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21: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教案
一、导入:课前热身:试着翻译下边几句话:
①不为奴隶,尔其立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②以我血肉,筑长城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③炎炎华夏,危其难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基本要求;
2.通过学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中出现的问题。
三、考点分析、翻译原则、举例分析、翻译标准、翻译步骤(详见《三维设计》参考用书)
四、结合课前练习,归纳文言文翻译七种的方法。(学生思考归纳,提问)
第一组——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例2.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方法总结1:对(对译法)——就是要求逐字逐句落实,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个双音节词来解释。(P124“拆”,注意“关键点拨”)
第二组——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译文: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例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方法总结2: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见P124)
第三组——
例1.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疑惑。(之为提宾标志)
例3.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译文:不久,烟火遮满天空。
例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哥哥。
方法总结3:删——发语词(例1)、提宾标志的词(例2)、补足音节的虚词(例3)、偏义复词的陪衬(例4)、或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主谓间取独的词、结构助词等可删。
第四组——
例1.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例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译文:已经为它们哭泣了三天,于是发誓要治疗他们……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使它们保全。(词类活用)
例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通假、活用)
例4.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方法总结4:换——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P132)
第五组——
例1.沛公安在
译文:沛公在哪里 (宾语前置)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人。
例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状语后置)
例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不聪明了!)
方法总结5:调——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P125)
第六组——
例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译文:(河伯)顺着水流往东走,到了北海,朝东面暸望,看不到海水的尽头。
例2.竖子不足与谋。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例3.今以钟磬置水中。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
例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译文: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
例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能:不及、不到)
译文: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ー。
方法总结6: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P125)
第七组——
例1.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财物一丝一点都不敢据为己有。
例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译文: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方法总结7:贯(转)——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鱼雁”、“案牍”、“纨绔”分别译为“书信”、“公文”、“富家子弟”)、用典、讳饰、婉辞(“薨”、“仙逝”译为“死”)(“会猎”译为“出兵征伐”)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P125)。★注意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往往是前六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才使用。
(图为廖涛老师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五、方法小结:对照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异同,明确翻译七法。
1.古汉语具有单音性,现代汉语是双音性——对
2.古今词语同义——留;
3.古今词语异义——换;
4.古汉语多余虚词、偏义复词——删;
5.古今句型表达方式不同(句式不同)——调;
6.古汉语省略现象突出——补。
六、我来解题
1.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哪种翻译法。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焉。”他日,董祁(即范氏,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愬(诉)于范献子(范氏之兄)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译题?有什么命题规律?——命题一般选择含有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3.翻译技巧: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七、我当考官:请选定两个你认为能反映高考命题规律的句子,并请你的同桌来翻译。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选自《曹冲救库吏》)
八、谈一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1.拿到题目时,明确重点,逐字翻译;
2.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点的积累和梳理,夯实基础;
3.遇到疑难的解决办法,是善于借助;
4.明确翻译要点:字字落实要对应,忠于原文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九、课堂总结: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翻译技巧心熟记,夯实基础定胜利!
教学反思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具体能力要求之一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高考全国卷中,该题占10分,分值较高。此外,理解句子也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重要前提。本课教学目标是了解并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中出现的问题。
本课的导入环节,把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三句歌词以文言文的形式展示,并让学生翻译,起到激趣的作用。随后让学生明确《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具体能力要求和“信”“达”“雅”这一翻译原则。为了避免强行灌输翻译方法这一弊端,课前我把课内的一些文言文句子分类作为学案让学生完成练习,然后自行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一起观察、讨论译文跟原句有何特点,找出其异同点,总结出翻译七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总结,他们对这些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更有利于今后的运用。
此外,为了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题型以及感知该题型的考查重点,我精心选用两篇趣味文言短文的翻译题作为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几种文言翻译方法。
这节课用具体实例来导出翻译方法,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不至于太枯燥,另一面,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印象。
课堂结束,反思整堂课,不如意的地方颇多。例如,教师讲解过多,今后应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另外,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明显准备不足,方法指导过于潦草。作为高考的一轮复习课,选题上更应注重与高考考点的结合,练习选择方面更应倾向于高考典型题。时间的控制上应更紧凑,课堂练习应课堂完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