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质量守恒定律——2022-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一模二模考试试题分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2质量守恒定律——2022-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一模二模考试试题分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5 13: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2质量守恒定律——2022-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一模二模考试试题分类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3 余姚市模拟)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该药方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为:Ca(OH)2+K2CO3═CaCO3↓+2X,X起到“食肉”作用的主要物质,其化学式为(  )
A.KH B.H2O C.K2O D.KOH
2.(2023 鄞州区一模)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A.a的取值范围:0≤a≤16
B.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D.当b=1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
3.(2023 镇海区模拟)一包混合均匀的不纯碳酸钠固体,杂质可能是CuSO4、KNO3、CaCl2、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另取样品10.6 g,加入10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2 g(已知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CaCl2
B.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
C.样品中一定含有NaHCO3,可能含有KNO3
D.所加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9.8%
4.(2023 慈溪市校级模拟)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序号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68 10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4 x y
A.x:y=9:32
B.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C.该反应中只有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5.(2023 宁波模拟)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化学中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碳
B.重要档案用碳素墨水书写只利用了碳的物理性质
C.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D.由于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石墨可用于制高铁的电刷
6.(2023 镇海区模拟)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32 2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A.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D.x+y+z=233
7.(2023 鄞州区一模)往FeCl3 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已知反应的先后顺序、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FeCl3+Fe=3FeCl2,CuCl2+Fe=FeCl2+Cu,如图为反应后混合液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的关系曲线,N、M、P、Q 是曲线上的点,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 b=2a,则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增加量与减小量之比为 8:7
B.若 b=2a,则原混合液中 FeCl3 和 CuCl2 的质量分数之比为 65:27
C.与M、P、Q 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种类分别是 3、2、1 种
D.N→P 发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P→Q 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8.(2022 宁波校级一模)硫酸钠和硫酸镁常作为增稠剂添加在洗手液中,为开展相关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取硫酸钠和硫酸镁固体混合物30g,向其中加入220g水,使其完全溶解配制成混合溶液。将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平均分成5等份,依次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过滤掉生成的沉淀,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40 40 40 40 40
所得溶液质量/g 288.55 m 365.65 404.2 444.2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四次加入氢氧化钠时,硫酸镁刚好完全反应
B.m的值是327.1
C.固体混合物中硫酸镁的质量是12g
D.最后所得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1.9%
9.(2022 宁波模拟)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反应事实的是(  )
A.在Oa段发生3个化学反应
B.c点的沉淀是BaSO4
C.在bc段溶液中有3种溶质
D.m点的值是2.33
10.(2022 宁波三模)我们在学习物质变化规律时,常用图像来描述化学变化中物质量的变化,下列图线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①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②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Zn粉
C.③将CO2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
D.④向一定量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11.(2022 北仑区模拟)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4.6g某有机物(化学式为CxHyO)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刻,O2和CO2的质量相等
B.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g
C.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22:9
D.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g
12.(2022 镇海区二模)小科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的Na2CO3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0﹣a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图1中b点的值为5.3
C.图1中c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D.图1中b﹣c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13.(2022 北仑区二模)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圈中a、b、c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54%
B.b=8%
C.以上发生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丁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4.(2022 鄞州区模拟)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提示:碱石灰的作用是干燥气体,CO2+2NaOH﹣Na2CO3+H2O,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2.7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D.可能只有甲烷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5.(2023 宁波模拟)锗(Ge)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锗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3,核电荷数为32。由锗精矿(含GeO2GeS2As2O3等)制备金属锗的步骤如下:
①熔烧GeS2转化为GeO2,然后加入盐酸反应得到GeCl4
②用Cl2将杂质转化为不易挥发的H3AsO4
③加热混合溶液使GeCl4汽化,再冷凝为液态,经过一系列转化得到GeO2
④在加热条件下用H2将GeO2还原为Ge,同时H2转化为H2O
请据此回答:
(1)锗的核外电子数为    。
(2)步骤④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2023 镇海区模拟)如图是一架“南瓜大炮”,表演者利用某气体X做燃料,将一个南瓜从钢质“炮筒”射出。
(1)发射时,气体X在炮筒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5O2 3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2)南瓜脱离“炮筒”后,由于南瓜具有    ,还能继续飞行一段距离。
(3)南瓜射出后,“炮筒”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7.(2023 北仑区模拟)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发现产生一种黄绿色气体,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确定这种气体为氯气(Cl2)。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碱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舍勒发现氯气的实验至今还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将该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MnO2+4HCl(浓)MnCl2+2    +Cl2↑
(2)下列气体收集装置中,适合收集氯气的是    。
(3)实验室收集到的氯气中往往含有杂质氯化氢气体,这是由于    。
18.(2022 海曙区模拟)2021年3月26日,我国首次通过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到南、北半球火星侧身影像,化学材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探测器天线骨架涂有一层聚酯纤维网,聚酯纤维属于    (填“金属材料”、“合成材料”或“复合材料”)。
(2)天问一号在火星着陆后,将利用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作为其动力,制取砷化镓(GaAs)的化学原理为:(CH3)3Ga+AsH3GaAs+3Y的化学式为    。
19.(2022 慈溪市模拟)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它与酸、碱均能反应产生氢气。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完成NaAlO2与适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AlO2+HCl+   ═Al(OH)3↓+NaCl。
(2)当盐酸过量时,NaAlO2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2022 宁波三模)如图所示,AOB为一杠杆(质量忽略不计),A端悬挂一铜块,并浸没在饱和的AgNO3溶液中,B端用一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始终处于水平位置平衡(金属块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1)写出烧杯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2)该过程中整个装置的实验现象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1.(2023 宁波模拟)小科为了测定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含量,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一定量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测定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1)实验中,小科将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发现稀硫酸溶液很难向下流动,可能的原因是    。
(2)用图乙代替图甲中的收集装置后,所测CO2气体的体积偏小,下列对图乙中装置的改进方案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将广口瓶中的水改为饱和的CO2水溶液
B.将广口瓶中的水改为氢氧化钠稀溶液
C.在广口瓶中的水面上覆盖一层植物油
(3)改进收集装置后,小科称取5.3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准确测得CO2气体的体积为220m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g/L,计算出混合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
22.(2023 宁波模拟)有一种均匀、呈颗粒状的Mg﹣Cu合金,现需要测定该合金中Mg的质量分数。
[实验原理]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合金与酸反应生成H2的体积及反应前后合金质量的变化。
[实验过程](1)应在广口瓶中加入    。
(2)部分操作步骤如下:
a.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b.分别向烧杯和广口瓶中加入试剂
c.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球形管
d.向球形管中加入合金,再置于烧杯中
请将上述操作进行排序:   。
(3)此装置的优点为    。
[实验结果]
若合金的质量在实验前为m1g,反应后为m2g,量筒中接收到的液体体积为VL,该实验条件下H2的密度为ρg/L,请写出该合金中Mg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
23.(2022 鄞州区校级模拟)某样品为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为测定样品中铜元素的含量,小科取部分样品与稀硫酸反应(所用的稀硫酸均从同一试剂瓶倒出),进行了四次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一 二 三 四
所取样品质量(g) 20 15 10 15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0 50 50 6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14 9 a 9
(1)表格中a的数值为    。
(2)第    次实验结束后,酸还有剩余。
(3)样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四.计算题(共5小题)
24.(2023 宁波三模)为测定某镁矿石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了5g该镁矿石粉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除杂,得到只含有MgSO4和H2SO4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100g,将该100g混合溶液放于烧杯中,然后取40g氢氧化钠溶液,分4次加入到盛有100g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10 10 10 10
烧杯中生成沉淀的总质量/g 0.464 1.044 1.160 1.160
请计算:
(1)100g混合液中硫酸镁的质量。
(2)该镁矿石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假设5g镁矿石中的镁元素全部转化为100g混合溶液中MgSO4中的镁元素)
(3)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5.(2023 宁波模拟)铜镁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飞机天线。现欲测定合金的组成(其他元素忽略不计),进行如下实验:取铜镁合金20g放入烧杯,将280g稀硫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请计算: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硫酸质量/g 70 70 70 70
剩余固体质量/g 18.2 16.4 14.6 13.2
(1)合金中铜、镁的质量比。
(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6.(2022 鄞州区模拟)某混合溶液由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小宁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将120gNaOH溶液分6次加入,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获得相关数据如表所示。求: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4.9 m 9.8 0
(1)第3次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为    。
(2)第4次实验后产生的沉淀质量m=   g。
(3)所加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7.(2023 镇海区模拟)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水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SO4。
(1)实验室实验时,我们观察到的CuSO4溶液的颜色为    。
(2)为了测定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50g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2沉淀(无其它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图中的OA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废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没有沉淀产生。AB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CuSO4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生成沉淀质量是    克。
②计算50g废液中CuSO4的质量。
28.(2022 北仑区二模)为了探究石灰石的纯度(假设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称取20g石灰石样品等分为4份(编号为①②③④)每份样品分别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样品编号 ① ② ③ ④
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45 8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4 3 1 1
(1)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为   。
(2)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将编号③所得溶液过滤,取滤液,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使其充分反应直至过量,有关的变化如图所示,求m的值是多少?
五.解答题(共9小题)
29.(2023 江北区模拟)小宁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状试剂。他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实验分析:称取19.8g试剂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g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g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部分数据与图像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盐酸质量/g 25 25 25 25 25 25
锥形瓶中物质质量/g 75 100 a 150 172.8 197.8
(1)a的数值为    。
(2)小宁通过实验,得出该试剂已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的结论。
(3)b的数值为    。
(4)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0.(2023 鄞州区一模)二氧化锰因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小宁采用图1装置通过焙烧MnCO3制取MnO2,固体的质量和成分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尾气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最终称得烧杯内溶液质量为200g。已知:2MnCO3+O22CO2+2MnO2。
(1)实验过程中,焙烧MnCO3制取MnO2,石英管内应该控制反应的温度不高于    ℃。
(2)若加热到300—900℃时,锰的氧化物会分解产生一种常见气体,该气体为    (填化学式)。
(3)求46.0gMnCO3最多可制得MnO2的质量。
(4)求尾气吸收后烧杯内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不考虑空气中CO2的影响)。
31.(2023 宁波模拟)“低钠盐”是在精盐中加入适量的食用氯化钾,以降低食盐中钠元素的含量。生产厂家为改善“低钠盐”的味道会添加少量食用硫酸镁。
(1)小宁欲测定“低钠盐”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取40g样品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配制成质量为204.155g的溶液;将100g的氯化钡溶液分五次加入烧杯,生成的沉淀经过洗涤、过滤、烘干后称量,沉淀质量如下表(低钠盐中其他成分都能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的氯化钡溶液质量/g 20 20 20 20 20
沉淀总质量/g 2.33 4.66 m 8.155 8.155
①上表中m的值为    。
②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测量后,小宁反思:实验过程中如果沉淀洗涤不干净,会使测量结果偏大。如果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下列试剂可用于检验的是    。(可多选)
A.NaOH
B.Na2CO3
C.AgNO3
D.Na2SO4
(3)硫酸镁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32.(2023 镇海区模拟)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50.0 50.0 50.0 50.0
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g) 0.04 0.08 0.1 0.1
(1)画出在50.0g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2)试计算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到0.1%)
33.(2023 海曙区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完酸碱盐实验后,得到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200g,为达到排放的标准,现用120g氢氧化钠溶液分6次加入混合溶液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220 a 255.1 270.2 285.3 305.3
(1)表格中“a”的值是    g。
(2)计算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计算第5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4.(2023 宁波模拟)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1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1次 20 m
第2次 20 7.4
第3次 20 6.1
第4次 20 5.6
第5次 20 5.6
(1)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而黄铜片上没有明显的划痕,说明    。
(2)从表中数据可知,m=   。
(3)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4)计算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35.(2023 慈溪市校级模拟)初三某班利用稀硫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后废液集中在一个废液缸中。为了探究废液的成分,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上层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如表为生成沉淀总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g 20 40 60 80 100 120
生成沉淀总质量/g 0.49 2.94 5.39 m n 9.8
(1)表中n=   。
(2)所取的废液中溶质是    。
(3)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6.(2022 鄞州区模拟)某同学向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钙样品(含有杂质,且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记录反应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数据,最后得到如图所示:
(1)甲图中a点的pH值为   。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求丙图纵坐标上b、c两点的数值。
37.(2022 宁波模拟)现有含碳酸钠的食盐样品,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10g该食盐样品于烧杯中,并将8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次加入烧杯中,实验数据见如表:
实验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克
第一次 20 29.12
第二次 20 m
第三次 20 67.8
第四次 20
(1)表中第二次实验的m值为    。
(2)求使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求第四次实验后,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解答】解:由Ca(OH)2+K2CO3=CaCO3↓+2X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钾原子、1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是氢氧化钾,化学式是KOH。
故选:D。
2.【解答】解:A.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2+1+37=a+32+b+12,a+b=16,a=16﹣b,b=0时,a=16;b=16时,a=0,则a的取值范围:0≤a≤16;故A正确;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Q为反应物,Y为生成物,但X、Z无法确定,则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无法确定,故B错误;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但催化剂特点是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改变其它反应速率,则物质Z在反应中不一定起催化作用,故C错误;
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b=1时,反应中X、Q的质量比为5:25=1:5,无法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D错误;
故选:A。
3.【解答】解:由于溶液是无色,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铜,又有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一定不会含有氯化钙;
设10.6g纯净的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消耗硫酸的质量为y,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44
10.6g y x
106:44=10.6g:x
x=4.4g
106:98=10.6g:y
y=9.8g
由于若杂质是碳酸氢钠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且碳酸氢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钠小,所以同质量的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要多,故杂质中可能含有碳酸氢钠,但不能全部是碳酸氢钠,硝酸钾一定含有;由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4.4g,所以硫酸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9.8%,所以:
A、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CaCl2,故A正确;
B、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故B正确;
C、样品中可能含有NaHCO3,一定含有KNO3,故C错误;
D、所加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9.8%,故D正确。
故选:C。
4.【解答】解:由分子结构模型以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化氢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S+3O22SO2+2H2O。
A.由化学方程式2H2S+3O22SO2+2H2O可知,反应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为:(18×2):(64×2)=9:32,故正确;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过程中只有二氧化硫和水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C.该反应中,硫元素由﹣2价变成+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故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均不改变,故错误。
故选:A。
5.【解答】解:A、碳单质在空气中燃烧不是只能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素墨水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重要档案用碳素墨水书写,利用了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高铁的电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物质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故A说法不正确;
B、由物质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B说法不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2或2:1,故C说法不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y+z=32+200+1=233,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7.【解答】解:A项:根据2FeCl3+Fe=3FeCl2、CuCl2+Fe=FeCl2+Cu得:
2FeCl3~3FeCl2 △m1═56g
CuCl2~FeCl2 △m2═8g
若 b=2a,则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增加量与减小量之比为:=,A错
B项:若 b=2a,则原混合液中 FeCl3和 CuCl2的质量分数之比为:=,B对
C项:与M 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FeCl3、FeCl2、CuCl2;P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FeCl2、CuCl2;Q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FeCl2;所以M、P、Q 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种类分别是 3、2、1 种,C对
D项:N→P发生的反应为2FeCl3+Fe=3FeCl2,P→Q发生的反应为CuCl2+Fe=FeCl2+Cu,D对
故选:A。
8.【解答】解:A、第1次产生沉淀质量是30g+220g+40g﹣288.55g=1.45g,4次产生沉淀质量是30g+220g+40g×4﹣404.2g=5.8g,是1.45g的4倍,第5次产生沉淀质量是404.2g+40g﹣444.2g=0,说明第5次不产生沉淀,即第四次加入氢氧化钠时,硫酸镁刚好完全反应,该选项正确。
B、m=30+220+40×2﹣1.45×2=327.1,该选项正确。
C、设硫酸镁质量是x,反应生成硫酸钠质量是y。
MgSO4+2NaOH=Mg(OH)2↓+Na2SO4
120 58 142
x 5.8g y
= =
x=12g y=14.2g
固体混合物中硫酸镁的质量是12g,该选项正确。
D、最终硫酸钠质量是30g﹣12g+14.2g=32.2g,最后所得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7.2%,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9.【解答】解: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
A、Oa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两个反应,故A错误;
B、c点时,沉淀质量没有减少到最小,所以此时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故B错误;
C、在b﹣c段是碳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有2种溶质,故C错误;
D、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钡沉淀质量为x.
BaCO3﹣﹣﹣CO2,
197 44
x 0.88g

x=3.94g
所以m=6.27g﹣3.94g=2.33g,故D正确。
故选:D。
10.【解答】解:A、稀硫酸中本身就有水,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水的质量不会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故A错误;
B、每65份质量的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2份质量的氢气,溶液质量应该先增大,然后不变,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质量应该先增大,然后不变,故C正确;
D、碳酸钠不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沉淀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1.【解答】解: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有机物、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n:(4n﹣n):2n=1:3:2,设化学方程式中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m,则化学方程式为nCxHyO+3nO22nCO2+m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根据氧原子个数守恒,反应物中有7n个氧原子,生成物二氧化碳中只含有4n个氧原子,因此化学方程式中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3n,即生成水分子个数为3n,故化学方程式为CxHyO+3O22CO2+3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x=2,y=6,即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2H6O;故该反应为C2H6O+3O22CO2+3H2O;
A、从图象看出t时刻,O2和CO2的分子数相等,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
B、设生成水的质量为a
C2H6O+3O22CO2+3H2O
46 54
4.6g a

a=5.4g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g;故B错误;
反应的氧原子个数是10n,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是6n,则生成的水分子中氧原子是10n﹣6n=4n,该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4n,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2×44):(3×18)=44:27;故C错误;
D、由 C2H6O+3O22CO2+3H2O
46 96
4.6g 9.6g
即反应的3n个氧分子质量是9.6g,则剩余的n个氧分子质量:9.6g×=3.2g,因此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g,故D正确;
故选:D。
12.【解答】解:A、图1中0﹣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是因为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5.3g 2.2g
5.3g÷10%=53g,图1中b点的值为53,该选项不正确。
C、图1中c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即碳酸钠和盐酸、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该选项正确。
D、图1中b﹣c段反应过程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程中pH不变,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h﹣k段表示,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3.【解答】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反应前乙的质量分数为14%,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6%,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8%:6%,当乙的质量分数为11%时,减少了14%﹣11%=3%,则甲的质量分数应减少14%,则a=70%﹣14%=56%,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b=8%,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d=1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气体X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变化,说明一定不含二氧化碳;
该气体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为装置③增重2.7 g,说明生成了2.7g水;因为装置④增重2.2g,说明有2.2g的二氧化碳生成,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比是1:3;
CH4+2O22H2O+CO2
16 64 36 44
0.8g 3.2g 2.7g 2.2g
2H2+O22H2O; 2CO+O22CO2
观察方程式可知,如果是纯甲烷燃烧时,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是1:2,但是一旦加入了只生成水的氢气,那么最终一定会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水的比例可能是1:3,所以可能是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CO2,H2只燃烧生成H2O,如果反应物比例适当也会出现这种生成物比例;所以X的组成可能是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不可能只含有甲烷,故选: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5.【解答】解:(1)由题意,锗的核电荷数为32,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锗的核外电子数为32。
(2)在加热条件下用H2将GeO2还原为Ge,同时H2转化为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GeO2Ge+2H2O。
故答案为:
(1)32;
(2)2H2+GeO2Ge+2H2O。
16.【解答】甲:(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有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10个氧原子,而反应物中有10个氧原子,故X只含C和H元素,故化学式为C3H8;
(2)南瓜继续飞行一段距离,是由于南瓜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有的状态;
(3)白气是小液滴,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1)C3H8;(2)惯性;(3)液化。
17.【解答】解:(1)反应前含有1个锰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反应后含有1个锰原子,4个氯原子,还应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正好组成2分子水,故空格处为水;
故答案为:H2O。
(2)氯气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甲为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甲。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生成的氯气中会有挥发出的氯化氢;
故答案为:浓盐酸挥发产生氯化氢气体。
18.【解答】解:(1)聚酯纤维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故答案为:合成材料;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3个C原子、12个H原子、1个Ga原子、1个As原子;反应后有:1个Ga原子、1个As原子,所以3Y中含有3个C原子、12个H原子,则Y的化学式为CH4。
19.【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钠、铝、氧、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1、2、1、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铝、氧、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1、3、3、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2)当盐酸过量时,生成的氢氧化铝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即NaAlO2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O2+4HCl=AlCl3+NaCl+2H2O。
故答案为:
(1)H2O;
(2)NaAlO2+4HCl=AlCl3+NaCl+2H2O。
20.【解答】解:(1)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金属银和硝酸铜,所以会出现铜块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变蓝的现象,每64份质量的铜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反应生成的银大于参与反应的铜,所以杠杆左边会变重,若要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故答案为:
(1)Cu+2AgNO3=Cu(NO3)2+2Ag;
(2)铜块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变蓝,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1.【解答】解:(1)实验中,小科将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发现稀硫酸溶液很难向下流动,可能的原因是缺少大气压强;
(2)用图乙代替图甲中的收集装置后,所测CO2气体的体积偏小,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与水反应,对图乙中装置的改进方案合理的是将广口瓶中的水改为饱和的CO2水溶液、在广口瓶中的水面上覆盖一层植物油,故选:AC;
(3)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22L×2g/L=0.44g
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0.44g

x=1.06g
混合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0%=78.8%。
故答案为:(1)缺少大气压强;
(2)AC;
(3)78.8%。
22.【解答】解:(1)镁金属活动性排在氢前,可以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实验时,可将镁﹣铜合金放在球形管中,稀硫酸放在烧杯中,要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可以使用排水法,所以在广口瓶中放入水;
(2)进行实验时,为防止生成的氢气散逸造成结果不准确,首先向烧杯和广口瓶中分别加入稀硫酸和水,然后再向球形管中加入合金,置于烧杯中,使反应进行,反应完毕,取出球形管,读出读数即可;
(3)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球形管放入烧杯和取出,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实验结果】生成氢气的质量为VL×ρg/L=Vρg,
设镁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2
x Vρg
x=12Vρg
该合金中Mg的质量分数为×100%=×100%。
或若合金的质量在实验前为m1g,反应后为m2g,可知铜的质量为m2g,则镁的质量为m1g﹣m2g,该合金中Mg的质量分数为×100%=×100%
故答案为:(1)水;
(2)bdca;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实验结果】×100%或×100%。
23.【解答】解:(1)根据二、四组数据可知,每15g样品中含铜9g、氧化铜6g;通过二、三组对照可得,三组中硫酸过量,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铜的质量,则10g样品中含有铜的质量为=6g,则表格中a的数值为6;
(2)根据二、四组数据可知,每15g样品中含铜9g、氧化铜6g;可知10g样品中含有铜的质量为6g,20g样品中含有铜的质量为12g,可知第一次中样品有剩余,硫酸不足,并且可得每50g稀硫酸完全反应会消耗氧化铜(即固体质量减少)6g,所以第二次为恰好完全反应,三、四次实验结束后,酸还有剩余;
(3)由(1)中分析数据可知,每15g样品中含铜9g、氧化铜6g;则6g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为6g××100%=4.8g,样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92%;
(4)设5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6g x
x=7.35g
则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4.7%。
答:(3)样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2%。
(4)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4.7%。
故答案为:(1)6;
(2)三、四;
(3)92%;
(4)14.7%。
四.计算题(共5小题)
24.【解答】解:(1)设100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为x
2NaOH+MgSO4=Na2SO4+Mg(OH)2↓
120 58
x 1.160g

x=2.4g
答:100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为2.4g;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MgSO4中的镁元素的质量即为5g镁矿石中的镁元素,由题意得:镁矿石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g××100%÷5g×100%=9.6%;
答:镁矿石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6%。
(3)由实验一、二可知每消耗10.0g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沉淀1.044g﹣0.464g=0.580g,第三次再增加10.0gNaOH溶液沉淀增加的质量为1.160g﹣1.044g=0.116g,说明此时硫酸镁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已过量,
设1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2NaOH+MgSO4=Na2SO4+Mg(OH)2↓
80 58
y 0.58g

y=0.8g
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8%
答: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8%。
25.【解答】解:(1)由于镁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每70g 的稀硫酸能反应镁的质量为1.8g,第四次加入的稀硫酸只反应掉镁的质量是14.6g﹣13.2g=1.4g<1.8g。硫酸有剩余,说明了镁全部参加了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铜的质量,所以铜的质量为13.2g,金属镁的质量=20g﹣13.2g=6.8g,合金中铜、镁的质量比=13.2:6.8=33:17;
(2)设与1.8g金属镁反应的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98
1.8g x
解得:x=7.35g
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5%
答:(1)合金中铜、镁的质量比是33:17;(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0.5%。
26.【解答】解:(1)根据第四次加入氢氧化钠继续生成沉淀可知,第三次加入氢氧化钠后,硫酸铜没有反应完,此时溶液中溶质为应生成的硫酸钠和硫酸铜,故答案为:硫酸钠和硫酸铜;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79.6+20﹣189.8=9.8,故答案为:9.8;
(3)设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CuSO4=Cu(OH)2↓+Na2SO4
80 98
20g×x 9.8g
x=40%
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
27.【解答】解:(1)实验室实验时,我们观察到的CuSO4溶液的颜色为蓝色;
(2)①由图示可知生成沉淀质量是1.96g;
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
CuSO4+2NaOH=Na2SO4+Cu(OH)2↓
160 98
x 1.96g
x=3.2g
答:50g废液中CuSO4的质量是3.2g。
故答案为:(1)蓝色;
(2)①1.96;
②3.2g。
28.【解答】解:(1)由图中数据可知,5g样品中碳酸钙:5g﹣1g=4g,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为:×100%=80%,
故填:80%。
(2)设10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
由①可知,10g稀盐酸和1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g x
=,
x=0.73g,
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答: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设反应生成氯化钙质量为y,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5g×80% y
=,
y=4.44g,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11
z 4.44g
=,
z=4.24g,
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4.24g÷10.6%=40g,
m=5+40=45,
答:m的值是45。
五.解答题(共9小题)
29.【解答】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1、2、4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中增加的质量,所以第3次加入盐酸后物质的质量就是2次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再加上盐酸的质量,故a的值为:100g+25g=125g。故答案为:125;
(2)由实验数据和图象可知,滴加盐酸至100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有碳酸钙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钙存在,据此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故答案为:部分;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6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增加的质量,说明了第5次加入的盐酸已将碳酸钙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50g+25g﹣172.8g=2.2g。故答案为:2.2;
(4)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解得:x=5g
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4.7%。故答案为:74.7%。
30.【解答】解:(1)由实验过程中石英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和成分随温度的变化图示可知,在焙烧MnCO3制取MnO2的过程中,温度高于300℃就要生成Mn2CO3或MnO,所以该控制反应的温度不高于300℃。
(2)若加热到300﹣900℃时,锰的氧化物会分解产生一种常见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气体为氧气,化学式是O2。
(3)设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2MnCO3+O22CO2+2MnO2
230 88 174
46.0g y x
解得:x=34.8g
解得:y=17.6g
答:最多制得的MnO2的质量是34.8g
(4)设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z。
CO2+2NaOH=Na2CO3+H2O
44 106
17.6g z
解得:z=42.4g
尾气吸收后烧杯内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1.2%
答:尾气吸收后烧杯内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是21.2%。
故答案为:(1)300;
(2)O2;
(3)34.8g
(4)21.2%。
31.【解答】解:(1)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33g,第2次生成沉淀的质量为:4.66g﹣2.33g=2.33g,第3次如果完全反应,也会生成2.33g沉淀,使沉淀总质量达到:4.66g+2.33g=6.99g,由第4次的沉淀质量8.155g可知,第3次也生成了2.33g沉淀,则上表中m的值为6.99。
②设40g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为y。
MgSO4+BaCl2=BaSO4↓+MgCl2
120 233 95
x 8.155g y

x=4.2g,y=3.325g
则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100%=10.5%。
答:样品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10.5%。
(2)低钠盐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钾,加入了过量的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实验过程中如果沉淀洗涤不干净,则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中会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钡、氯化镁,
A、NaOH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加入氢氧化钠,如果有沉淀生成,则洗涤不干净,故选项正确;
B、Na2CO3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加入碳酸钠,如果有沉淀生成,则洗涤不干净,故选项正确;
C、AgNO3和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钡、氯化镁反应都生成氯化银沉淀,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加入硝酸银,如果有沉淀生成,则洗涤不干净,故选项正确;
D、Na2SO4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加入硫酸钠,如果有沉淀生成,则洗涤不干净,故选项正确;
故选:ABCD。
(3)第4次生成沉淀的质量为:8.155g﹣6.99g=1.165g,而20g氯化钡溶液完全反应生成2.33g沉淀,则第4次时只有10g氯化钡溶液参与反应,所以硫酸镁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为:20g+20g+20g+10g=70g,此时溶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100%=1.25%。
答:硫酸镁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1.25%。
故答案为:
(1)①6.99;②10.5%;
(2)ABCD;
(3)1.25%。
32.【解答】解:(1)从第1组、第2组数据可知:每40.0g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会生成0.04g的气体,按这个比例关系分析最终生成0.1g的气体实际参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为100g,因此拐点应为(100,1.0)。所以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为。
(2)设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为x,消耗锌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161 2
y x 0.08g
x=6.44g
y=2.6g
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为×100%≈7.8%。
答: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为7.8%。
故答案为:
(1);
(2)7.8%。
33.【解答】解:(1)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由第3、4次反应可知,20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255.1g+20g﹣270.2g=4.9g氢氧化铜沉淀,所以第3次如果20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也应生成4.9g氢氧化铜,所以220+20=240,240+20﹣4.9=255.1,所以a=240;
(2)设20g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80 98
x 4.9g
x=4g
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
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3)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可得关系式2NaOH~Na2SO4;
设第5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2NaOH~~~Na2SO4
80 142
100g×20% 285.3gx
x≈12.4%
答:第5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4%。
34.【解答】解:(1)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大,故答案为: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大;
(2)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20g稀硫酸与1.3g锌恰好完全反应,当第四次加入20g稀硫酸时,只反应了0.5g锌,说明锌已反应完;表中m=10﹣1.3=8.7;故答案为:8.7;
(3)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44%;故答案为:44%;
(4)设参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g x

x=1.96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35.【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没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为5.39﹣2.94g=2.45g,则加入80g氢氧化钠应该生成沉淀为5.39g+2.45g=7.84g,则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7.84g+2.45=10.29g,由于最终沉淀为9.8g,因此n的值为9.8,故答案为:9.8;
(2)由于第一次生成沉淀只有0.49g,说明第一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部分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则所取废液中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铜,故答案为:CuSO4、H2SO4;
(3)设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20g×a 2.45g
a=10%
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36.【解答】解:(1)甲图中a点表示盐酸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显中性,故pH=7;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6.6g
x=15g,y=10.9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3)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为:=150g;
反应后所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50g+15g﹣6.6g=158.4g;
答案:(1)7;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3)b=150g,c=158.4g。
37.【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20g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0g+20g﹣29.12g=0.88g,则第二次加入20稀盐酸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m=29.12+20﹣0.88=48.24,第三次加入20g稀盐酸后,剩余固体质量应该为48.24g+20g﹣0.88g=67.36g小于67.8,则第三次稀盐酸剩余,故答案为:48.24;
(2)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20g×x 0.88g
x=7.3%
(3)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20g+20g+20g+10g﹣67.8g=2.2g
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17 44
y 2.2g
y=5.85g
则第四次实验后,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3%
答:(2)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第四次实验后,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