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红烛》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21: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和我先观看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它就是根据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演讲》来拍摄的。大家知道这次演讲过后,我们的闻一多先生结局如何吗?对!他被枪杀了。我们的闻一多先生始终用手中的笔写出振奋人心的文字,发出唤醒民众的口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闻一多的另一首诗歌——红烛。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带着感情地齐读课文。
2.思考:该文描绘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习任务二:意象解构,品读内涵
1.介绍“意象解构”: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2.请大家找出“蜡炬”和“红烛”这两个意象在李商隐、闻一多的诗中分别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提示:“蜡炬”分为灰和泪;“红烛”分为色、光、泪、灰
3.全班分为4个大组,分别探究红烛之色、红烛之光、红烛之泪、红烛之灰四个部分。先自主思考并填写学案上展示的问题,再相互交流讨论答案。
(1)红烛之色——红
思考: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了红色的烛?
提示:红烛=红心=赤诚、炽热
(2)红烛之光
思考1:结合第二、第三节分析诗人对红烛有什么样的认识,并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提示:变化:不理解→敬仰。表现:一反一正,重复
思考2:赏析第4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红烛”燃烧自己的目的与意义。
提示:启发民众觉悟、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获得精神解放。
(3)红烛之泪
思考:“残风”、“烧的不稳”、“着急”,如何说明红烛为何流泪?
提示:“残风”暗指反动势力;“红烛”是因为“烧得不稳”而着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着急”一词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世人创造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
(4)红烛之灰
思考:探究“红烛之灰”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着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4.小结——蜡炬与红烛四个部分象征意义的不同
提示:“蜡炬”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悲伤难耐的忠贞;“红烛”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5.提问:“蜡炬”与“红烛”可谓“象”相似而“意”不同,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不同?
提示:时代
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深入体悟
1.阅读资料,总结两个时代的不同之处
提示:晚唐时局风雨飘摇,世人气骨顿衰。1923年时期绝望与希望和并存。
2.学生总结,交流本堂课收获
3.作业:课后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每次咏叹红烛时的不同感情。
首先我把《红烛》作为四首诗歌的第一首来讲,是因为我觉得它的长度适宜单篇教学,尤其是闻一多在其中运用到的“意象解构”的方法很值得学生去学习,因为先在的新课标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水平的培养。
其次,我在课中安排了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红烛”这一意象的特点和意义,是为了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勇于自主组织答案,分享答案。
最后,我设计了阅读背景资料,概括时代特点,探究时代对诗人写作的影响,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在赏析诗歌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的习惯。
经过这次“推门听课”的活动,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一课一得”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
我会更重视课堂的生成性,不要一昧跟着课件走,可以把学生的回答通过板书的方式来肯定学生和推动课堂走向。最重要的还是,我要努力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把控能力和写板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