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8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8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8 18:47:44

文档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8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1.阅读
有涵养的人是值得赞誉的。他们待人处世八面玲珑,对于别人的好意,他们满怀尊重,绝不会
xiè dú①____;对于别人的困难,他们会尽力相助,绝不会袖手旁观。在工作中,他们心无旁wù②____,有了成绩也绝不自吹自擂;有了失误,也绝不会推卸责任。一个人的涵养,体现在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渗透于他的一举一动之中。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吧,这样可以让你得体的言行和丰富的内涵相得益zhānɡ③____。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赞誉 B.八面玲珑 C.自吹自擂 D.渗透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为什么我的眼里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②惜秦皇汉武,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而现在,   。(余光中《乡愁》)
④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汉文有道恩犹薄,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咏的“   ,   ”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是:
   ,   。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B.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C.《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诗人。
D.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
二、阅读能力(50分)
4.下面诗歌片段出自《艾青诗选》中的(  )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A.《黎明的通知》 B.《树》
C.《煤的对话》 D.《礁石》
5.《艾青诗选》中收录了艾青的大量诗歌,其中描写了多种意象。请你写出其中三个意象,并简单概括其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现代文阅读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疾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来是一个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门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人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鹿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
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
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着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日本人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6.下面对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对原坡上菊花怒放美丽景象的环境描写。
B.借景物表现了朱先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C.景物越美,越能衬托出家乡即将沦陷时的悲愤。
D.朱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时候不应有这样的美景。
7.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8.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
阅读
成 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的,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须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古人说:____。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天资,不要自我感觉过分良好。
B.如果天赋异禀,能够弥补不足,可以在读书这件事上稍加懈怠。
C.容易被人忽视的机遇其实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影响极大。
D.因为天资与机遇都不是人力可以把握的,所以更要用勤奋来弥补。
11.文章第7段中横线处最适合填上的一项内容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业精于勤,荒于嬉 D.一寸光阴一寸金
12.同是为了表达观点,本文与《敬业与乐业》的写作思路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13.在读到文中“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时,有人认为人的努力没有太大的作用,请根据文章内容,采用下面开头,写一段话予以反驳,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文从字顺。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   
古代诗文阅读
沧浪亭记(节选)
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⑤,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⑥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⑦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⑧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崇阜(fù):高山。②并(bàng):同“傍”,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碕(qí):弯曲的堤岸。⑥榜(bàng):同“搒”,摇桨,划船。⑦觞:饮酒。⑧形骸:身体。
14.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15.文末最后一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无穷极 南极潇湘(范仲淹《岳阳楼记》)
B.箕而浩歌 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C.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三向皆水也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吴均《与朱元思书》)
阅读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7.两首诗在意象选择上不同的一项是(  )
A.月 B.秋风 C.桂香 D.捣衣声
18.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三、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19.下面是班委会拟写的一则活动通知,这则通知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通 知
我班将以“走进经典古诗,领悟家国情怀”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时间定于4月10日下午,地点在学校多功能室。请同学们必须准时到会。
九年级(2)班班委会
2023年4月7日
20.班级阅读小组共同读了白居易的《卖炭翁》,下面就作者家国情怀的讨论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忧国忧民值得我们褒扬。
B.白居易心系劳苦大众难能可贵。
C.白居易能批判当权者实属不易。
D.白居易希望宦官们能公平买卖。
21.完成诗歌创作。
生命的赞歌
溪 予
今天 可有生命越过漫漫岁月?
今天 可有生命不曾进化?
翻开潮湿的土地,
一条极其普通的蚯蚓
向我们讲述神奇的生命。
古老的物种 简单原始,
却迎着时间画出了5.7亿圈的年轮;
① ;
却撼动不了强大的免疫;
② ;
却重塑新躯顽强再生!
看似渺小的生命,
也有最强的生存能力!
翻开潮湿的土地,
为蚯蚓唱赞歌一曲,
A ;
B 。
(1)填入诗歌①②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①恶劣的环境 催生细菌 ②软弱的躯体 被斩两节
B.①软弱的躯体 被斩两节 ②恶劣的环境 催生细菌
C.①被斩两节 躯体的软弱 ②催生细菌 环境的恶劣
D.①环境的恶劣 细菌催生 ②躯体的软弱 两节被斩
(2)请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突出主题,在A、B两处续写。
四、写作能力(60分)
22.合 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
请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明确“细节”是什么;充分表现“细节”为什么“灿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亵渎;骛;彰
(2)B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xiè dú ”写作“ 亵渎 ”;“ 心无旁wù ”写作“ 骛 ”;“ 相得益zhānɡ ”写作“ 彰 ”。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A.赞誉:赞美称赞。
B.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敞亮,后用来形容为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自我抬高。
D.渗透: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2.【答案】常含泪水;略输文采;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露从今夜白;湘水无情吊岂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输 、 岂 、 婵娟 、 柯 ”
故答案为: 常含泪水 ; 略输文采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露从今夜白 ; 湘水无情吊岂知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有误,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4.【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根据“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可知本诗选自《黎明的通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答案】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以及美好的未来。土地:象征着繁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光:象征着知识、智慧与自由。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境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故答案为: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以及美好的未来。土地:象征着繁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光:象征着知识、智慧与自由。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6.D
7.自责赧颜(自责愧赧);咬指盖印(滴血盖印)
8.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9.砥柱人间是此峰:①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白鹿精魂:①“白鹿精魂”是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②对鹿兆海在家国危亡之际奔赴关中行为的肯定。③对鹿兆海抗日杀敌报国的勉励。两处题字:①寄托报国之志。②对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侵略的讴歌。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感悟文章意境;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ABC.正确。
D有误,项对应的原文是“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从文章看,作者借景物的美表达的是对侵略者的愤恨,而不是单单表达对景物的感受。
故答案为: D
7.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轻淡调侃”对应第③段,‘“激动题字” 对应第⑤⑥段,第一空可由第④段“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_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概括为:自责激昂。“怆然吟诗”对应文章末尾,第二空可由第⑦段“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概括为:咬指盖印。
故答案为: 自责赧颜(自责愧赧);咬指盖印(滴血盖印)
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可见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要 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表现出爱国将士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也促使朱先生转变了对中国军人的看法,激动地为出征前的将士题字,刻画了人物形象并且推动了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分析题字中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概括作答。由“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 L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可见,“砥柱人间是此峰”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对中国军人抗击日军的敬佩之情。由题字期间“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等表现可见,“白鹿精魂”既赞颂了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又蕴含着对兆海以及千千万万中国军人抗日杀敌报国的肯定、勉励,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可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砥柱人间是此峰:①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白鹿精魂:①“白鹿精魂”是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②对鹿兆海在家国危亡之际奔赴关中行为的肯定。③对鹿兆海抗日杀敌报国的勉励。两处题字:①寄托报国之志。②对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侵略的讴歌。
【答案】10.B
11.C
12.本文以成功的含义为开头引入成功的三个要素——天资、勤奋和机遇,又逐一分析,最后得出勤奋是成功最重要的要素的结论。《敬业与乐业》先论证“有业的必要”,再分开阐释“要敬业”和“要乐业”,最后得出应该敬业和乐业的结论。
13.人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天赋和机遇,但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能否“把握”机遇,就要靠主观努力。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论据;议论文阅读;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议论文的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⑷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0.ACD.正确。
B. 文章第5段说“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故 B项不符合作者观点。
故答案为: B
11.由第 7段内容,“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可知,本段内容应该选择一个与勤奋有关的句子,A项强调自信,B项强调机会,D项劝诫惜时。
故答案为: 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解答时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根据首尾两段的内容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本文以成功的含义为开头引入成功的三个要素——天资、勤奋和机遇,又逐一分析,最后得出勤奋是成功最重要的要素的结论。《敬业与乐业》先论证“有业的必要”,再分开阐释“要敬业”和“要乐业”,最后得出应该敬业和乐业的结论。
13.本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人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天赋和机遇,但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能否“把握”机遇,就要靠主观努力。
【答案】14.B
15.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厌恶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怀。
16.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附参考译文】
一天经过郡学,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的景象),靠近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纵横约五六十寻,三面都临水。独木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百姓的住宅,四周林木掩映。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近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于是来回地走,最后用四万钱购得,在北面弯曲的堤岸构筑亭子,叫“沧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划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畅快(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蹲坐着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也只与鱼、鸟同乐。身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沉浮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折磨,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也是太浅薄了吗!
14.ACD.正确。
B. 依据文中的“纵广 合五六十寻”可知,“寻”为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并非“寻找”之意。
故答案为: B
15.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文章 最后一 句,则表明作者从对景色的沉迷转为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这充分说明,作者现时的感情状态固然是受大自然的感染而成,却又是主观追求和自觉体验的结果,是有意识的心理调整,而浑浊丑恶的官场纷争和美好宁静的大自然两相对照,尤觉今日闲逸自在的可贵,也就更能实现他所需要的心理平衡。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事实上,封建社会中没有几个失意文人能以这样的感情寄托方式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可见作者有归隐山林之意;也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厌恶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怀。
16.A项,名词,极点、尽头/动词,至、到达;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项,名词,水的北面/名词,太阳;D项,均为副词,都。
故答案为:D.
【答案】17.C
18.相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秋景,戍妇为征人捣衣之事。从诗作最后两句可看出表达了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朝天子·秋夜客怀》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相同点即表达思念之情。不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戍妇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朝天子·秋夜客怀》写景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馨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雁鸣“叫起离情”“砧声”“敲残愁况”,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7.本题考查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捣衣声”与“砧声”同为捣衣声,“桂香”只有在《朝天子.秋夜客怀》中出现。
故答案为: C
1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 [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 [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 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 “敲残”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故答案为:相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秋景,戍妇为征人捣衣之事。从诗作最后两句可看出表达了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朝天子·秋夜客怀》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相同点即表达思念之情。不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戍妇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朝天子·秋夜客怀》写景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馨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雁鸣“叫起离情”“砧声”“敲残愁况”,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之情。
19.【答案】①在正文内容里缺少班会的准确时间,应加上。如:下午2点。②正文内容里“必须”一词使用不得体,应删去。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内容,上:①通知写作时,必须明确准确的时间点。②语言上不能出现命令性的词语,所以把“必须”去掉。
故答案为:①在正文内容里缺少班会的准确时间,应加上。如:下午2点。②正文内容里“必须”一词使用不得体,应删去。
【点评】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求书写。
20.【答案】D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项的内容在诗中没有体现,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1.【答案】(1)A
(2)恶劣的环境成就强大;新生的躯体更为不凡
22.【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关键词——灿烂,细节。需要我们描写出那些触动自己心灵,给予我们感悟的瞬间和细节。注意“那些”, 所以最好是写两到三个细节,且这两三个细节最好彼此有关联,或围绕着同一人物发生,或围绕着同一情感。不然文章会显得很散,主题也难以表达清楚,凝聚力会稍显不足。
【点评】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审题应从辨析作文侧重点、明确写作的方向、明确限制,规范作文的要求入手做到准确审题;立意要求深刻、有格调、有时代感。选材应做到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生动新颖、避免雷同。在布局上要从做好开头、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且容易掌握的技巧。当然,规范、工整的正楷或行楷书写也是获得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1 / 1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8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1.阅读
有涵养的人是值得赞誉的。他们待人处世八面玲珑,对于别人的好意,他们满怀尊重,绝不会
xiè dú①____;对于别人的困难,他们会尽力相助,绝不会袖手旁观。在工作中,他们心无旁wù②____,有了成绩也绝不自吹自擂;有了失误,也绝不会推卸责任。一个人的涵养,体现在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渗透于他的一举一动之中。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吧,这样可以让你得体的言行和丰富的内涵相得益zhānɡ③____。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赞誉 B.八面玲珑 C.自吹自擂 D.渗透
【答案】(1)亵渎;骛;彰
(2)B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xiè dú ”写作“ 亵渎 ”;“ 心无旁wù ”写作“ 骛 ”;“ 相得益zhānɡ ”写作“ 彰 ”。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A.赞誉:赞美称赞。
B.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敞亮,后用来形容为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自我抬高。
D.渗透: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为什么我的眼里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②惜秦皇汉武,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而现在,   。(余光中《乡愁》)
④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汉文有道恩犹薄,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咏的“   ,   ”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是:
   ,   。
【答案】常含泪水;略输文采;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露从今夜白;湘水无情吊岂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输 、 岂 、 婵娟 、 柯 ”
故答案为: 常含泪水 ; 略输文采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露从今夜白 ; 湘水无情吊岂知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B.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C.《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诗人。
D.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有误,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阅读能力(50分)
4.下面诗歌片段出自《艾青诗选》中的(  )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A.《黎明的通知》 B.《树》
C.《煤的对话》 D.《礁石》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根据“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可知本诗选自《黎明的通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艾青诗选》中收录了艾青的大量诗歌,其中描写了多种意象。请你写出其中三个意象,并简单概括其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以及美好的未来。土地:象征着繁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光:象征着知识、智慧与自由。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境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故答案为: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以及美好的未来。土地:象征着繁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光:象征着知识、智慧与自由。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现代文阅读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疾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来是一个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门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人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鹿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
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
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着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日本人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6.下面对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对原坡上菊花怒放美丽景象的环境描写。
B.借景物表现了朱先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C.景物越美,越能衬托出家乡即将沦陷时的悲愤。
D.朱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时候不应有这样的美景。
7.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8.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
【答案】6.D
7.自责赧颜(自责愧赧);咬指盖印(滴血盖印)
8.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9.砥柱人间是此峰:①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白鹿精魂:①“白鹿精魂”是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②对鹿兆海在家国危亡之际奔赴关中行为的肯定。③对鹿兆海抗日杀敌报国的勉励。两处题字:①寄托报国之志。②对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侵略的讴歌。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感悟文章意境;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ABC.正确。
D有误,项对应的原文是“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从文章看,作者借景物的美表达的是对侵略者的愤恨,而不是单单表达对景物的感受。
故答案为: D
7.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轻淡调侃”对应第③段,‘“激动题字” 对应第⑤⑥段,第一空可由第④段“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_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概括为:自责激昂。“怆然吟诗”对应文章末尾,第二空可由第⑦段“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概括为:咬指盖印。
故答案为: 自责赧颜(自责愧赧);咬指盖印(滴血盖印)
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可见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要 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表现出爱国将士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也促使朱先生转变了对中国军人的看法,激动地为出征前的将士题字,刻画了人物形象并且推动了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分析题字中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概括作答。由“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 L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可见,“砥柱人间是此峰”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对中国军人抗击日军的敬佩之情。由题字期间“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等表现可见,“白鹿精魂”既赞颂了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又蕴含着对兆海以及千千万万中国军人抗日杀敌报国的肯定、勉励,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可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砥柱人间是此峰:①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白鹿精魂:①“白鹿精魂”是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②对鹿兆海在家国危亡之际奔赴关中行为的肯定。③对鹿兆海抗日杀敌报国的勉励。两处题字:①寄托报国之志。②对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侵略的讴歌。
阅读
成 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的,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须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古人说:____。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天资,不要自我感觉过分良好。
B.如果天赋异禀,能够弥补不足,可以在读书这件事上稍加懈怠。
C.容易被人忽视的机遇其实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影响极大。
D.因为天资与机遇都不是人力可以把握的,所以更要用勤奋来弥补。
11.文章第7段中横线处最适合填上的一项内容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业精于勤,荒于嬉 D.一寸光阴一寸金
12.同是为了表达观点,本文与《敬业与乐业》的写作思路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13.在读到文中“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时,有人认为人的努力没有太大的作用,请根据文章内容,采用下面开头,写一段话予以反驳,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文从字顺。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   
【答案】10.B
11.C
12.本文以成功的含义为开头引入成功的三个要素——天资、勤奋和机遇,又逐一分析,最后得出勤奋是成功最重要的要素的结论。《敬业与乐业》先论证“有业的必要”,再分开阐释“要敬业”和“要乐业”,最后得出应该敬业和乐业的结论。
13.人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天赋和机遇,但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能否“把握”机遇,就要靠主观努力。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论据;议论文阅读;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议论文的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⑷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0.ACD.正确。
B. 文章第5段说“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故 B项不符合作者观点。
故答案为: B
11.由第 7段内容,“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可知,本段内容应该选择一个与勤奋有关的句子,A项强调自信,B项强调机会,D项劝诫惜时。
故答案为: 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解答时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根据首尾两段的内容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本文以成功的含义为开头引入成功的三个要素——天资、勤奋和机遇,又逐一分析,最后得出勤奋是成功最重要的要素的结论。《敬业与乐业》先论证“有业的必要”,再分开阐释“要敬业”和“要乐业”,最后得出应该敬业和乐业的结论。
13.本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人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天赋和机遇,但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能否“把握”机遇,就要靠主观努力。
古代诗文阅读
沧浪亭记(节选)
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⑤,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⑥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⑦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⑧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崇阜(fù):高山。②并(bàng):同“傍”,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碕(qí):弯曲的堤岸。⑥榜(bàng):同“搒”,摇桨,划船。⑦觞:饮酒。⑧形骸:身体。
14.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15.文末最后一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无穷极 南极潇湘(范仲淹《岳阳楼记》)
B.箕而浩歌 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C.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三向皆水也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吴均《与朱元思书》)
【答案】14.B
15.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厌恶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怀。
16.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附参考译文】
一天经过郡学,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的景象),靠近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纵横约五六十寻,三面都临水。独木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百姓的住宅,四周林木掩映。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近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于是来回地走,最后用四万钱购得,在北面弯曲的堤岸构筑亭子,叫“沧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划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畅快(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蹲坐着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也只与鱼、鸟同乐。身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沉浮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折磨,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也是太浅薄了吗!
14.ACD.正确。
B. 依据文中的“纵广 合五六十寻”可知,“寻”为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并非“寻找”之意。
故答案为: B
15.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文章 最后一 句,则表明作者从对景色的沉迷转为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这充分说明,作者现时的感情状态固然是受大自然的感染而成,却又是主观追求和自觉体验的结果,是有意识的心理调整,而浑浊丑恶的官场纷争和美好宁静的大自然两相对照,尤觉今日闲逸自在的可贵,也就更能实现他所需要的心理平衡。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事实上,封建社会中没有几个失意文人能以这样的感情寄托方式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可见作者有归隐山林之意;也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厌恶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怀。
16.A项,名词,极点、尽头/动词,至、到达;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项,名词,水的北面/名词,太阳;D项,均为副词,都。
故答案为:D.
阅读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7.两首诗在意象选择上不同的一项是(  )
A.月 B.秋风 C.桂香 D.捣衣声
18.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相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秋景,戍妇为征人捣衣之事。从诗作最后两句可看出表达了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朝天子·秋夜客怀》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相同点即表达思念之情。不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戍妇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朝天子·秋夜客怀》写景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馨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雁鸣“叫起离情”“砧声”“敲残愁况”,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7.本题考查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捣衣声”与“砧声”同为捣衣声,“桂香”只有在《朝天子.秋夜客怀》中出现。
故答案为: C
1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 [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 [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 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 “敲残”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故答案为:相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秋景,戍妇为征人捣衣之事。从诗作最后两句可看出表达了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朝天子·秋夜客怀》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相同点即表达思念之情。不同点:《子夜吴歌·秋歌》写戍妇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朝天子·秋夜客怀》写景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馨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雁鸣“叫起离情”“砧声”“敲残愁况”,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之情。
三、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19.下面是班委会拟写的一则活动通知,这则通知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通 知
我班将以“走进经典古诗,领悟家国情怀”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时间定于4月10日下午,地点在学校多功能室。请同学们必须准时到会。
九年级(2)班班委会
2023年4月7日
【答案】①在正文内容里缺少班会的准确时间,应加上。如:下午2点。②正文内容里“必须”一词使用不得体,应删去。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内容,上:①通知写作时,必须明确准确的时间点。②语言上不能出现命令性的词语,所以把“必须”去掉。
故答案为:①在正文内容里缺少班会的准确时间,应加上。如:下午2点。②正文内容里“必须”一词使用不得体,应删去。
【点评】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求书写。
20.班级阅读小组共同读了白居易的《卖炭翁》,下面就作者家国情怀的讨论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忧国忧民值得我们褒扬。
B.白居易心系劳苦大众难能可贵。
C.白居易能批判当权者实属不易。
D.白居易希望宦官们能公平买卖。
【答案】D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项的内容在诗中没有体现,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1.完成诗歌创作。
生命的赞歌
溪 予
今天 可有生命越过漫漫岁月?
今天 可有生命不曾进化?
翻开潮湿的土地,
一条极其普通的蚯蚓
向我们讲述神奇的生命。
古老的物种 简单原始,
却迎着时间画出了5.7亿圈的年轮;
① ;
却撼动不了强大的免疫;
② ;
却重塑新躯顽强再生!
看似渺小的生命,
也有最强的生存能力!
翻开潮湿的土地,
为蚯蚓唱赞歌一曲,
A ;
B 。
(1)填入诗歌①②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①恶劣的环境 催生细菌 ②软弱的躯体 被斩两节
B.①软弱的躯体 被斩两节 ②恶劣的环境 催生细菌
C.①被斩两节 躯体的软弱 ②催生细菌 环境的恶劣
D.①环境的恶劣 细菌催生 ②躯体的软弱 两节被斩
(2)请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突出主题,在A、B两处续写。
【答案】(1)A
(2)恶劣的环境成就强大;新生的躯体更为不凡
四、写作能力(60分)
22.合 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
请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明确“细节”是什么;充分表现“细节”为什么“灿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关键词——灿烂,细节。需要我们描写出那些触动自己心灵,给予我们感悟的瞬间和细节。注意“那些”, 所以最好是写两到三个细节,且这两三个细节最好彼此有关联,或围绕着同一人物发生,或围绕着同一情感。不然文章会显得很散,主题也难以表达清楚,凝聚力会稍显不足。
【点评】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审题应从辨析作文侧重点、明确写作的方向、明确限制,规范作文的要求入手做到准确审题;立意要求深刻、有格调、有时代感。选材应做到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生动新颖、避免雷同。在布局上要从做好开头、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且容易掌握的技巧。当然,规范、工整的正楷或行楷书写也是获得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