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知识回顾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要责任,应当以《论语》中“ , 。”自勉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论语》中强调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强烈追求的是“ , 。”
朝闻道 夕死可矣
《论语》中强调别人是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是“ , 。”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中对“恕”字做出解释的是“ ,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下列词语中解释错误的是( )
A.人而不仁 而:表示假设,如果
B.虽覆一篑 虽:即使
C.其恕乎 其:它
D.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
四书
五经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是什么?
非常大的校园,从食堂到教学楼、宿舍走路都要十多分钟
非常大的宿舍,四人寝,上床下桌,独立卫浴,小阳台
非常大的体育馆、操场,器材齐全又便宜的健身房
非常大的教室,同时容纳200人上课
大学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上课、做作业、收获知识
参加社团,拓展兴趣爱好
变成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各种的思维方式,敢想敢拼
各种性格的人交流,从容不迫
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
大人之学,一般十五岁开始步入该阶段的学习
伦理道德、当下政治措施(时政及其解决方式)、哲学(价值观塑造)
小学
小人之学,一般七岁到十二岁孩童在该阶段学习
识读文字、语句的停顿语气、语法句式的使用、待人处事的基本礼仪
《大学》是《礼记》这本书收纳的其中一篇文章
《大学》,据传是孔子弟子曾参(cān\shēn)(曾子)在春秋末期所写。
《礼记》,西汉戴圣收集古代名作合订编纂所成。二十四卷四十九篇文章,主要记录先秦礼制。
戴圣,西汉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与其叔父戴德合称“大小戴”。戴圣“小戴”,《礼记》又称《小戴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使动用法,使……明显
亲民:亲近民众。
止:停止。
至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
待人处事大公无私,不加上个人偏见。
学习大学的目的,是使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道德显现出来,是亲近安抚民众、与民众和谐相处,是到达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而:表示承接,先后关系,然后、就、才、从而或者不翻译意思。
定:立场志向坚定。
静:平心静气,不再焦躁。
安:性情安和,从容不迫
虑:思虑精详仔细,去除偏见。
得:处事合宜,有所收获。
知道应达到的目标后,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后,才能够镇静不躁;
镇静不躁后,才能够心安从容;
心安从容后,才能够思虑周祥;
思虑周祥后,才能够有所收获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止:动作名,目标(停止的地方)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哪个在前面,哪个在后面,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本:树的主干。
末:树的细枝节。
道:事物发展的道理。
近:形作动,接近,靠近。
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了大学的三大目的(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层层递进
明明德
个人
明悟并且将自己内心美好道德表现出来
亲民
通过个人榜样和教育,民众都和谐相处
国家
止于至善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不加入个人偏见处理事务。
天下
从第一自然段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确的目标很重要:明确了“知止”目标后,才能做到“定、静、安、虑、得”。
明确事物的发展顺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知道,或者更近一步去利用这些规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者,先治其国。
欲:想,要
治:治理
其:代词, 代指他们的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们的国家。
古之欲
于天下
明明德
状语后置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齐:形容词
动词,使……整齐有序
修:动词,修养,培养。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人,就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的人,就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品行。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正:形容词
动词,使……纯正
诚:形容词
动词,使……有诚意
要进行提高自我品行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纯正,不含杂念;要纯正自己的思想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真诚待人。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动词,使……充实。
知:名词,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动词,探究。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知识充实,充实知识的途径在于研究万事万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
知至,
知至
而后
意诚,
意诚
而后
心正,
心正
而后
身修,
身修
而后
家齐,
家齐
而后
国治,
国治
而后
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充实知识;知识充实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纯正;心思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族;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物格而后
知至,
知至
而后
意诚,
意诚
而后
心正,
心正
而后
身修,
身修
而后
家齐,
家齐
而后
国治,
国治
而后
天下平。
顶针手法
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突出事物间环环相扣的联系,使意思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 至:到(划定范围)。
于:连词,表示从上到下。
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
以:动词,把。
实现三纲的八条具体做法(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实现三纲的八条具体做法(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圣
外王
八目中是否有一项是核心地位?
修身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方法
目的
三纲(三大目标)
八目(八条方法途径)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最终目标
知识总结
一、词类活用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2.知止而后有定
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停止的地方)。
3.先齐其家
齐: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先正其心
正: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纯正。
5.先诚其意
诚: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真诚。
6.则近道矣
近:形作动,接近,靠近。
二、特殊句式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状语后置
2.在
状语后置
于至善
止
三、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今义:实施高层次教育的学校。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道德伦理、政治措施、哲学等方面的学习。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
四、文言虚词
知止而后有定
而:表示承接,先后关系(然后,从而,才或者不翻译)
先治其国
其:代词,代指他们自己的。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
B.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
C.定而后能静 而:表示承接,先后关系
D.壹是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表示目的
以:动词,把
仁以为己任
D
下列词中没有用到词类活用的是( )
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C.事有始终 D.则近道矣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形容词作动词,使…….整齐有序
名词,开头和结尾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
C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提出的礼,包含甚广,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地方民俗。
C.古代常礼与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协助礼教化。
D.孔子所处的时代,礼乐为贵族专享。
《礼记》《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