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中
国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
1.结合中国近代史及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2.分析作者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阐述了哪些具体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结构。
3.通过练习体验开幕词的写作。
学习目标
开幕词: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
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开幕词写法(在笔记上画出结构导图)
通常由首部、正文及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以会议开幕词为例。
首部包括标题、时间、称谓三项。
①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面再加上领导人的姓名;三是用来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②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
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
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
结尾,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写法上常以呼告语领起一段,比如“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
背景介绍
思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伟大而艰辛的革命历程,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说一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②分析题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具体含义。
③浏览全文,抓住关键句,划分全文层次,概括层意。
展
①毛泽东在开幕词中着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革命历程,说一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1.中国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打倒内外压迫者,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
2、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3、中华民族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自由,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展
②分析题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具体含义。
①“站起来了”的意思是新中国成立了。
②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了地位。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自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表达了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
展
③浏览全文,抓住关键句,划分全文层次,概括层意。
议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豪情、自信和睿智。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如“ 决无”“ 必然”“ 从来”等)和判断句(如“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等)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朗读全文,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
展评
1、2、3组——第4段
①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
②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③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
④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绝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
判断句语气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
“不可磨灭”强调了对蒋介石及其帮凶破坏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愤慨。
“绝无”“必”等词语语气非常肯定,不容置辩;“是……的”表示强调。这些词显示出说话者的自信和坚决,显得铿锵有力。
两个“或者”表示选择关系,是对所涉及问题的列举,在“绝对”的基础上又给人一种看问题非常全面的感觉,显得睿智,富有逻辑。
展评
4、5、6组——第7、8段
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
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
【9】作者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革命内容:
“决不甘心”“最后的挣扎”说明内外反动派的本性不因失败而改变;
“各种方式”说明阶级敌人从事破坏和捣乱的手段会更阴险狡猾;
“每日每时”说明敌人的复辟之心不死,疯狂反扑过来的可能随时都存在,而且阶级斗争是长期的;
“必然”“毫无疑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展评
7、8、9、10组——第11、12段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
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允许”和“任何”通过坚定的语气,写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气与底气,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决心。
“稳步”“不屈不挠”体现了人民的自信心。
小结
第4段 ①大量判断句的使用。判断句就是得出结论,就是明白无误地给事物直接定性,因此大量判断句的使用,给人一种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
(2)运用了大量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
强调性的词语有“决无”“必然”“从来”等。这些强调性的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如“决无”“一切”等,或是涵盖一切可能,如“必然”“必将”等,都给人以确凿无疑的感觉。强调性的句式主要有“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这些句式给人一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意味。
第7、8段 第11、12段 特色:感性抒发与理性表达紧密结合,用感性的表达,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用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观点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从而使发言更有说服力,更好地影响和启发听众。 检
1.年级要举办话剧节展演活动,请围绕“ 话剧折射社会百态”这一主题,为话剧节写一段开幕词。要求:语言有吸引力,逻辑清晰。
写作思路: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此基础上可重点围绕"话剧折射社会百态"展开表述,可以写话剧表演的精彩,也可以写欣赏话剧的价值。最后,可适当总结或表达共同欣赏话剧的意愿等。
【答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话剧节的现场,一起欣赏同学们带来的精彩表演。话剧是生活的浓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人情世故,演绎了生活中的千奇百态,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在这个异彩纷呈的戏剧舞台,同学们会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精彩演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着奇迹和冲突的世界。通过欣赏话剧,我们能感受到人生百态、社会现实、人情冷暖,也能通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更为深刻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在观剧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全身心沉浸在剧情中感受到戏剧无比力量,享受这美好的戏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