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春》 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作家散文。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可以在阅读部分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3个:1)朗读能力训练。承接小学时段的朗读能力训练,进一步升级为“美读”,也就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2)感受赏析写景抒情作品。本单元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理解。3)揣摩和品味文学语言,熟悉掌握表达手法,进而转化到自己的写作里。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整体围绕“写景”展开,都是写景抒情的诗文。《春》是七年级新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全新的阅读方式的内容。朱自清的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里的典范之作,从遣词造句、行文结构到情绪递进都非常规整,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有着很基础的价值。
学情分析
从小学升入初中,七年级重点需要培养学生的一般阅读能力,使学生可以朗读、默读,熟识基础词汇,快速掌握文章大意,了解重点词汇、语句及段落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价值。 类似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小学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但小学注重的是朗读,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感知语句之美。因此现在的目的是要巩固朗读水平,同时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和抒情脉络,感受写景语言带来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要做到流畅、优美。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表现手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 3、领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可以感知到其中蕴含的关于生命的哲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反复朗读、自读、竞读、评读等方法来品味语句之美。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来探究作者如何写春,熟悉表达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春天生机的热爱,感受一种欣欣向荣的积极力量。能理解生命的活力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哲思。
教学重点
大声朗读,把握重音和停顿,要读出感情,读得优美。 分析具体的散文语言,品读字、词、句,熟悉写景的表达手法,感知语言美。 训练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脉络梳理和分层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对具体用词、用句的辨析能力,学生会比较难辨别不同词产生的表达效果。 关于作者对生命的哲思,学生会难以理解。
教学过程(135分钟,3课时)
第1课时:朗读练语感、疏通解文意(45分钟)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同学们之前一定背过很多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吧?可以尝试背诵吗? 朗读课文,采用竞读方式,随机抽查学生接力朗读,要读的声情并茂,有自己的情感和认知。 初读课文,联想画面。提问:大家脑海里能想象中一副怎样的春景图?可以结合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学生回答出的答案,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分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5个方面的内容。 疏通脉络,整理结构:根据学生回答的春景图的信息,引导学生将文章的3个部分划分出来,将具体的结构框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在ppt上。 学生背诵诗歌,老师在ppt中展示一些案例。 随机接力朗读 找到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来说自己想象中的春天。 给文章分段,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激发起学生此前与春有关的文学记忆,联想出类似的场景。 先要在朗读中去感受文中的春意生机,同时可以考察学生的生字情况,过程中在ppt上展示出重点字词,让学生在朗读完成后进行积累。 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一些关键的精彩句子,并且让学生做初步赏析。 启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场景产生联想。 学生其实实在尝试疏通全文大意,为后边确定结构做铺垫。 摸索文章整体脉络,可以对整体写了一副怎样的春景有所把握。 学生对个别精彩字句已经有所积累,便于下节课进行字句精读细读。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要做到流畅、无错音、有重音、有停顿。(给学生下发朗读示例,让学生按照这个来练习)
第2课时:细读文章,学会修辞(45分钟)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竞读课文:选6位同学分组,每组3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一个部分。看哪一组的朗读好,则可以得分。 二、结合朗读效果,提出问题: 第一段中,为什么“盼望着”要重复两遍?删掉以后会怎么样? 第二自然段连续说了几个“……起来了”,你觉得有什么感受? 通过此处引导学生回答排比句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效果。 3、文中有哪些句子是是排比句?你觉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示不懂排比句,先引入下一环节的排比句补白,然后再继续这个问题。) 知识补白:排比句 结合刚才谈到的排比句,给学生普及知识,便于他们转化进自己的写作中。 全班朗读,感受句式带来的特殊节奏感、情感等。 分组竞读,用上节课已经获知的情感态度来细读。 结合刚才的朗读感受,以及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分析出重叠、排比等表现手法带来的表达效果,从语气、节奏、含义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学习排比句,能准确找出原文中的排比句。 结合所学排比句知识,用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重温课文。 2、细读中品味春之盎然。 熟悉表达手法。 感知特殊地句式给文章节奏带来的修饰性。 学会修辞手法,尝试赏析句子。 在朗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艺术美,复习排比句的效果。
作业设计
朗读全文,要做到流畅、声情并茂。 找出原文中的3个排比句,做句子分析。
第3课时:细读文章,学会修辞(45分钟)
一、提出问题:在这几幅春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同春景的喜爱,要让他们结合字、句来说明赏析,进而将内容引入到对修辞手法、动词使用的赏析上。随着学生的举例和分析,可以适当提出具体的问题: 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 参答:“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萌发的喜悦之情。 三、拟人句知识点补白 针对刚才的问题,为学生介绍拟人句。 四、除了这一句是拟人以外,你还能找出哪些拟人的表达手法?你觉得好在哪里? 拟人:“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坐着、躺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卖弄”等,让学生自己找,自己借助刚才的学习来进行分析。 五、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拟人句和比喻句的差别吗?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来对比分析吗? 比喻:“红的像火……”,“像眼睛,像星星……”,“像毛牛……”。分析时与拟人做对比,包括表达方法、表达效果、适用对象。 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一段说这句话? 找出自己喜欢的景色,划出句子,说明喜欢的原因(赏析)。 找出对应的句子,要明确说出哪个是比喻句,哪个是拟人句,两者的差别是什么?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先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谈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以及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 1、先要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而锁定喜欢的句子。喜欢的句子一般分为排比、拟人、比喻,或者是几者重叠。 2、每一次学生抓到一种表达方法的句子,就引导学生找出全文其他类型的句子,再辅以知识点补白,将比喻、拟人的结构、用法、表达效果跟学生讲清楚。 尽量将比喻句和拟人句都总结归纳出来,让学生细读品鉴。 要引导学生弄清楚两者的差别,避免混淆。 这句话属于“迎春图”的段落,其实写的是人们的精神抖擞,生命活力。引导学生结合这一大段的背景来理解这句话的勉励意义和积极态度,避免空谈。 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部分作者对春天的3个比喻,指出作者对生命活力的肯定与期望,是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作业设计
1、朗读全文,要做到流畅、声情并茂。 2、尝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你对于春天的认识,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字数不少于500字。