镇海区模拟)2021 年6月25日至7月5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宁波三江口上演了华英的城市灯光秀,河岸线上霓虹闪烁,五彩斑斓,远远望去,宁波城市天际线倒映在镜子似的水面上,光影交错,十分壮观。关于灯光秀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灯光秀上演期间宁波的昼变短,夜变长
B.霓虹灯内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
C.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D.正常的人眼看远处光影时,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凸度变大
27.(2022 慈溪市校级模拟)2022年3月21日,东航﹣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一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东航航班的一部黑匣子已于23日被发现。则对于黑匣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匣子的声音通过解码后发出时不需要任何物体振动
B.黑匣子中的信号即使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黑匣子”在陆地的定位主要依靠人工目视,所以“黑匣子”表面的颜色应是醒目的橙红色
D.黑匣子中的声音播出时,能够听懂是哪个人说的,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
28.(2022 鄞州区校级模拟)以下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其原理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
B.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
C.缸中金鱼“变大”
D.道路拐弯处安装凸面镜
29.(2022 宁波模拟)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如图所示,作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光源S射出的光线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30.(2022 鄞州区模拟)小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且不光滑的挡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则( )
A.两个实验的挡板上均不能出现蜡烛的像
B.两个实验中,小宁均不能看到蜡烛的像
C.只有乙的挡板出现蜡烛的像且小宁能看到像
D.甲、乙的挡板上均能出现蜡烛的像且小宁均能看到像
31.(2022 奉化区模拟)2021年10月18日,在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奥林匹亚,利用凹面镜点燃了北京冬奥会圣火火种(如图所示)。用凹面镜能够采集火种,主要是因为光的( )
A.直线传播 B.反射 C.色散 D.折射
32.(2022 镇海区二模)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赛事中,超高速摄像机系统“猎豹”比顶尖运动员跑得还快,它能灵活加速减速,捕捉冬奥赛场每个精彩瞬间。下列现象与摄像机工作时涉及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潭清疑水浅 B.池水映明月
C.一楼台倒影入池塘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3.(2022 北仑区模拟)吟诵古诗,品读经典,收获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九月降霜秋早寒”,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的运动是以“两岸”为参照物
D.“风吹草低见牛羊”,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34.(2023 慈溪市校级模拟)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导航等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的接入。
(1)智能手机可以自动识别用户的声音,这主要是利用声音的 。
(2)如图是一个商品条形码,用手机扫描时是主要是通过 (选填“白色”或“黑色”)部分获取商品信息的,它反射光的能力较强。
35.(2023 镇海区模拟)如图所示,用鼓锤分别重敲和轻敲鼓面,铜鼓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可以通过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显示出鼓面振动的情况。通过实验可知:鼓面振动的 越大,响度越大。本实验涉及到的实验方法是 。(填“类比法”或“转换法”)。
36.(2023 宁波三模)小明用易拉罐制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他从实验室借来如图甲所示的“F”形LED光源,将“F”形光源、简易针孔照相机按图乙位置放好,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 (填序号);针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相同/不同);若改变小孔形状,“F”字样光源成像的形状 (会/不会)改变。
37.(2023 宁波模拟)小科在用手机查资料时,不小心将一滴水落在手机的玻璃屏幕上(如图甲所示),透过水滴看到的文字是放大的 像(选填“实”或“虚”)。水滴相当于一个透镜,而每一个透镜的两侧都有焦点,这个“水滴透镜”下方的焦点在如图乙中手机图文层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
38.(2023 海曙区校级一模)我国在敦煌建造了亚洲第一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它被形象的称为“超级镜子发电站”(如图1所示)。该发电站是由1.2万块定日镜(即平面镜)、熔盐、蒸汽发生器、汽轮发电机、冷却塔等装置组成的(如图2所示),通过循环工作,可实现24小时稳定输出电力。
(1)每一个定日镜都由自动跟踪太阳光装置控制,以便准确的将太阳光反射后会聚到吸热塔顶部的接收器上。1.2万块“定日镜”形成的反射场景,类似于 (填“凸面镜”、“平面镜”或“凹面镜”)。
(2)吸热器中吸热材料是按60%硝酸钠与40%硝酸钾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熔盐吸收镜子反射的热能后可升温至565℃,成为液态熔盐储存在热罐里面,把液态热盐通过压力泵送到换热器,然后与水进行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并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由上可知熔盐的熔点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565℃。
39.(2023 慈溪市校级模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其光路示意图如甲所示。现有一束红光AB射到长方体玻璃砖上,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红,从玻璃砖中出来的光线为CD,CD的反向延长线与AB相距h红,如图乙所示。若把红光改为紫光,保持入射角a不变,则β红 β紫;h红 h紫(填“>”、“<”或“=”)。
40.(2023 宁波模拟)2021年3月6日晚,宁波慈溪亮相央视《中国地名大会》,慈溪市委书记杨勇携青瓷瓯乐团,亲自讲述跨千年的慈溪故事。
(1)宁波杭州湾湿地公园是一个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大量水鸟栖息于此,故有“鸟类天堂”的美誉。这些水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夏日,湿地中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荷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 输送到地下茎(藕)中贮存。
(2)慈溪还守护着秘色瓷穿越千年的秘密。当天宁波的夜晚比白昼更 (填“长”或“短”),而台下的观众听着青瓷鸟哨吹出宛若天籁的神奇音律,让人仿佛梦回大唐盛世。青瓷鸟哨是靠 振动发出声音。
41.(2023 宁波模拟)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军事冲突。小科周末回家时看了一些相关视频,在一枚导弹落地爆炸的视频中,小科发现一个现象:视频中显示远处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瞬间就发出了闪光,照亮了天空,但是爆炸声音却是过了一会才响起。
(1)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科想起过年时放鞭炮,看到火光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这是因为 。
(3)导弹落在建筑物后方,视频拍摄者却能看见闪光照亮天空,这是因为光照射到了空气中的尘埃,发生 现象。
42.(2022 慈溪市校级模拟)如图甲所示,汽车的上方有两盏灯分别是L1和L2,站在车前方的观察者看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和引擎盖上都有一个日光灯的像,如图乙所示。灯的像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产生的。图上引擎盖上的像是灯 (选填“L1”或“L2”)产生的。
43.(2022 宁波校级一模)光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对光学的研究开始于古代;光学也是一门实用的科学,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许多设备都离不开光学的应用。根据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1)古代中国最早的光学研究可见于《墨经》,书中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如图甲所示,图中现象形成的原理是 。
(2)在近代光学革命进程中,英国科学家牛顿运用三棱镜进行了 实验,推翻了当时人们认为“白色阳光是最单纯的光”的观念。
(3)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不可见光。疫情期间,动车站设置了医用红外线热像仪(如图乙),运用红外线的 ,对进出站旅客进行体温监测。
三.解答题(共1小题)
44.(2022 镇海区二模)近日,某校举办了一次手工作品展览会,引起全校师生追捧。美中不足的是展示橱窗玻璃总是发生“反光”(玻璃上呈现外界事物影像的现象,如图所示),而且天气越晴朗,“反光”现象越严重,影响了同学们对展品的欣赏。
(1)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产生“反光”现象的原因和晴朗天气会加剧“反光”的原因 。
(2)请为该学校展会组织方提供解决“反光”现象的方案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3小题)
1.【解答】解:日落时会让人们观测到水星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A、放大镜观察小虫,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海上日出,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虚像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环卫工人树荫下乘凉,是光照照到不透明物体背后形成的黑暗区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小孩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解答】解:(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用照相机给景物照相时,景物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u>2f。在胶片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靠近景物,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故AB错误。
故选:D。
3.【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对称的;当水面上升后,水面以上的桥拱不再是半圆形,所以成的像也不是半圆形,只是半圆的一部分,而且水上部分和水中的像是关于水面对称的,因此,B图是正确的。
故选:B。
4.【解答】解:A、由于杯子射出的光会有一部分发生折射而进入玻璃中,即只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因此倒影比真实杯子略暗,故A错误;
B、玻璃板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插入水中的勺子,由于勺子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我们看到勺子变弯折,故C错误;
D、杯子装水后,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而勺子在杯中,位于1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5.【解答】解:铅笔在水中弯折的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A.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手影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小孔成像也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解答】解: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看到的是变高了的池底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
D、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扩大视野,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解答】解:A、墙上烛焰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若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变大,故C错误;
D、图中,蜡烛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u>2f,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在f<u<2f还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故D正确。
故选:D。
8.【解答】解: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要比原来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故选:A。
9.【解答】解:
A、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镜子的大小无关,如果物体比平面镜大,则物体在镜中的像仍然是完整的,故A错误;
B、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形成日晕现象,即日晕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小宁面对平面镜靠近时,镜中的虚像大小与小宁相同,所以像的大小不变,故C正确;
D、老花镜片是凸透镜,镜片摔掉了三分之一,光线仍能通过镜片成完整的像,只是亮度变暗了一些,故D正确。
故选:A。
10.【解答】解: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故A错误;
B.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可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发声而获救,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和信息,故B正确;
C.发生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地震频繁,地震的位置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故C错误;
D.土耳其这次地震的震级较大,破坏度较大,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通过小孔所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F”发光物和小孔位置不变,向右移动光屏,像到小孔的距离变大,所以亮度变暗。
故选:A。
12.【解答】解:A、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B正确;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和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而不是通过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13.【解答】解: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所以①为凸透镜;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以②为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③为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选:B。
14.【解答】解:
A、杆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由于地球会自转,所以一天内杆影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移动,故B错误;
C、一天内,正午时,阳光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最大,杆影最短,故C正确;
D、简易计时模型是根据杆影的方位计时的,故D正确。
故选:B。
15.【解答】解:
A、装水的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
B、玻璃杯远离课本封面时,物距变大了,像距会变小,看到的字变小,故B正确;
CD、图中“物理”两个字是倒立的实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D错误。
故选:B。
16.【解答】解:
A、“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出的,故A错误;
B、以“乘客”为参照物,“乘客”和“青山”之间的发生位置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是以乘客为参照物,故B错误;
C、“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17.【解答】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是对称的,此时平面镜与水平桌面的夹角为45度,小阳的运动方向与镜面的夹角成45°,像的运动方向与镜子的夹角也是45°,即小阳的运动方向与像的运动方向垂直,小阳按箭头方向行进时,距离镜面越来越近,像距离镜面也越来越近,所以走廊另一头的人通过平面镜看到的小阳移动方向为C选项中的方向。
故选:C。
18.【解答】解:A、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故A错误;
B、光的色散是光通过介质后发生了偏折,其中紫光偏折最大,故B错误;
C、白光色散后可以通过三棱镜再次合成为白色光,故C错误;
D、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通过了充满水汽的大气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故D正确。
故选:D。
19.【解答】解:当演讲者前方呈现“爱我中华”四个字时,这四个字是显示器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他直接看显示器会看到D的内容。
故选:D。
20.【解答】解:A、三棱柱通过镜面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由图可知,b面成的虚像一部分可以进入观察者眼睛,c面被a、d面挡住,a面通过平面镜成像进入观察者眼睛,所以,图中看到a面及部分b面,不可以看到a面和b面的全部,
故B错误;
C、若观察者面镜,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则三棱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不会变大,故C错误;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c面被a、d面挡住,所以观察者通过平面镜不能看到c面,故D正确。
故选:D。
21.【解答】解:根据图片可知,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此时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谓“倒立”,即上下颠倒后再左右颠倒;根据甲、乙两图可知,手表表盘的分针指向里,则左右颠倒时在图示位置可观察到分针指向外,故D正确。
故选:D。
22.【解答】解:ABD、由图可知,u<v,此时2f>u>f,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此原理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A正确,BD错误;
C、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上的广告图标,这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应选择粗糙的地面,故C错误。
故选:A。
23.【解答】解:A、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入射点不变,将激光笔逆时针转一定的角度,则反射光线顺时针也转过一定的角度,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射中目标,故A错误;
B、入射点位置不变,将平面镜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光斑会向下移动,则能中目标,故B正确;
C、入射角不变,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目标,故C错误;
D、入射角不变,激光笔向下平移一段距离,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射中目标,故D错误。
故选:B。
24.【解答】解:A杆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我国位于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影子的方向指向北方,故B正确;
C、2023年6月20日接近夏至,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这一天的杆影应比2023年3月14日这一天的杆影短,故C错误;
D、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以一天内杆影会随地球的自转移动,故D正确。
故选:C。
25.【解答】解:特殊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在镜头成像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故选:A。
26.【解答】解:A.2021年6月25日至7月5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刚过,宁波的昼变短,夜变长,故A正确;
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霓虹灯内充入的气体是稀有气体,故B正确;
C.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
D.正常的人眼看远处光影时,此时的物距较大,像距较小,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则睫状肌舒张,使晶状体凸度变小,故D错误;
故选:D。
27.【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黑匣子的声音通过解码后必须通过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故A错误;
B、黑匣子传递信号靠的是电磁波,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
C、橙红色比较醒目,有利于通过目视寻找,故C正确;
D、我们能分清是谁发出声音靠的是音色,因为不同人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BC。
28.【解答】解:A.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变高了的虚像,所以叉鱼时应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故A属光的折射现象;
B.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其主要部件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C.缸中金鱼“变大”是此时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金鱼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D.道路拐弯处安装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
综合以上分析,与其它三个的光学原理不同的是D选项。
故选:D。
29.【解答】解:①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②OA为反射光线;③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故选:C。
30.【解答】解:由图可知,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图中眼睛透过凸透镜往蜡烛方向观察,因为虚像是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得到的,所以在图乙处放置木板对看到虚像不产生影响,即在乙处能看到像;在图甲处木板放置在平面镜前面,挡住了小宁的视线,即在甲处不能看到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1.【解答】解:太阳光照射到凹面镜经反射后可以会聚在一起,凹面镜的焦点处将会聚集大量的太阳能,温度很高,可以加热或点燃物体。
故选:B。
32.【解答】解:摄像机的成像原理为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池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变浅了,看到的池底是真实池底的反射的光线在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
B、池水映明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解答】解:
A、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楼台在水面成像,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正确;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
C、青山相对出以“船”为参照物,“青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是以“船”为参照物的,故C错误;
D、“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受到了力的作用,改变了草的形状,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34.【解答】解:(1)智能手机可以自动识别用户的声音,这主要是利用声音的音色。
(2)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
故答案为:(1)音色;(2)白色。
35.【解答】解: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实验中,根据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来反映鼓面的振动情况,这属于转换法。
故答案为:振幅;转换法。
36.【解答】解:因为小孔成像现象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B。
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原理来成像的,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成像原理不同。
因为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F”字样光源的实像,所以改变小孔形状,“F”字样光源成像的形状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B;不同;不会。
37.【解答】解:(1)据图甲能看出,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即此时字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每一个透镜的两侧都有焦点。这个“水滴透镜”下方的焦点在如图乙中手机图文层的下方;
故答案为:虚;下方。
38.【解答】解:(1)“定日镜”相当于一面镜子,故其反射太阳光的方式属于镜面反射;由图可知,1.2万块“定日镜”反射的太阳光聚集到吸收塔,相当于光的会聚作用,故该场景相当于“凹面镜”;
(2)熔盐吸热变为液态热盐的过程就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题意可知,熔盐吸热升温至565℃时熔化为液态,故565℃应高于硝酸钠和硝酸钾的熔点;
故答案为:
(1)凹面镜;
(2)低于。
39.【解答】解:由图甲可知白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因白光是复色光,其中的红光与紫光的折射不同,在入射角相同时,红光的折射角大,紫光的折射角小,所以β红大于β紫;
如下图所示,BC'是紫光第一次的折射光,C'D'是紫光第二次的折射光,由图可知紫光与原入射光相比偏移h紫较大,即h红小于h紫。
故答案为:>;<。
40.【解答】解:(1)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水鸟属于消费者;筛管是韧皮部中的一种运输管道,它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给其它器官;
(2)2021年3月6日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没有到春分节气,因此当天宁波的夜晚比白昼更长;根据声音的传播原理,青瓷鸟哨是靠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故答案为:
(1)消费者;筛管;
(2)长;空气。
41.【解答】解:
(1)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光后听到爆炸声的;
(2)过年时放鞭炮,这是因为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看到火光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
(3)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视频拍摄者却能看见闪光照亮天空,这是因为光照射到了空气中的尘埃,发生漫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
(1)大于;
(2)距离较近,看见闪光和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较短,人体无法分辨;
(3)漫反射。
42.【解答】解:汽车的上方有两盏灯分别是L1和L2,站在车前方的观察者看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和引擎盖上都有一个日光灯的像,这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根据图像可知,L2发出的光线经过引擎盖反射后会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引擎盖上的像是灯L2产生的。
故答案为:反射;L2。
43.【解答】解:(1)墨子完成的小孔成像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英国科学家牛顿运用三棱镜进行了色散实验;
(3)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物体在不同温度下发射的红外线的频率和强度不同,红外线热像仪,运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对人体进行体温监测。
故答案为:(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色散;(3)热效应。
三.解答题(共1小题)
44.【解答】解:(1)产生“反光”现象主要是因为光在橱窗玻璃上发生了镜面反射;晴朗天气光线强,反射光也变强,所以会加剧“反光”;
(2)要想解决“反光”现象可在橱窗内安装光源,使光从橱窗内向外照射。
故答案为:(1)光在橱窗玻璃上发生了镜面反射;晴朗天气光线强,反射光也变强,所以会加剧“反光”;
(2)在橱窗内安装光源,使光从橱窗内向外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