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战争主题诗歌
——《无衣》《渐渐之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体会诗中主人公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诗句有,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收录了不少关于战争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秦风》中的《无衣》及《诗经·小雅》中的《渐渐之石》。
【教学过程】
一、初读握整体
1.作品介绍(视频):结合所学,补充: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2.初读诗歌,明读音,整体把握。
二、细读明大意: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试着翻译全诗。
《小雅·渐渐之石》⑴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⑵。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⑶。
武人东征⑷,不皇朝矣⑸。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⑹。
山川悠远,曷其没矣⑺?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⑻。
有豕白蹢⑼,烝涉波矣⑽。
月离于毕⑾,俾滂沱矣⑿。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⒀。
【重点字、词、句注释】⑴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渐(chán)渐:借为“巉巉”,险峭的样子。
⑵维其:犹“何其”。
⑶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
⑷武人:指东征将士。
⑸皇:同“遑”,闲暇。朝(zhāo):早上。
⑹卒(cuì):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
⑺曷(hé)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曷,何。没,尽。
⑻出:出险。朱熹《诗集传):“谓但知深入不暇谋出也。”
⑼蹢(dí):蹄子。
⑽烝(zhēng):众多。一说“进”。
⑾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
⑿俾(bǐ):使。滂(pāng)沱(tuó):大雨貌。
⒀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参考译文】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三、研读悟真情:《诗经》中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关注重章叠句中字词的变化,思考先后存在什么关系?
1.《无衣》
明确: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
欣赏视频演唱《无衣》,再次感悟诗歌之壮烈情怀。
写作背景:《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2.《小雅·渐渐之石》——
赏析:《小雅·渐渐之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军士东征途中劳苦之情的小诗。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前两章用赋体描述山高路远,将士们日夜行军,征途劳苦;第三章描述风雨载途,衬托将士们行军之义无反顾。此诗造语奇峭,各章先叙后议,情出自然,具有诗情画意,其整体基调不是诉苦,而是表明将士们不顾早晚,不想退路,不想杂事,只是前进。
四、拓读显大智:《击鼓》《君子于役》
教后反思
《无衣》为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的诗歌。因篇幅较短,在备课中我根据学习提示,想到要以《诗经》中的同类型关于战争的篇目《渐渐之石》进行教学设计。以《无衣》为例学习《诗经》中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分析诗歌重章叠句中的“异”,理解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及表达的情感,并让学生利用此方法自主研讨分析《渐渐之石》中主人公的形象及表达的感情。
在教学设计上,以《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章叠句中变化的字词,共同鉴赏《无衣》,并让学生利用此方法进行自主鉴赏分析,比较两首诗歌主人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形象与情感的异同。但正如老师们在评课时提醒我的,我设计衔接两首诗的共同点可能要需要更加明确,到底是以战争为主题类衔接,还是要通过重章叠句的共同点来进行衔接。
如以战争主题来衔接,在选择扩读篇目的过程中选择后边其他时代的战争主题的诗歌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战争主题诗歌表达的情感的整体的一个把握,以及同样战争主题下不同情感的疏理,这样有助于学生面对战争主题诗歌时能够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而如果选择重章叠句的共同点来进行衔接,在分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字词变化上要更加的详细,讲得更加的清楚。
老师们还提醒了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一点,就是我们目前的教学要考虑到高考这个教学目的,《诗经》中的诗歌基本很少会在高考题当中出现,那我们在设计和选择补充篇目的时候可能就要注意参考这个标准,这个提醒对我来说很有启示意义。在后续的课文设计不同篇目群文阅读时,我会更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教学实践上,基于选文题材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我注重朗读,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男女共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并借助《无衣》有战争场面的吟唱视频辅助,以读促悟。
虽然设计了不少不同的朗读方式,但因个人在朗诵方面缺少了朗诵战争诗的豪迈,没有进行示范,以读促悟的效果不是很好。老师们在评课时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通过个读与全班齐读,让学生感受个体和全体团结一致上前的差别。
同时老师们在评课中也提醒到,视频的使用应该是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对《诗经》文学常识的回顾可能不一定需要通过视频的方式,而《无衣》吟诵视频后边近现代战争场面和本课诗歌内容不太搭,还有课堂使用的视频在下载剪辑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去水印、弹幕等。
在课文分析中,对于重章叠句中字词变化的赏析还需要更具体一些,个别的字词的变化的规律未能够讲得清楚。本节课课前未能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当堂才开始看课文,在自主分析时时间不太充分,未能很好使用所学方法分析进行知识迁移和自主鉴赏,课堂结尾稍显仓促,可见教学不只是在课堂,还需做好课前准备。如果再上一次本课,我会可修改为设计填空题或者连线的方式让学生上台滑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