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空气——2022-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一模二模考试试题分类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3 镇海区模拟)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2.(2023 宁波模拟)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积极开发新能源缓解能源危机
B.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
D.做好垃圾分类,迎接绿色亚运
3.(2023 慈溪市模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丽家园,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加快城市轻轨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B.加大工地扬尘处理,净化环境空气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使垃圾资源化
D.太量使用农药,让蔬菜水果远离虫害
4.(2023 海曙区校级三模)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7,则pH<7的降雨一定是酸雨
B.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则食物的腐烂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5.(2023 海曙区校级三模)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7,则pH<7的降雨一定是酸雨
B.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则食物的腐烂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6.(2023 宁波模拟)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测量装置。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红磷替代铁粉也能完成实验
C.反应后冷却至室温,调整容器甲使两液面一样高才能读数
D.记录的乙液面示数最接近“10”处
7.(2023 北仑区二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举措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
A.及时焚烧垃圾,减少“白色污染”
B.北京冬奥会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
C.大力开采和使用天然气
D.使用一次性筷子
8.(2023 宁波模拟)如今,“搭把手”、“小黄狗”等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现身宁波的许多小区,通过有偿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给了垃圾“重生”的机会。以下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废弃口罩 B.瓜皮果壳 C.废旧电池 D.废弃衣物
9.(2023 宁海县模拟)宁波市湾底村启动建设宁波首个“碳中和”综合示范区。“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相当。下列做法有利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的是( )
A.大力建设火力发电厂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推行科学兴农
D.推广以汽油或柴油为动力的摩托车
10.(2023 宁波模拟)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在2023年春节来临之际,不少企事业单位员工就地过年。为了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各省市开启了各种新型过年活动。我市也组织“家乡风味的厨艺大赛”,下列是小科与妈妈在准备牛排时的对话:
小科叙述中的“?”可能是( )
A.加热还原氧化铜反应时通入足量氢气
B.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D.将氧化钙转化成氢氧化钙时要加入水
11.(2023 镇海区模拟)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四位同学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A.打开活塞K,装置①中会有气泡冒出,黑色固体消失
B.打开活塞K,装置②中会看到液面上升,产生蓝色沉淀
C.打开活塞K,装置②中会有气泡冒出
D.打开活塞K,装置③中会有液体流入,产生蓝色沉淀
12.(2022 慈溪市模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大力推广燃油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
13.(2023 宁波模拟)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下列关于各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B.氮气的体积分数约占78%
C.二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D.稀有气体会破坏臭氧层
14.(2022 镇海区二模)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CO2,抵消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CO2的“零排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碳中和”中的“碳”是指CO2
B.空气中CO2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C.植树造林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D.海洋帮助减缓温室效应后,海水的pH值会增大
15.(2022 慈溪市校级模拟)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CO2,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如果继续通入CO2,浑浊的液体又会变成澄清,此时发生的反应是:CO2+H2O+CaCO3=Ca(HCO3)2。然后,向变澄清的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HCl溶液,会发生反应:Ca(HCO3)2+2HCl=2CO2↑+2H2O+CaCl2。整个过程沉淀或气体的质量m1与加入物质质量m2关系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7.4g
B.反应至A点,反应所需要的CO2质量为8.8g
C.反应至B点,溶液的溶质为CaCl2和Ca(HCO3)2
D.反应停止,需要稀HCl溶液质量总共73g
16.(2022 奉化区模拟)如图表示制取氧气的4种方法,在与此相关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4种方法都是利用含氧化合物分解来获得O2
B.若4种反应物质量相等,则H2O2产生的氧气最多
C.增加MnO2的质量,不会改变最终的氧气质量
D.从制取O2的条件看,④更安全、环保、节能、简便
17.(2022 镇海区一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我们任重而道远。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 )
A.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方便简洁
C.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D.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18.(2022 宁波模拟)中国承诺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与该目标不符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
B.开发新能源
C.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
D.大力开采和使用天然气
19.(2022 宁波模拟)下列四幅坐标图分别表示物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其中与选项表述不符合的是( )
A.将一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固体中,铜元素质量分数变化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变化
C.分别将等质量的铝和铁放入足量的盐酸中,放出H2的质量的变化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质量的变化
20.(2022 宁波模拟)如图为CO还原CuO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已知:HCOOH(甲酸)H2O+CO↑
A.反应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该反应中氧化铜被还原了,还原剂是CO
C.实验时点燃酒精灯后再将甲酸滴入热浓硫酸中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只有分解反应
21.(2022 镇海区二模)设计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CO2能否溶于水
二.填空题(共3小题)
22.(2023 慈溪市模拟)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小舟进行如图探究:
【制取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时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图甲中的 (填字母)作为发生装置。
【探究性质】用图乙装置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舟还想用该装置来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性质。若他将氧气倒入装有两支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丙),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
23.(2023 江北区模拟)周末,小宁同学和家人一起踏青、烧烤。
(1)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迷你燃气炉,其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烧烤时,为使木炭燃烧更旺,可将木炭架空,这样能 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4.(2022 镇海区一模)实验室可以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把A装置与E装置连接,如果E装置中出现溶液变浑浊的现象,则证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 气体。
(2)将除去杂质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C装置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要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从上述各装置中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连接,连接顺序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25.(2023 宁波模拟)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先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为m,再把该混合物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热使之完全反应。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为1.43kg/m3。
(1)测量产生的气体体积的步骤:①调整量筒的位置,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②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③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2)若试管中原有的空气也会被收集到量筒中,则生成的氧气体积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小科认为该装置还能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再称量一个量,这个量是 。
26.(2023 宁波模拟)小宁在学习了用H2O2分解制取O2的实验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比较Fe3+、Cu2+的催化效果,小宁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为 。
(2)实验中可通过观察 的现象,比较得出结论。
(3)老师看了小宁设计的实验指出了一处不足之处,应将CuSO4溶液换成 ,理由是 。
27.(2023 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为一套自制微型实验装置,A、B、C、D为四支针筒,K为医用开关。
(1)关闭K,向下推动针筒A的活塞,针筒D的活塞向上弹起,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 。
(2)若A中装稀盐酸,B中装有石灰石,C中装满水,保持D活塞不变,打开K,推动A的活塞使稀盐酸进入B,出现的现象是 。
(3)关闭K,若C中装满某种气体,D中装有NaOH溶液,向下轻推针筒D的活塞一小段距离后,针筒D的活塞便会自动向下推,则C中装的气体是 。
28.(2023 宁波模拟)在学习了CO2的相关知识后,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实验室,指导同学们做CO2的制取、检验和收集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过程中,有同学遇到了下列问题:
(1)甲装置收集CO2用的是排水法,有同学担心此时CO2能溶于水。老师提示可以在用排水法时阻止CO2溶于水,这样收集到的CO2还比排空气法更纯净,如何操作? 。
(2)有的同学在检验CO2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始终不变浑浊,他猜测可能是CO2中混有了HCl气体。请在检验CO2前增加装有以下哪种溶液的洗气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A.浓H2SO4
B.NaHCO3
C.NaOH
D.澄清石灰水
(3)有同学认为仪器内空气中的CO2会干扰检验实验。于是他设计了实验如图乙所示,开始实验时,先打开K1、K2,关闭K3,左侧通空气;再打开K3,关闭K1、K2,分液漏斗滴加稀盐酸开始实验,这样便可排除上述干扰。请选择药品加入4个洗气瓶中,从左到右分别加入 。(药品可重复选择)
a.浓H2SO4
b.NaOH溶液
c.NaHCO3溶液
d.澄清石灰水
e.Na2CO3溶液
29.(2022 慈溪市模拟)小宁在中考实验考试时抽中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1)图1装置A中的仪器①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
(3)图1A﹣E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小宁使用的实验装置是 。
(4)小宁想要研究反应后废液的成分,取废液的上层清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和沉淀产生并绘制了相关变化关系(图2),需要纠正的是 。
30.(2022 海曙区模拟)某实验小组利用下面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根据装置回答:
①欲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装置是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一同学利用装置C验证制得的气体时未看到浑浊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 ;
③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还应用到装置 ;
④要吸收反应多余的二氧化碳最好使用装置D而不用装置C,是因为 .
31.(2022 宁波模拟)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学生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与氧化铁反应(图中夹持及其他后续装置均已省略)。已知铁与水在高温下反应产生一种单质气体和一种黑色的金属氧化物,这种金属氧化物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同一物质。碱石灰是一种固体干燥剂,其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等物质。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试管C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 。
(3)实验过程中最后点燃的是 (填编号)。
①A处酒精灯
②B处酒精喷灯
③E处酒精灯
四.解答题(共2小题)
32.(2023 宁波模拟)火柴作为取火的工具,在历史上经历了迭代更新。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做成火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KClO3分解,然后是硫燃烧,19世纪中期,瑞典人发明了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KClO3和MnO2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盛。
(1)“摩擦火柴”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
(2)“安全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盛的原因是 。
33.(2023 宁波模拟)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是极易变质的食品。夏季常温下为保鲜期为3天左右,冬季室内常温下保鲜期为15天左右。但将新鲜鸡蛋浸泡在饱和石灰水中,一般可保鲜5~7个月,材料一:鸡蛋变质主要原因是在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鸡蛋的营养成分会被分解。
材料二:鸡蛋能进行呼吸作用:鸡蛋壳上约有7000多个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它是气体进出鸡蛋的通道,也是细菌等微生物进人鸡蛋的通道。
材料三:微生物繁殖需要适宜的pH,大多数微生物能在pH为5~9之间的环境中大量繁殖,酸性过强或碱性过强都会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结合上述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请对鸡蛋浸泡在饱和石灰水中可延长保鲜时间作出解释。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解答】解: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解答】解:A、积极开发新能源缓解能源危机,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主题;
B、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会破坏海洋环境,不符合主题;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符合主题;
D、做好垃圾分类,迎接绿色亚运,符合主题。
故选:B。
3.【解答】解:A、加快城市轻轨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做法可取;
B、加大工地扬尘处理,净化环境空气,做法可取;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使垃圾资源化,能节约资源,做法可取;
D、大量使用农药,让蔬菜水果远离虫害会污染水源,做法不可取;
故选:D。
4.【解答】解:A、酸雨的pH<7,但pH<7的降雨不一定是酸雨,也可能是正常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B、阴离子带负电荷,但带负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食物的腐烂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5.【解答】解:A、酸雨的pH<7,但pH<7的降雨不一定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B、阴离子带负电荷,但带负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是可能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则食物的腐烂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6.【解答】解:A、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用红磷替代铁粉也能完成实验,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后冷却至室温,调整容器甲使两液面一样高,使压强相等,才能读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装置内气体减少15mL×=3mL,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5mL﹣3mL=12mL,即记录的乙液面示数最接近12mL刻度线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解答】解:A、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害气体以及烟尘,不符合碳中和理念;
B、氢气燃烧只生成水,北京冬奥会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减少因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符合碳中和理念;
C、大力开采和使用天然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碳中和理念;
D、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砍伐树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符合碳中和理念;
故选:B。
8.【解答】解:A、废弃口罩属于有害垃圾,故选项错误。
B、瓜皮果壳属于厨余垃圾,故选项错误。
C、废旧干电池属于有害垃圾,故选项错误。
D、废书衣物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解答】解: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等,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白色污染,生产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等,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推行科学兴农,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循环使用会减少植物的消耗,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正确。
D、推广以汽油或柴油为动力的摩托车,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解答】解:木瓜蛋白酶能够加快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二氧化锰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因此小科叙述中的“?”可能是与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的原理相似。
故选:C。
11.【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A错误;
B、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所以装置②中的液面下降,故B错误;
C、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所以装置②中不会出现气泡,故C错误;
D、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会增大装置②中的压强,将氢氧化钠排入装置③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12.【解答】解:A、大力推广燃油车,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与“碳中和”理念相符,故选项正确。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会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解答】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错;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是78%,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错;
D、稀有气体不会破坏臭氧层,故D错。
故选:B。
14.【解答】解:A、“碳中和”中的“碳”是指CO2,故A正确;
B、空气中CO2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故B正确;
C、树木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酸性增强,海水的pH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15.【解答】解:A、根据最多可生成沉淀为10g,设澄清石灰水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x。
Ca(OH)2+CO2═CaCO3↓+H2O
74 100
x 10g
x=7.4g,故正确;
B、根据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可得关系式CaCO3~~2CO2,
设反应至A点,反应所需要的CO2质量为y。
CaCO3~~2CO2
100 88
10g y
y=8.8g,故正确;
C、反应至B点时,碳酸钙部分与二氧化碳、水反应,溶液的溶质为Ca(HCO3)2,故错误;
D、根据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2HCl=2CO2↑+2H2O+CaCl2可得关系式CaCO3~~2HCl,
设反应停止,需要稀HCl溶液质量总共为z。
CaCO3~~2HCl
100 73
10g z×10%
z=73g,故正确。
故选:C。
16.【解答】解:A、水、氯酸钾、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都含有氧元素,选项A正确;
B、2H2O2H2↑+O2↑
36 32
m a
a=
2KClO32KCl+3O2↑
245 96
m b
b=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m c
c=
2H2O22H2O+O2↑
68 32
m d
d=
由此可以看出,产生氧气最多的是水,选项B错误;
C、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不会增加产物质量,选项C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不需要加热,氨气节能且操作简便,另外生成物只有水和氧气,不产生废物,制备方式安全、环保,选项D正确;
故选:B。
17.【解答】解:A、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水源,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不符合题意;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符合题意;
D、将废气排到高空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解答】解:A、提倡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B、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C、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D、大力开采和使用天然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9.【解答】解:A、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应该先增大,然后不变,故A错误;
B、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所以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溶液的pH值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故B正确;
C、分别将等质量的铝和铁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在等量金属足量酸,铝生成的氢气多,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斜率大,故C正确;
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20.【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中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了,还原剂是CO,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时将甲酸滴入热浓硫酸中,再点燃酒精灯,以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D、HCOOH(甲酸)H2O+CO↑,属于分解反应,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只有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1.【解答】解:A.氯化钠不溶于汽油,而溶于水。故实验呈现的不同现象能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故方法正确;
B.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与温度有关,通过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对比说明与氧气有关,故方法正确;
C.对于实验C,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①试管中即提供了空气,也提供了水,②试管内铁钉不生锈,试管内只提供水,由此得出: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接触;故方法错误;
D.二氧化碳和与水、氢氧化钠都反应,通过实验对比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说明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方法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3小题)
22.【解答】解:【制取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得到平稳的气流,应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应选择图甲中的C,能通过长颈漏斗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探究性质】他将氧气倒入装有两支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支持燃烧,能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复燃。
故答案为:
【制取气体】C;
【探究性质】蜡烛自下而上复燃。
23.【解答】解:(1)天然气是一种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不可再生;
(2)烧烤时,为使木炭燃烧更旺,可将木炭架空,这样能增大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答案为:增大。
24.【解答】解:(1)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所以把A装置与E装置连接,如果E装置中出现溶液变浑浊的现象,则证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故填:氯化氢;
(2)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3)利用装置A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所以首先通过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装置E除去氯化氢气体,然后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装置B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即为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故填:AEBD。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25.【解答】解:(1)测量产生的气体体积的步骤为②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①调整量筒的位置,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③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
(2)若试管中原有的空气也会被收集到量筒中,则生成的氧气体积的测量结果无影响,由于试管中有气体,一定空气进入量筒后,生成的氧气会对这部分的空气进行补充;
(3)已知反应前混合物的质量和生成氧气的体积和密度,该实验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再称量反应后混合物的质量。
故答案为:(1)②①③;
(2)无影响;
(3)反应后混合物的质量。
26.【解答】解:(1)为了验证铁离子与铜离子的影响,需要保证加入的浓度相同,所以此时硫酸铜溶液也是15%;
故答案为:15%。
(2)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催化剂加快氧气的生成,因此会看到气泡产生,因此通过对比产生气泡的快慢就可以验证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故答案为:产生气泡快慢。
(3)为了确定影响因素只是铁离子与铜离子,需要确保阴离子也相同,避免阴离子不同也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判断;
故答案为:氯化铜溶液;排除阴离子不同对实验造成影响。
27.【解答】解:(1)关闭K,向下推动针筒A的活塞,针筒D的活塞向上弹起,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若装置漏气,针筒D的活塞不会向上弹起。
(2)若A中装稀盐酸,B中装有石灰石,C中装满水,保持D活塞不变,打开K,推动A的活塞使稀盐酸进入B,稀盐酸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出现的现象是B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C中装有的清水不断被压至下方的空烧杯中。
(3)关闭K,若C中装满某种气体,D中装有NaOH溶液,向下轻推针筒D的活塞一小段距离后,针筒D的活塞便会自动向下推,说明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则C中装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等。
故答案为:
(1)良好;
(2)B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C中装有的清水不断被压至下方的空烧杯中;
(3)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等)。
28.【解答】解:(1)根据可以在用排水法时阻止CO2溶于水的信息可知,在水面上铺一层植物油,这样收集到的CO2还比排空气法更纯净;
(2)在检验CO2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始终不变浑浊,他猜测可能是CO2中混有了 HCl气体,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在检验CO2前增加装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故选:B;
(3)根据实验的目的可知,乙装置左侧两个集气瓶中盛装的试剂是用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检验是否除干净的,因此最左边的洗气瓶盛装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第二个洗气瓶盛装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乙装置右侧的两个洗气瓶主要用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及检验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右侧第一个洗气瓶装有NaHCO3溶液,第二洗气瓶装有澄清的石灰水;故4个洗气瓶中,从左到右分别加入bdcd;
故答案为:
(1)在水面上铺一层植物油;
(2)B;
(3)bdcd。
29.【解答】解:(1)仪器①是试管,故答案为:试管;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故选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选择向上排气法收集,故选D,故答案为:BD;
(4)加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和沉淀产生,说明剩余成分中含有盐酸。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且反应顺序是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再和氯化钙反应。
①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先反应,所以刚开始没有沉淀产生,故选项错误;
②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溶液质量会增大,然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溶液质量继续增大,当氯化钙反应消耗完后,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故选项正确;
③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消耗酸的量,因此溶液pH逐渐增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pH不变,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最后溶液呈碱性,故选项错误;
④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因此从原点开始就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①③④。
30.【解答】解: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为固液混合且不需加热的装置,反应原理为CaCO3+2HCl=CaCl2+CO2↑+H2O;
②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变为盐酸,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性质;
③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④氢氧化钙是微溶物质,而氢氧化钠是易溶物质,所以检验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
①B、G;CaCO3+2HCl═CaCl2+H2O+CO2↑
②装置可能漏气;盐酸浓度过大
③E④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可得到较浓的溶液,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
31.【解答】解:(1)铁与水在高温下反应产生一种单质气体和一种黑色的金属氧化物,这种金属氧化物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同一物质,即红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单质气体是氢气,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4H2OFe3O4+4H2。
故答案为:3Fe+4H2OFe3O4+4H2。
(2)试管C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
故答案为:向下排空气法。
(3)实验过程中先点燃A处酒精灯,产生水蒸气,再点燃B处酒精喷灯,水蒸气和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最后点燃的是E处酒精灯,氢气和氧化铁反应,同时能够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③。
四.解答题(共2小题)
32.【解答】解:(1)因为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硫的着火点,所以在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故答案为:白磷的着火点比硫的着火点低;
(2)红磷摩擦后燃烧放热使得KClO3分解生成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使得火柴头里的硫燃烧更剧烈,因此观察到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盛;故答案为:KClO3分解生成氧气助燃,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
33.【解答】解:鸡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覆盖在鸡蛋壳表面,抑制鸡蛋呼吸,从而延长保鲜时间,另外饱和石灰水显碱性,可以抑制细菌繁殖,也可以增加保鲜时间;
答:鸡蛋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覆盖在鸡蛋壳表面,抑制鸡蛋呼吸,同时碱性保存条件,抑制细菌繁殖,从而延长保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