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9: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一年有四季 四季景不同
春之灵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夏之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之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冬之痴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明·汪珂玉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作者的闲情雅趣。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考点:
重点句子翻译。
目标:
1.我要掌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2.我要体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3.我要领悟作者游湖的雅趣。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翻译文章,概括段意。
2.思考:本文写于清朝,但文章开头作者为何会用“崇祯”年号?
3.本文题目有看雪,请在文中画出写雪景的句子,细细品读这是一幅怎样的雪景图,并和同桌讨论写此句子时运用的写作手法。
4.作者欣赏雪景,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而最后却有舟子现身,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有何深意?
5.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
6.文段末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颇有意味,请你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崇( )祯 ( )
毳( )衣
雾凇( )
沆 ( )砀( )
更( )定
铺毡( )
更( )有此人
强( )饮
chóng
zhēn
cuì
sōng
hàng dàng
gēng
zhān
gèng
qiǎng
拏( )
喃喃(

nán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裹,围
鸟兽的细毛

前往
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消失
下雪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天气寒冷时,霜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白汽弥漫的样子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罢了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相对而坐
哪能

尽力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他们)看见我非常吃惊又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非常
高兴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
才(和他们)道别。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相对而坐
哪能

尽力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他们)看见我非常吃惊又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非常
高兴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
才(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客居此地
等到
船夫
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小组合作
1.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2.赏析写景句子“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妙处。
3.讨论“独”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4.舟子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作用?
文章结构
第一段:
总写雪景和学业舟中看景
第二段:
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1.开篇用“崇祯”年号,什么用意?
虽然已经改朝换代,而作者依然用年号“崇祯”,还有文中提到的“金陵”都表达他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2.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妙处。
1.听觉角度。“绝”字,写出大雪封湖,万籁俱寂的彻骨寒意,说明了他的与众不同的情趣,突出雪之大。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独”)
“独往”是独自前往,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写景妙处。
白描
①“雾凇沆砀”点明气候特点。水汽弥漫,天地一白,令人浮想联翩。
②三个“与”,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也写出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
③“一白”,写出了天地间混沌一片。
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5.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俱寂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6.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7.作者写赏雪,却写了到亭上与金陵人饮酒的场面,这多余吗?
不多余,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写出了作者遇到知己的惊喜,“金陵人”引发了他的故国之思。
8.“独”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9.结合课文,说说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1、痴行:“独往...”“强饮...”,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直率任性
2、痴景:欣赏万籁俱寂、天地一色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3、痴情:“崇祯”“金陵人”透露出作者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10.舟子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作用?
是对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高度评价,侧面烘托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11.主旨:
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也表现了作者淡淡的故国之思。
基础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物是人非
B.人鸟声俱绝 声泪俱下 面面俱到
C.余拏一小舟 见余大喜 余音绕梁
D、更有痴似相公者 自力更生 更胜一筹
B
解析:A、这/表判断/存在,依旧; B 、都译成:全、都;
C、我/我/遗留的、剩下的; D、还/改变/愈加、更加。
拓展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译: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
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链接题
(3)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尽了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天地的永恒广阔形成对比。《湖心亭看雪》中也有写人之渺小的句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链接题
1.古代夜间怎么计时呢?古代用鼓打更报时,把一夜分为
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对应的现在计时法为:
一更——晚上7点至9点 二更——晚上9点至11点
三更——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
四更——凌晨1点至3点 五更——凌晨3点至5点
链接题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
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
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
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C.文章妙用“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按照由远及近、
由大及小的顺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B
链接题
3.下列诗句与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时的情感
相似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酒逢知己千杯少。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C
课后习题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第一问:①从听觉入手,“湖中人鸟声俱绝”表现了雪后的寂寥凄清。这属于侧面描写。②从视觉上描绘雪后天地间的景象。“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间接表现雪之大;③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表现了西湖给人的孤寂、清冷之感,属于动态描写。
课后习题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第二问:运用白描手法,“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课后习题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表达效果:前句借客之惊喜,赞作者之痴,同时,作者也与金陵客有同感——以为自己是“独往”,却原来“更有此人”。后句借舟子之口,说客人之痴,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此时找到了共鸣,也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感染,而有此感叹。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